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参考】认识,决定作文水平

 老刘tdrhg 2017-04-17

     认识,决定作文水平

陈树元

中学生的作文,为什么有的内容真实全面?有的却虚假片面?有的观点清晰明确,有的却混沌朦胧?有的思想肤浅幼稚,有的却独到深刻?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高下差异。此外,学生之所以怕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限于知识和阅历,对所写事物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往往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识之上,因而写出来的东西缺乏深邃的思想认识,难有表现力。

张志公先生明确指出:“培养一般够用的写作能力,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写作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首先,要求对于所写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就是要有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与内容中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作文应该是基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性表达。作文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告诉别人,其本质就是表达思想认识,其过程就是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认识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所写事物认识水平的高低。认识肤浅,则文章的立意浅陋,所写就会平面化,定然无味;认识不清晰、不透彻,必然导致表意不清,表达混乱。因此,认识决定作文的走向和水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于走近理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准呢?笔者主要坚持了以下做法(多用于记叙性文体):

其一,意在笔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自古文章意为上。“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以,作文前,要求学生务必“意定而后笔行”。先引导学生对所写事物进行深入地思考,透过平凡简单或者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所写内容的来龙去脉,关键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挖掘所写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影响,进而形成正确的具有“普世意义”或“个性意义”的思想认识。厘清了所要表现的思想和认识,才会达到“炼意”的目的,然后形成言简意明的语句,呈现文“意”。

其二,以“意”统文,结尾点睛。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水平之后,我们就引导他们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无论是写作素材的选择、写作技巧的运用,还是内容的剪裁、层次的安排,都要考虑有利于自己思想认识的表达。

在具体的写作中,开展专项训练:精选适合学生阅读和训练的课外文章,删去其尾,让学生阅读,补写点睛式结尾,用这些议论文字点亮学生文章的眼睛,作为提高认识能力的拐杖。(详见后面“画龙贵在点睛”课例)

也可以为所写记叙文结尾更换议论文字。

例如,一次笔者进行《您好,妈妈》作文训练,学生大多能够从妈妈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思想上引导自己等方面来选材记叙,但缺乏对母爱的深刻认识,结尾停留在“我有一位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妈妈真伟大!”这种浅显简单的层次上。为此,我展开了“母爱是什么,母爱(包括动物)有什么共性”“母爱与友情、师生情,与父爱有何不同”的全班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母爱是“无私的”“默默的”“无限的”。这样则揭示了母爱的“至爱”特点和本质,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学生们水到渠成地更换了自己的作文结尾:有的以上面的共识为尾,有的以 “母爱,舐犊之情,无与伦比”为结尾,有的以“母爱,柔情似水,无微不至”为结尾,自然而巧妙地深化了主题。有些结尾,不仅认识有理性高度,而且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例如:“妈妈,您总是随着我的不断长大而渐渐地老去,我定会让您微笑的。”“妈妈,您的梦想就是女儿的梦想,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四季变化的是温度,不变的是妈妈的爱。”“有一种眼神,总在温情地注视着你,不管你身在何方。”

这种“比较”“更换”活动,意在改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由肤浅到深刻、由雷同到灵动,得到提升。这样,文章则增加了思想的穿透力和意蕴的厚重感。

其三,每周一评,锤炼、贮存认识。

笔者与学生商定,每周选一对象进行“评判”。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或所关心的事情写三言两语的“周评”,所评要富有哲理或富有诗意,最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评论不落俗套。并且进行交流和辩论。

比如,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妖魔。”“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益处,也伴有危害。”读书:“好书是灯笼,把人引向光明;劣书是窟窿,把人吸进深渊。”家长会:“后进生的难日,优秀生的佳节。” 冲动:“是魔鬼,是一辈子吃不完的后悔药。”(引用小品《男子汉大丈夫》中的话)“原因就在于管不住自己!”考试:“似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目前,最公平的选拔形式。”美国出兵伊拉克:“管不好自家的事,却去欺负别人。”“难道‘世界警察’真正去维和吗?”“将陷泥潭,不能自拔。”

