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词中的趣味:莺声

 老刘tdrhg 2017-04-17

 唐宋词中的趣味:莺声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美丽的意象来源于大自然,其中莺声是颇为常见的一种,莺声的丰富与变化,决定了其出众的表现力。而在最适于它发展的沃土——唐宋词中,莺声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莺儿歌唱了春来春去的全过程,透过莺声,能够清晰地认识词人的春情春思。黄庭坚有一首春词,就是和莺对春的“全知”有关: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来春去是大自然的规律,但词人非要深情一问“春天没有踪迹,那它去了哪儿?”并且他还有专门的询问对象“除非问取黄鹂”,只可惜,莺声百啭,虽可听,却难解。但在词人看来,“花开花谢蝶应知,春来春去莺能问。”(晏几道《踏莎行》),莺儿是知道春天消息的。
 
      词人爱春天,四季词中,咏春词稳居榜首,而莺声则是伴春始终的:
 
1,莺啼几声。
 
      春风刚来,万物始青,莺儿还没有开始歌唱,词人已经盼望着黄莺啼春的美好时光了,如“淡鹅黄袅袅,玉破梢头,莺未啭,绿皱池波尚浅。”(吴泳《洞仙歌·惜春和李元膺》),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早春到来,也是雏莺初啼的时候,所谓“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新晴庭户春阴薄,东风不度重帘幕。第几小兰房,雏莺初弄黄。”(赵长卿《菩萨蛮》),娇嫩的莺声引得人春心荡漾,“几度金铸相思,又燕紧鸿杳。谁料如今,被莺闲占春早。”(丁默《华胥引·论交眉语》),这摇荡的春心还是晚了一步,被早莺占了先。
 
2,娇莺百啭。
 
      当娇莺百啭于柳叶花间之日,正是春光正浓之时,如“莺声巧、春满阑干。”(张镃《风入松》),这时的莺声也是最美、最含情的,如“百花香里莺声好,晴日暖风天气。”(佚名《齐天乐·寿碧涧》),“日暖风轻佳景,流莺似问人。”(林楚翘《洞仙歌》)。在这“蝴蝶满西园,啼莺无数。”(晁冲之《感皇恩》)的美好日子里,“秋千争闹粉墙。闲看燕紫莺黄。啼到绿阴处,唤回浪子闲忙。春光,春光,正是拾翠寻芳。”(吴文英《如梦令》),正是春游的好时候,需停下来赏一赏,才不辜负大自然的恩赐。
 
3.乱莺声碎。
 
      等到落花舞回风,柳絮飞满天的季节,正是“落红深处乱莺啼”(陈允平《浣溪沙》),莺啼最为“纷乱破碎”的时候。“春将半,莺声乱,柳丝拂马花迎面。”(吕渭老《惜分钗》),“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秦观《千秋岁》),此时春寒已退,好春过半,春色春光盛极转衰。所谓“三月乱莺声”(王琪《望江南·柳》),远行词人的心境也不由随莺声纷乱起来。离别之恨、飘零之感纷至沓来,流莺声中开始带了“怨盼”之情。如“流莺常语烟中怨。恨三月、飞花零乱。”(吴文英《绛都春·为李筼房量珠贺》),“恨听莺不见,到而今又恨,睍完成愁。”(刘辰翁《忆旧游·和巽吾相忆寄韵》),此时的莺声中已暗含留春之意,“留春问谁最苦,奈花自无言莺自语。”(周密《大圣乐·东园饯春即席分题》),“谁信一霎是春,莺声留不住。”(吕渭老《祝英台》)。
 
4.残莺不语。
 
      清明之后,春尽莺老。莺儿也收起唱了一春的歌喉,“懒”以言对,如“伤春怀抱,清明过后莺声老。”(晁元礼《一斛珠》),“柳色淡如秋,蝶懒莺羞,十分春事九分休。”(周密《浪淘沙》)。此时,即使还有莺啼,也是“荼蘼花里老莺啼,懒留春住听春归。”(仇远《浣溪沙》),留春已然无据,伤春之感暗生。此时词人听莺声,感受到的多是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及对“青春不再”隐忧,如“苒苒光阴似流水。春残莺老人千里。”(杜安世《凤栖梧》),“不恨千金轻散尽,恨花残莺老。”(晁补之《安公子·和次膺叔》)。
 
      另外,词中也有夏日闻莺或咏秋莺的作品,但仍多与“春”相关,如“求友林泉深密处。弄舌调簧,如问春何许。燕子先将雏燕去。凄凉可是歌来暮。”(张炎《蝶恋花·咏秋莺》),抒秋日怀春之感,还是伤春的延续。
 
