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个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人。 这一点一直令我苦恼,我也一直极力想摆脱。 但到后来,不管怎么尝试,却都只令我变得愈发敏感、愈发在意别人。 通过不断地摸索,直到两年前,我才彻底的摆脱了“别人的看法”的影响。 在这里,将我的经验分享给你。 小时候,我的父母总会以一些很严苛的标准来要求我,他们总是告诉我: 你还不够好,你还不够优秀。 他们也很少会夸赞我,给予我正面的评价,总是会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 这就造成了我从小以来一直都是:以“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试图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别人对我的赞同或否定,都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不知道、也不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我还会有一些讨好别人的倾向。 后来踏入咨询行业,接触了很多同样“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童年时,总是被父母或抚养者要求成为他们所期待的人。 这一点,是导致我们总是会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根本原因。 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几乎是造就我们未来的一切认知、行为模式的模板。但也要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模板而已。 在我们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和别人的相处与互动,令我们的这些认知和行为获得了反馈和强化。由此,“在意别人的看法”才真正内化为我们的一个“基本习惯”与“核心信念”。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与迅速普及,许多心理学的概念被大众所熟知,而很多概念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夸大和绝对了。「原生家庭」这个词就是其中之一。 人类的归因倾向就是习惯于在根源处寻找答案,所以,「原生家庭」这个词就几乎成了公认的心理病症的根本原因。 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童年经历只是导致我们的问题的一个“触发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成长过程中对于童年行为与认知模式的强化和重复,才是导致我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在小的时候会被父母要求成为他们所期待的人”,有这样童年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但还有很多人,虽有同样的经历,却没有成为“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这说明了什么? 原生家庭的确令我们在一开始产生了这些问题,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是有机会、也能够摆脱我们的这种认知模式的。 比如,你拥有了一群接纳你的伙伴; 你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不断地从别人那里获得正向反馈,从而形成了“无条件自尊”; 你力气很大,班里的同学都很怕你...... 这些都是有可能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的外因。 另一方面,即使你已经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知道了你童年时和你父母的相处方式,你明确了解了你父母对你的哪些做法令你这样在意别人的看法。 但是,然后呢? 如果你想彻底改变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你现在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入手。 只有把你的认知与行为习惯改变了,问题才能够解决。 并且甚至是,我们只需要把你的认知行为习惯改变了,即便我们不知道原因,你依旧能够“完全摆脱”这个问题对你的困扰。 所以说了这么多,是要你理解什么? 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过去,归结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导致你现在问题的触发因素,但也只是一个触发因素,仅此而已。 有非常多的人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并痛心疾首地说:我真的很痛苦。但我没办法改变,因为我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 “父母不能选择”这句话的另一面是:“父母不能放弃”。你还存在着改造父母的幻想。 把问题完全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好处在于:你可以说所有的错误都是父母造成的。 这样,你就能继续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你应该去面对的问题。 这样,你就能变得很“轻松”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去追究是谁的错、追究什么原因,这对我们的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任何的用处。 我们要做的只是:针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然后做出改变。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你只会痛苦的哭诉“我好难过”而什么都不做,这才是导致你不断地被问题影响的根本原因。 在明确了唯有付出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这个前提之后,我们来看一看导致你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直接原因」。这些直接原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毋庸置疑,这是任何一个“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人的核心信念。 你害怕和别人起冲突, 你害怕别人对你发火, 你害怕别人冷落你, 你害怕别人抛弃你。 而这一切害怕的本质,都是对于「死亡危险」的恐惧。 这种恐惧来自于我们问题的触发因素:父母要求我们成为他们期待的人。在童年时期,父母是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保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这就意味着我们有被他们抛弃的风险。 