有时插评突发事件。一天,笔者在班上的废纸箱里,发现了一个只咬了一小口的煎饼,那煎饼黄橙橙,厚墩墩,让人倍觉可惜。便让学生对“废纸篓中的煎饼”进行评判。“丢弃的不仅是一个煎饼,还有做人的道德。”“丢掉了粮食,也丢掉了收获。”“俭从爱惜一粒米开始,奢从丢弃一口粮开始。”学生评得入情入理。

周记还要进行全班交流,不时出现辩论。如中国足球:有的认为“臭,比大粪还臭!”“难有出头之日。”另一方则不同意这些偏颇、消极的观点,双方激烈辩论,各找证据。真理愈辩愈明,辩论有助于对问题的认识:“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忍。”“爱不起来,恨不进去。”“会成熟起来”这些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同。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和使用素材的时候,引导学生对素材用一两句话品评。阅读记叙性文章,注重寻找并研读点明主题的文字,引导学生赏析品评,也是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手段。

议论性、抒情性、总结性的句子和语段,往往便是文章的思想精髓所在,是作者对事物认识的集中体现。阅读中寻找这些点睛之笔,并研读之,可以使学生从中提炼出许多闪光的“东西”,即通过阅读可以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学《藤野先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结尾中鲁迅评价藤野先生的文字:“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藤野先生如此赞扬?并进行细致、深入地研读,从而印证他的“伟大”所在。

 

名家亮招

画龙贵在点睛

师:大家读读这些(解)尾句(子),看看是否熟悉?请说出它们出自的课文。(打开ppt

1.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3.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4.我想:希望是本无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

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生:第5句出自蒲松龄的《狼》。

生:第4句出自鲁迅的《故乡》。   

 经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起第13句分别出自《紫藤萝瀑布》《羚羊木雕》《伟大的悲剧》)

师:这五个结尾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共同点?

生:都是议论。

生: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心理描写。

师:是的,联系原文来看,作者用心理活动结尾的意图是什么?

生:表明自己的心声、思想和看法。

师:其实,这是借心理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也是一种议论。

师:纵观这五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我们还会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文章前面在记叙、描写,结尾进行议论。

师:从所用笔墨的多少来看呢?

生:叙多议少,议论只不过一句或几句。

师:好,这叫大叙事小议论。这种写法可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生:(齐答)画龙点睛。

师: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注重一篇文章写法的学习,还要注重一类文章写法的发现与学习。此刻,你们会联想到哪篇课文或文章也是这种写法?

生:我想起了《岳阳楼记》的结尾中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记承天寺夜游》的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是画龙点睛的写法。

生: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尾句“人不能忘本”是这种写法;课外文言文《叶公好龙》的结尾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也是这种手法。(教师竖大拇指)

生:课外读物《文化博览》中林清玄的《常想一二》的结尾是点睛妙笔:“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教师竖大拇指,全班鼓掌)

师:这两位同学不但注重课外阅读,还善于用心积累,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那么,这些文章的结尾是怎样点睛的?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明理由。

生:我喜欢《故乡》的结尾,用路比喻希望,化抽象为具体,并且富有哲理。

生:《紫藤萝瀑布》的议论句像诗句一样,既精美又具蕴意。

生:《狼》的结尾,它不但突出了中心,还使思想内涵扩大了。

师:对,由狼到禽兽,思维的范围扩展了,升华了主题。

生:《羚羊木雕》的结尾是我的最爱(众笑),因为引人深思的反问像豹尾一样很有力量,也耐人寻味。

生:《岳阳楼记》的尾句是我的更爱(众笑),之所以千古流芳,是因为它展示了一种伟大的人生追求,呈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我们可做如下总结:这些点睛的议论句:点明了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还使主题升华;语言十分精炼,往往是诗意的、富有哲理的;自然扣题,有的还余味无穷。请大家齐诵这些结尾(指ppt);并将议论性结尾的这些形式特点和作用整理到笔记本上。