(二)莺声在词中营造了“闹中取静,静中显孤”的特殊审美境界。偶然听过莺声人会用“婉转”来形容它,但其实莺声是多变的,所谓“柳占三春色,莺偷百鸟声。”(温庭筠《太子西池二首》)。莺啼叫时,一般会“喈喈”“喋喋”地叫上一阵儿,急促、嘈杂;间或“睍睆”“绵蛮”两下,蓦然之间,如闻天籁;偶然会“哑咤”几声,如小儿抗议时的高分贝尖叫,凄厉异常。但听者往往只择取声音中最婉转的那段,如“莺啭上林,鱼游春水。”(林楚翘《鱼游春水》),“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黄莺属于林鸟,从不下降地面来”,又多在高树密柳上造巢,如“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故莺啼叫之环境多是绿树   丛生的,如“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徐俯《卜算子》)。丛生的高大绿树,本就是“幽静”之境,在众鸟“叽叽喳喳”之际,偶尔几声婉转的莺鸣,更给人清幽之感。
 
      另外,词中莺声往往与数字连用,如“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陆游《乌夜啼》),“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菩萨蛮》),“多谢流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贺铸减字木兰花》),“蝶梦初回栩栩。柳岸几声莺语。”(米友仁《宴桃源》),“无端惹起离情。有黄鹂数声。”(戴复古《醉太平》)。一声、两声到四声、五声乃至几声、数声,与昼夜不停的鹃声相较起来,这稀疏的莺声,毫无逼迫之感,给人一种宁静之美。
 
      由于莺声多与美好的春天相连,与人摇荡的春情春思相系,又多关涉离情,故而有时即便莺声再欢再美,它对词人唤起的多是寂寞的愁情。如:
 
《八六子》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秦观此词,被张炎评其为“抒写离情之典范”,认为“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而其“‘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飞花残雨”,构建一片云笼雾罩的朦胧愁境,与念别之心境暗合。“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则“闻声兴悲,更不堪矣”。乍看来,这几声莺啼,像是对这片寂静的愁云的穿透,实际上数声过后复归的宁静,正如回忆中短暂的甜蜜,只会加深词人的寂寞之情。正如毛熙震《木兰花》词中所言“满院莺声春寂寞,匀粉泪,恨檀郎,一去不归花又落。”,莺声中体味的是寂寞情。
 
(三)莺声有助于表现唐宋词别样的“娇慵”之美。杨海明师在其文《“懒起画娥眉”与“怕寻酒伴懒吟诗”——谈唐宋词中的“以慵为美”》指出唐宋词中所惯于表现的“慵懒”之美,而莺声也有助于表现词体的这种“娇慵”之美:
 
      春莺啼鸣,婉转娇巧,本就有一种天然的娇态,如“莺声恰恰娇,草色纤纤嫩。”(王千秋《生查子》),莺声之娇与草色之嫩相映,一同描绘早春的鲜嫩之美。又如:
 
《黄莺儿》柳永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此为柳永咏莺力作。词中黄莺乃春之娇儿,趁着暖风,歌唱韶光,翩翩飞舞。它们巧舌如簧,绵蛮歌唱,似款款深诉内心的芳情;雌雄相呼,日日悠闲地舞风吟雾,自由而恣狂。词人将最美好的时光,最自由的姿态,最优美的环境都给了黄莺,集中呈现了莺声的娇巧?
 
      而当暮春花落,娇莺不语的时候,词人也特别选取“慵懒”二字,表其意态,如“翠减红稀莺似懒。特地柔肠欲断。”(柳永《清平乐》),“催处处、燕巧莺慵,几声钩辅叫云木。”(赵彦端《看花回》),相较于“无语”“不啼”等,“慵懒”二字更有情味。且莺的娇懒还往往与燕的繁忙相比对,如“荼縻付与薰风管。燕子忙时莺懒。”(辛弃疾《杏花天》),“燕忙莺懒春无赖,懒为好花遮护。”(李昴英《摸鱼儿》)等。暮春时分,正是“巢燕引雏,乳莺空老。”(马子严《鱼游春水》)的时候,故而,此时的燕子要比莺儿繁忙的多。两相对比,更突出了莺儿的娇慵之态。
 
      莺声的娇慵之美还在于它对“美人”娇慵之态的唤起,如“莺懒昼长,燕闲人倦,乍亲花簟,慵引壶觞。”(陈允平《风流子》),莺燕的闲懒与人的慵懒相映成趣。又如:
 