对于儿童来说,被父母抛弃,就意味着死亡。 对于这种死亡风险的恐惧,促使着我们不得不去试图满足父母的期待。 导致自卑的原因多种多样。自卑的人基本都会过度的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自卑和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两者,是一个“交叉作用”的关系。 “敏感”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受伤,容易多想。 只要你将自己和别人对比,就必然会对你造成伤害。 “不停地令自己变强,不停的令自己变得完美,从而能在将自己与别人对比的时候胜过对方”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不管你变得多强大,不管你变得多好,这个世界上绝对还是会存在着比你更好的人。 这也就意味着,你总会有不如人的地方,你总是会受到挫败。 所以最根本的是:一开始就要意识到,你根本没有丝毫拿自己与别人比较的“必要性”。 放弃了对比,也就没有了痛苦。 人的自尊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依赖性自尊」,即:依靠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 在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同时,会非常开心; 在被别人否定和拒绝时,会极度低落。 “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是属于此类。 第二种是「独立性自尊」,即:不再依靠外在的评判标准、而完全遵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看待自己。 不过,独立性自尊的人在有些时候,也会因给自己制定了太高的标准而产生挫败。 第三种是「无条件自尊」,即:不需要任何评判标准,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完全的尊重和接纳自己。 只有这种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 有条件的自尊本质上,只是在玩“找到一个标准,满足这个标准”从而自我安慰的把戏罢了。 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无法从自身内部获得支撑的,所以才不得不转向外界寻求认同和力量。 人人都有一个「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导致非常多的神经症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论是我们的文化、还是父母和长辈的教诲,都在教我们成为一个“别人”。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做你自己就好。 试图去成为“别人”,试图变得“更好”“更完美”“更有钱”“和更多的异性发生关系”这些是驱使很多人存活着的动力。 但这些本质上,只不过是满足了你的一种虚假的幻想而已。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终其一生都活在这种幻想里。一辈子都是在为了外界的评判标准而活。 可以说,他们为了成为“别人”而浪费了属于“自己”的一生。
以上这六个直接原因,只要你能彻底将其中的一个问题解决,那么,你基本上就能够不再去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了。 但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你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是非常难的。 你没有目标,也没有方法。你可能也没有执行力,很难坚持下去。 在这里,我将我这些年所有的经验和思考全部分享出来。 我会从所有的角度,全方位的帮你建立起一个自信、自尊、自爱的核心信念。如果你能够将以下这些信念内化,那么你不需要做很多,就能够逐渐的改变自己的问题。 你所需要做的,是将以下的这部分内容每天晚上看一遍,直到你彻底理解为止。 而等你理解了,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 虽然在文字的表述上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这本质上指的是“过度的自我关注”。 也就是说,问题的实质根本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将别人对你的看法看的太重要,将别人对你的看法所导致的后果看的太重要」。 实际上,你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多少人在关注你,也并没有多少人对你有什么“看法”。 你想一想,你对别人又有多少的看法呢? 即便是你对某个人有些看法,但这个看法又能持续多久?那么,你的看法又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假如说产生了什么影响,那根本的原因也是因为那个人“在意”你的想法,所以,他才会有所应对。 反过来在你身上也是同理。 别人对你的看法本身,仅仅是一种「非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你看: 你因为害怕别人的看法所造成的影响 —— 所以你才会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而如果你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 那么,别人对你的看法就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 明白了吗? 看法始终只是看法而已。 而如果你说:那别人骂我是傻X怎么办? 别人欺负我怎么办? 别人排挤我怎么办? 这就是关乎你“懦弱”的问题了。 当别人对你产生实质伤害的时候,这就已经不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的问题范畴内。 你要做的是:捍卫自己的权利,去反抗欺负你的人。或者,在的确是你很傻X的时候,改掉你的那些愚蠢的做法。 要知道: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的对立面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不是「彻底的、绝对的、完全拒绝别人的看法」 。 “不在意”只是意味着,你不会被别人的看法影响,也不会被别人的看法伤害。但你仍然会正视、面对,并且接受别人对你的看法。 假如是因为,你在宿舍随地大小便这种过度的行为,而导致了别人对你的不满。 那么你要做的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无视别人的看法。 所以,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要能够在客观的层面上分清楚“你的行为是否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或者影响”。 如果不违背法律和最基本的道德,也没有伤害或影响到他人,那么,你就可以无视别人的看法。 Part 2 : 对于你而言,在这个世上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别人和别人的看法,都不重要。 