……

师:下面,我们进行学以致用训练。我这里有一篇短文,删去了尾句,请大家给它“点睛”,帮它长出尾巴来,可以续一个结尾,也可以续几个结尾。

(分发《抢座》)

 

一天中午放学,我在车站候车。车迟迟不来,候车的人越来越多。一位打扮入时的中年妇女嘱咐她的孩子:“方方,你个子小,等会儿车来了,你先钻上去,抢俩座。”

车终于来了。候车的人纷纷挤向车门处。那个名叫方方的小孩子利用“身高”的优势,在人群中左窜右窜,窜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车门一开,小孩子捷足先登,瞬间就溜进了车内。他瞄准了车后的两个座位,冲过去,一跳,屁股就落在位置上,两脚一张,把两个空位都占了。人们还在挤着上车,那位中年妇女排在稍后的地方。在她前面,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奶奶。岁月已把老奶奶的头发染成了冬雪般的白色。老奶奶好不容易才挤上车。上了车看见那小孩一人占了两个位子,于是上前说:“孩子,这有人吗?”问完咳嗽了两声。小孩儿迟疑了一会儿,正要准备给老人让座,老人身后的这位母亲急忙喊道:“方方,不要让!”小孩子听了,又摆开架势占住了两个位,无论老奶奶说什么也不让了。老奶奶摇了摇头:“现在的孩子,唉……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心里想:

师:同学们先自读一遍,然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

(学生自读,找学生读,学生再自读;学生续写结尾,教师巡视)

师:好了,我们进行交流展示。

生: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位妈妈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呢?

师:这是从孩子妈妈的角度来写对此事的认识:引用母亲是孩子言传身教的榜样这一道理,作为批评的依据,很有说服力,并且用反问句加强了批评的语气。

生:这能全怪孩子吗?

   (全班笑,鼓掌)

师:好,紧承上文,干脆利索,学以致用,而且不露一丝痕迹。这是借鉴了哪篇课文的写法?

生:(齐答)《羚羊木雕》。

师:作文,其实是一种深度模仿,这位同学借鉴得既自然又巧妙,将“球”踢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那么,我们认为这事究竟怪谁呢?

生:怪方方这个孩子不明是非,过于听从妈妈的话。

生:怪方方的妈妈自私自利,不讲尊老美德。

师:从孩子本身或妈妈的教育影响角度,来认识造成此事的原因。这是向多方面想,这样,“认识”就有了广度,我们还可以向深处想:造成此种状况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索)

师:同桌、前后桌可商量一下。

(同桌、前后桌研讨,师巡视)

生:我们现在的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步,但精神文明还需要加强啊。

生: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期需要继承,需要发扬光大。

师:确切地说,这里应该是尊老敬老,去掉“爱幼”。

生:为什么其他人不去阻止这样的行为呢?为什么其他人不给老人让座呢?

师:前边两位同学的认识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民族传统层面,这样,“认识”则有了深度。最后一位同学的所想是不是有些偏离?我们的所想应该紧承上文油然而生,与上文自然地衔接起来(手势衔接),这位同学所想是正确的,只是离本文老奶奶的话远了一些,应找最近的,这个尾巴须是长出来的,而不是按上去的。

师:我们还可以想一想“抢座”产生的后果,考虑其危害。

生:如果许多人像方方的妈妈那样教育孩子,像方方这样去做,那我们的社会秩序将成什么样子?

师:好,你的认识很深刻。

师:对以上训练谁有疑难困惑?

生:能否从孩子、妈妈、社会等多方面综合来给这篇文章点睛?

师:大家以为呢?

生:我认为此处作者的感受与认识可以是单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是这样,因人而异。

生:我觉得画龙难点睛更难。

师:大家认为点睛难在哪儿?