《西江月》张榘
 
      春事三分之二,落花庭院轻寒。翠屏围梦宝熏残,窗外流莺声乱。睡起犹支雪腕,觉来慵整云鬟。闲拈乐府凭栏干,宿酒才醒一半。
 
      该词写天亮之时,窗外莺声唤醒窗内之人。此时美人虽醒,但其“犹支雪腕”“慵整云鬟”“闲拈乐府凭阑干”等一系列动作,暗含其闲懒之态,而闲懒之中又有淡淡的愁怨,似所思之人的远去,带走了她生活的全部热情。词中女子这种无聊赖的娇懒之态,朦朦胧胧的依附之感,正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所乐见的,他们欣赏并表现这种“病态”的娇弱美,并大量引其入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词体的柔弱感。
 
(四)“莺歌”还以其声音之婉转,打入歌唱领域,与“燕舞”一起,展示了唐宋时期歌舞文化之一角,如“檀板歌莺,霓裳舞燕,当年娱乐。”(秦观《水龙吟》),“夜宴花漏长。乍莺歌断续,燕舞回翔。”(万俟咏《明月照高楼慢·中秋应制》),“玉腕笼寒,翠阑凭晓,莺调新簧。”(陈允平《永遇乐》)等,皆以莺燕比附词中美艳歌舞。
 
      与诗文相比,词更重娱乐性。莺歌燕舞中尽展词声情之美。所谓“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欧阳炯《花间集序》)。从创作到传播,词天生就与歌儿舞女密切相关。词中多美女,而众女的突出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古今诗人咏妇人者。多以歌舞为称。”,以莺歌燕舞喻其声姿之美,也由来已久。杨慎《词品》载:“《禽经》:‘燕以狂胻,莺以喜啭。’胻,视也。夏小正:‘来降燕乃睇。’转,曲名,莺声似歌曲,故曰转。”词中专有“赠妓”类,以表现歌姬之音声舞态为主要内容。莺与燕即以其美声与丽姿参与其中,成为词人重要的审美对象,如“记驼肩髻小,约鬓眉长。轻身翻燕舞,低语转莺簧。相见处,便难忘。”(程垓《意难忘》),以燕莺为喻,极尽音声舞态之美。
 
      词中许多歌姬,也是以“莺”为名,与其娇美之歌声不无关系,如北宋词人王诜就曾有一姬妾名“啭春莺”,据许顗《彦周诗话》:
 
      王晋卿得罪外谪,后房善歌者名啭春莺,乃东坡所见也,亦遂为密县马氏所得。后晋卿还朝,寻访微知之,作诗云:“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今无古押衙。”仆在密县与马缙辅游甚久,知趾最详。缙辅在其兄处犹见之,国色也。
 
      另外,李纲有首词《西江月》,即为“赠友人家侍儿名莺莺者”,其“意态何如涎涎,轻盈只恐飞飞”也似“黄莺”般轻盈美好。辛弃疾有一首赠妓词《念奴娇·谢王广文双姬词》有“西真姊妹,料凡心忽起,共辞瑶阙。燕燕莺莺相并比,的当两团儿雪”句,同样拿莺莺燕燕与两位姬妾相比。
 
      姜夔有自制曲《莺声绕红楼》,以莺声喻歌声,红楼指歌楼,进一步说明了莺声对于宋词歌舞文化的渗透,全词内容如下: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
 
      词前有小序云:“甲寅春,平甫与予自越来吴,携家妓观梅于孤山之西村,命国工吹笛,妓皆以柳黄为衣。”该词虽然在题材上没有超出传统“赠妓”词的范畴,不过其词牌却表明了莺声与红楼关系之密切,是莺声与传统歌舞文化关系之见证。词牌中还有《黄莺儿》《莺啼序》等,单就题目而言,虽不如《莺声绕红楼》直接,但至少也是其佐证。
 
      在自然界的莺声走向“歌舞”社会的同时,歌舞文化也在向自然渗透。词中在描绘自然界的“莺莺燕燕”时,有时借助歌舞之态,使其更具可感性,如“惟有流莺当此际,舌弄笙簧如约。”(吴潜《念奴娇·戏和仲殊已未四月二十七日》),“听暗柳啼莺,新簧弄巧,如度秦讴。”(周密《木兰花慢·柳浪闻莺》),“燕飞盘软舞,莺语咽轻簧。”(方千里《风流子》)。莺声之婉转难以描摹,而“笙簧”之乐,词人耳熟能详,信手拈来,可谓生动。
 
      总之,莺声与词有天生的缘分,“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本身的可歌性与莺声的柔婉性是一致的。研究唐宋词,离不开“莺歌燕舞”,聆听莺声,自然也离不开唐宋词。听莺声,惜莺声,词里莺声最有情,如果有时间,读读唐宋词,听听莺声,不失为一种休闲的好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