每一次,当我告诉我的来访者们“他们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时,几乎无一例外他们都会回答我: “这样也太自私了吧?” “可是我父母生养我很不容易啊!” “那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哎!” “可是我真的很爱我的男朋友啊!” 每当我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我都会忍不住在心底心疼这些人一把 —— 看看「社会意识」已经把这些人伤害到什么地步了! 他们竟然完全没有“自爱自尊”的意识。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在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助人为乐、强调要为别人考虑。 我们将“为自己的立场考虑、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定义为“自私”。 并且,整个社会都在或明或暗的对自私持「批判性」态度。 这就和“为什么太懂事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不幸福”的原因一样。 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敢的、坦然的满足自己的“自私”的心态,而只会一味的照顾和满足别人的感受,那么,他将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 因为「快乐」的本质,就是对自身欲望和需求的满足。 你必须将“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你的整个人生基调才可能是幸福的。 如果你时刻想着别人,时刻去迎合、满足别人,你的需求和欲望就会被长期的压抑,久而久之,你就会忘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忘了自己喜欢什么。 这个时候的你,本质上就和行尸走肉相差无几了。 无论是谁,他活在这世上,首先是“为了他自己”。 你的一生中,将会有无数人随意向你发表他们对你的看法。 他们对你的看法重要吗? 事实上,一点儿都不重要。 现在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可能会在三年、五年后消失。对于你而言,这些人只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一些过客而已。 所以,你有什么必要去奉承和讨好这些对于你一点儿都不重要的人?你有什么必要去在意这些过客们的看法呢? 你这时候可能会想:但我的挚友/老公会陪我一辈子,他们于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人呀! 没有错 这些人的确对你很重要。 但“重要”这个性质本身,和你“要牺牲自己去迎合别人”之间,没有丝毫关联。 这个人对于你很重要,但你没有必要“丧失自尊”的去迎合他。 更何况你也清楚,你和这些“重要”的人也许要共同陪伴一辈子。难道,你愿意一辈子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吗? 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来讲,别人根本一点儿都不重要,你活着本身,就是为了你自己。 如果你不能够“为了自己而活”,那么你这一生,就相当于是枉过了。 请永远记住:只有为了你自己而活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你完全有权利自私,你也天经地义的应该把自己放在首位。 如果你选择尊重自己,不过度在意别人,你会活得轻松快乐很多。 如果你继续去迎合别人,继续去在别人面前“表演”,继续去试图成为一个别人所期待的人,你就会继续现在的这种痛苦。 Part 3 : 把你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有太多太多的人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一点,是造成许多人非常痛苦的原因。 即使在他们无比愤怒的时候,面对着伤害他们的人,却无法骂出哪怕一句脏话,无法攻击对方一下,无法表露出哪怕一丁点儿带有攻击性的情绪。 他们仿佛天生就被训练的会去“理解别人的立场”,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 但是你想一想,又有谁理解了你的立场,谁照顾了你的感受呢? 你并没有任何的必要,去在意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你委屈地反驳:“但是有很多社会潜移默化的规则、有别人会评价我......” 问题是,这些规则和评判对于别人而言,也是一样存在的啊。 为什么他们就不会这么在意社会规则和别人的眼光呢?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你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你给了自己太多的限制。 你不敢去迈出那一步。 你把别人的眼光和评价看的太过重要了。 只需要尝试一次。 只需要尝试一次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 只需要尝试一次满足你自己的需求。 只需要一次,当别人惹恼了你时,你骂出一句“你给我滚”。 只需要一次,当你父母要求你满足他们的期待时,你坚定的告诉他们:我自己的未来我自己做主。 只需要这一次,你试试看,自己会不会死,天会不会塌下来,你所幻想的那些恐怖究竟存不存在。 或者,即便是你朋友愣住、也和你生气了; 你父母恨铁不成钢,说你“太不懂事”。 那又怎样呢? 所以,为什么就不能够和他们争吵? 为什么就不能坚持你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一旦别人反对,你就要马上按照别人说的去做? “我说了,他们不让” “可是他们不理解我” “我说不过他们” ...... 如果你因为这种理由而不能坚持自己的做法,我只能说: 你的一切痛苦,完全是自作自受。 你自己的决定,别人让或者不让,别人理解或者不理解,别人说的多么有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我问你,别人不让你吃好吃的,别人不让你去做你想做的工作,别人要你懂事不能起冲突,凭什么? 别人有什么资格控制你? 或者说,你为什么要按照别人对你的要求去过自己的人生? 他不理解就不理解,他说的有理就让他有理,他不接受就让他不接受。 你自己的决定,关别人屁事? 我知道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担心:但我要是真得罪了别人,那怎么办? 你要意识到:「不害怕得罪别人」,并不意味着「你要刻意去得罪别人」。 “不害怕”只是说,即便发生了冲突,你也会去面对这个冲突。 即便别人不开心,那就让他不开心去。 而并非刻意找茬,刻意去得罪别人。 对于现在的你而言: 你会因为害怕得罪别人而小心翼翼注意自己的言行, 会为了和别人不起冲突而压抑自己, 会为了不让别人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而去为别人的错误负责。 而“不害怕”,只是让你放松下来,回到正常人的程度。 不故意惹事,但如果出现了冲突,就事论事: 是你的错误,你承担; 不是你的错误,就绝对不会去忍受。 所以,虽然在语言的表述上是:不要害怕得罪别人。而本质其实是:能够就事论事的分清问题的边界。 