分享

史蒂芬·平克:这6个大问题让我彻夜忧虑 | 深度解析

 快读书馆 2017-04-17


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Edge,每年都会提出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大问题”,然后邀请全球100多位最卓越的大脑共同作出回答。


在近几年的年度大问题中,湛庐君都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当代伟大的思想家、世界top级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熟悉湛庐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他烧脑的“语言与人性”四部曲:《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白板》。今天湛庐君整理了平克所回答的,6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年度大问题,一起来烧脑一下吧!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2010年度大问题


 

约翰·布罗克曼:2010年,我请Edge的作者思考“互联网”,但这包括且又不限于万维网及互联网上的一个应用(搜索引擎、浏览器等网络应用)。


史蒂芬·平克:我并不认同人类思维会与互联网共同进化这个命题。


作为同时相信人类天性以及逻辑和证据标准永恒性的人,我对互联网正改变类思维的常见说法存疑。电子媒介并不会改变大脑处理信息的机制,也不会取代“假言推理”或是贝叶斯定理。

 

互联网最有趣的发展趋势为,它并非改变了人类思维,而是它正在适应人类思维。十几年前,万维网的诞生是互联网应用方面的质的飞跃,这主要体现在用户界面即图形浏览器上,它基于一系列计算机线性处理器硬件,模拟出了带有窗口、图标和按钮的熟悉的视觉世界。特别是最近,我们看到更多自然的设计取代了传统的呆板模式:更自然的用户界面、对人类专业知识更优化的模拟,以及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应用。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但将其称为“人类思维”的改变者,我认为过于夸张了。

 


哪些是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

2011年度大问题



约翰·布罗克曼:这里所说的“科学”是广义上的理解,即获取关于万物知识的可靠途径,不论是人类行为、组织行为、星球演变,还是宇宙的未来。


史蒂芬·平克:学会“正和博弈”的概念,能让你更聪明。


所谓零和博弈,指的是在某一次互动中,一方的收益正好等于另一方的损失,即双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正好相抵,更准确地说,是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相加之和一直为零。体育竞赛是典型的零和博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非零和博弈则是双方的行为互动之后产生净收益(正和)或损失(负和)。牧民用剩余的羊毛和牛奶交换农民剩余的谷物和水果,人们利用各自的空闲时间互惠地轮流照顾彼此的孩子,这些都是典型的正和博弈案例。


在多人互动的情境中,人们做出的选择无法决定他们将进行零和博弈还是非零和博弈,因为博弈就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如果忽略了一些选项,人们可能会将一个非零和博弈当成零和博弈,而且最终真的会导致收益损失相加为零的结果。因此,如果人们知道了人际互动中的博弈理论结构,他们无须假装圣人就能做出有价值的选择,让大家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富足。



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

2012年度大问题



约翰·布罗克曼:关于这一年度问题的提出,我们需要感谢史蒂芬·平克。在科学研究中,也许最大的快乐与幸福便是能化繁为简。这样的阐释与解答才能称得上深邃、美妙而优雅。


史蒂芬·平克:进化遗传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冲突”让世界更美妙而优雅地运行。

 

复杂的生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这一切都由复制基因之间的竞争所驱动。竞争的结果取决于,哪一个复制基因能够以最优方式来调动能量和必需的物料来进行复制,同时也取决于复制基因以多快的速度来复制出可再复制的下一代。竞争的第一个方面可被称为生存、新陈代谢,或躯体作用;第二个方面,则是复制或生殖方面的作用。生命,在其每一个单位上,从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到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执行并不断交替取舍这两方面的功能。

 

生命的取舍在于如何配置资源,以此尽其所能地繁衍出更多的后代,使之自谋生路或竭力养育较少的后代,并提高每一个后代存活及繁殖的机会。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体现出一个生物体在“亲代投入”上付出的努力。



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是什么?

2013年度大问题



约翰·布罗克曼:我们忧虑,因为我们生来就会去预测未来。虽然没有什么能阻止忧思,但是科学能教会我们如何更恰当地忧虑。

 

史蒂芬·平克:那些“诱发战争的真正危险因素”让我忧虑不已。


在当下庸常的生活中,还在为战争可能突然爆发而整天提心吊胆的人大概不多了,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相信战火真的会波及到自己。自1945年以来,大国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硝烟已基本消散,并且从1991年开始,世界其他地区诉诸枪炮解决分歧的情况也越来越少,战争几乎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不过,这一梦幻般的趋势将会永久存在下去吗?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对我说:“现有的和平只是短暂的小插曲,更猛烈的世界大战正在某些角落里悄然酝酿。”也许他们的想法是对的。世界毫无疑问充满了“未知的未知”,难以预测的灾祸很可能会突然光顾这个已经幸运很久的星球,彻底将人类斩草除根。

 

时下最值得担忧的战争风险因素,我认为应该是如下几点:自恋的领导人、完美的正义、群体主义、乌托邦理论和战争作为正常的或者必要的战术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

2014年度大问题



约翰·布罗克曼:科学一直在前所未见、标新立异的观点中奋勇前进,推陈出新更是常态。让我们看看,是哪些观点让科学家们欲除之而后快。


史蒂芬·平克:“行为=基因+环境?”这种观点可以去死了!


你会说,电脑或智能手机的行为是由其固有的设计以及受环境影响的方式来决定的吗?这不太可能。这样的陈述虽不假,但也不精确。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有一个非随机的结构,而且它们还有输入。但说到输入能“塑造”系统的行为,或让设计与输入相互竞争,这对了解系统如何工作毫无帮助。人类的大脑比人造设备更复杂,对输入的处理方式也更复杂。然而,许多人分析大脑的方式过于简单了,“行为=基因+环境”,这个方程中的每个术语都令人怀疑。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

2015年度大问题



约翰·布罗克曼:如今,很多人都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威胁,而在讨论之前,难道我们不应该去问一问那些会思考的机器,它们是怎么想的吗?

 

史蒂芬·平克:当我们思考会思考的机器时,我认为“会思考并不意味着想征服


最近在智能机器上刚刚取得的微小进步,让某种焦虑情绪死灰复燃:我们的知识终将导致人类的灭亡。在我看来,当下对于计算机将引发杀戮的恐惧氛围,实际上是在浪费感情。真实的剧情,与其说是曼哈顿计划,倒不如说更像是对计算机千年虫问题的莫须有的恐慌。


因为一方面,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至少在15~20年内依然是无法突破的标杆,而近来许多被炒作的技术进步其实根基尚浅。


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机器人专家无法制造出能进行安全防卫的系统。有人担忧人工智能系统会聪明到从我们手中夺取能源的掌控权,然后横行霸道。但现实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缓慢,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从新安装使用的人工智能中收集反馈信息。


本文摘编自湛庐文化出品的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湛庐FM

不喧哗,自有声。

每日一更,把世界说给你听。

(朗读者:湛庐文化创始人、董事长 韩焱)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不妨听听这段有声书中的观点,本书编者约翰·布罗克曼召集了约100多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并把他们的答案和论述集结成书。让我们先来分享这本书当中几个有趣的片段……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