生:对事物的认识过于肤浅,经常就事论事,不会对所写对象进行挖掘。写得不够深刻。

师:那么,如何进行挖掘呢?如何才能写得深入呢?联系一下刚才我们的交流。

生: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考虑其可能形成的后果。

师:概括得准确,这是写出深刻认识的基本途径。我们还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现象产生的根源。

师:现在,谈谈你们通过本次训练的主要收获。

生:画龙贵在点睛。

生:点睛有多种方法,不同的点睛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还具文学味的点睛方法,很值得学习。

师:学贵有得有悟啊,你体味出心理活动这种议论的妙处来了。

生:要点好睛,须提高认识水平。

师:是的,写记叙文,要善于向细处写——进行“画龙”;更要向多处、深处想——进行“点睛”。但要点好睛,关键要提高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对所写事物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希望同学们平时要不断留心身边事物,了解这些事物;作文时要静下心来,先思考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即“意在笔先”,并且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所写事物的“旨意”。这样的文章,往往触动读者,产生影响。

名家拆招

上述“画龙贵在点睛”课例,是给记叙文续加议论性结尾的训练,其主要意图在于:

一、认识和利用“大叙事+小议论”的写作规律

课始展示课文的典型 “点睛”之尾,意在引领学生从熟知的文章中去发现,一些记叙文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均具有“大叙事+小议论”的写作规律,并且帮助他们领悟这些议论文字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样,既让学生对该写法有了“知其然”的感知,又有了“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可。为下面续尾训练做了相应的铺垫,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训练

选取合适的文章是前提。所选短文《抢座》贴近生活,故事常常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便于他们对此种现象进行评论,有助于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另外,选文的结尾恰好需要点睛之笔。因而,开展此项教学活动,需要在选择文章上下一番功夫。

让学生读懂所选文章是保证。给足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将选文阅读明白。如果学生连文本都没读懂,就发表议论或者进行写作训练,必然是事倍功半。

不断将学生认识引向深入是关键。放手让学生说感受,阅读文本既要读进去又要走出来。此时,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并且结合所学点睛方法进行点拨、诱导和评价。如上例中要引导学生从“孩子妈妈”“孩子本身”这些思维的广度和“社会现实”“民族传统”这些思维的深度来认识“抢座”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侧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深刻认识“抢座”的根源与危害,尤其注意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进行疏导纠正,对续尾的僵硬、离题进行指导矫正。

此外,注重创设学生质疑的机会,使学生消除“心理描写属不属于议论”“认识是否可以复合”的疑惑,不给“认识”留有死角。

三、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认识水平

给学生自我总结和消化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强化写作规律揭示和方法归纳,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

该课例旨在使学生领悟写记叙性文章贵在也难在用恰当的议论文字点明中心或升华主题,培养学生应用“议论”点睛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记叙性文章深刻的思想,需要点化,常常“卒章显志”;因为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认识的正误与深浅。

开展周评,这是笔者多年来坚持平时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又一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做实、做好作文前的‘积累’——努力提高对事物、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这恰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云“功夫在诗外”,因为思想靠平时的储蓄锤炼,临渴掘井怎能奏效?

周评出于作文教学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引领学生把眼光投向学校、家庭、社会、世界,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注重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正能量”“负效应”,“换角度与换位”,“多元与求异”等角度进行思考,提高认识水平。

“周评”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荣辱,并且促使学生反思,达到“作文先做人”的境界。“评判”是一种“概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渐使学生的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偏颇走向辩证、由固守走向发展,由陈旧走向创新……往往产生不可估量的“质”的飞跃。其中周记的交流常常形成互为借鉴和共享,而辩论又往往产生碰撞与突破。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突破自身习惯的局限,逐渐养成积极的健康的发散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问题与探究本质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决定学生作文水平在于认识,因而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训练来培养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①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第39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③陈树元、田海霞《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1期《引领学生做好作文前的积累》。

                                (河北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061000

(此文发表于2013年《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名家有招”作文教学栏目,有改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