Part 5 : 放弃“成为更好的人”“努力变得更优秀”的这种幻想。 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这些都不重要。 你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没错,我在建议你放弃变得更好、放弃努力、放弃变优秀。 而且,试图变得更好,试图变得更优秀,试图变得更成功的这种信念,是导致你“痛苦”和“不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源。 整个社会都在推崇和鼓励你要去努力,要变得更好。 于是,你开始对自己不满意。 你开始讨厌自己,开始强烈的不能接纳自己。 于你开始自我否定,开始去追逐社会规定的那些优秀的定义,开始试图去迎合别人的看法。 你因此变得很焦虑。你被“对自己的不满”鞭笞着不断地向前走。 你以为,只要达成那些目标,你就圆满了。 但是,这一刻却始终不能到来。 而你,一直被“焦虑感”控制。 你变得越来越着急。你觉得,必须尽快到达那个终点。只有到达那儿,你才能不这么焦虑。 这种着急和焦虑会令你变得越来越浮躁。你发现,自己离那些目标越来越远。 而有那么一些人,即便侥幸到达了他以为的“终点”,但那一刻,他却并没有体会到想象中的喜悦。焦虑与痛苦还是如影随形。 而他此时所体会到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无边的空虚。 所以你有没有想过:追求外界的标准,追求别人的认可与赞同,追求变得所谓的“更优秀”,其实一开始就是一条会「伤害你」的道路呢? 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需求,最高层的需求叫做「自我实现」。 这个「自我实现」指的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完成“你自己”的使命感、追求“你自己”存在的意义。 而你一直在试图满足“外在”的标准,这和你的本能需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真正的进步与提升,是你基于“接纳自我”的基础上,去完成你的目标、满足你的需求。 你只是想做这件事情。 仅此而已。 就像,你吃一份你喜欢的冰淇淋,画一幅你想画的花,追一个你爱上的姑娘一样,这都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并非为了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能够给自己贴上一个“优秀”或“厉害”的标签。 你不会充满焦虑,不停地催促自己。 你会完全的放松,不疾不徐的按照你的节奏去做事、去生活。 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优秀或卓越”,这才是自我实现的涵义,这也是你存活这一世的根本意义。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的认知层面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抱歉,你的“核心信念”的改变,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 可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于你要在「行动」层面上做出的改变,我给出你如下的建议: Step 1 : 将你所在意的“别人对你的看法”记录下来,然后,尝试着去做出“不被别人的看法所影响”的行动。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本身是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 别人对你有看法,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你改变不了。 你很在意别人的想法,这对于你的意识而言,也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短时间内可能一时无法将其消除。 但是你可以控制的是你自己的「行为」。 你要做的就是:即便你的意识层面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你的行动层面依然能够不受其影响。 比如说,小赵认为你扎丸子头不好看。你以往的做法是就不扎丸子头了。而你接下来要练习的就是:继续扎丸子头。 我知道对你来说很难。 但克服这个困难本身,就是你成长的过程。 你要做的本来就是:要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而不是把这些“心理障碍和困难”当成你不去做事情的理由。 你要记得,你不做某件事的理由只有两个:一个是不可能完成,一个是你不想做。 困难不在这两者之内。 当你尝试着克服一次这种不敢扎丸子头的恐惧时,你就已经是在克服“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个问题了。 Step 2 : 尝试着与别人起最少三次的冲突,并绝对的坚持你自己的决定,而不被别人说服。 绝大多数的人看到这个练习都会本能的抗拒,而不去做。 但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只要是能做去尝试这个练习的人,就一定能摆脱“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的问题。 Step 3 : 尝试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与感受。 “我没有时间帮你” “如果你不能够像一个朋友一样尊重我,那我也没有必要去尊重你” “在我小时候你们伤害了我很多,所以不要再继续试图控制我,我不要再去任由你们摆布,今后我要过自己的生活” “不” 是不是有好多类似于这样的话在你的心中憋了好久了?但每次总是非常难以说出口? 其实,你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或者说,最起码你肯定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你只是难以拒绝,不敢拒绝,也不会拒绝罢了。 那么你接下来要练习的就是:把这些你以往不敢说的话痛快的说出来。 你要做的是不再委屈自己,不再去照顾和体谅别人,不再被别人所控制。明确你的界限,捍卫你自己的立场。 将你自己先保护好。 很多人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只有你坚定地拒绝那些你不想要的,你才能够坚定维护好那些你自己所想要的。 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追求自我实现,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你可以先从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开始做起。拒绝的多了,那些你想要的,也就会慢慢的明晰。 《明朝那些事儿》这么写道: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一直重大而深刻。 在许多年的生存、工作、交际、追逐、选择的过程中,它始终在提醒着我: 你活着是为了你自己,你对于自己负有完全的责任。金钱也好,名声也好,地位也好,这些都会诱惑和吸引着你的“社会我”。但你不是社会的奴隶,你也不是社会的工具,你更不是社会的一个零件。 归根结底,活着就是三个字: 做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