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荣成,大街小巷充满了芳香的气息。刚刚从上海举办画展归来的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王昭灿先生满面春风。他是一位有着浓浓家乡情结的画家,以深厚的艺术功力描摹荣成山水,又把这些“山水”带到全国各地展厅。每一次画展,都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去观赏。 王昭灿 王昭灿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恢弘大气,深得方家好评。对更多的人来讲,王昭灿的每一幅画,都是深入了解荣成的一扇窗口。 成功的画家大都有自己成功的秘诀,或是先天禀赋、或有历史机缘、或者后天勤奋。但是,王昭灿却将自己绘画的造诣归功于家乡荣成的山水。 王昭灿长期工作、生活在石岛,对石岛的山水再熟悉不过。在他看来,石岛的清岚仙籁、浪花欢歌、渔歌唱晚都是生活赠予他的五彩图画。岁月更迭,但他对家乡的感情始终如一。他的足迹遍及家乡的每一处山峦、每一条街巷,用眼、用心体悟自然的精妙。他的心中装着家乡的层层波涛、绵绵山脉、潺潺溪水,岸边的渔船、林中的飞鸟、 山顶的亭台……山能育人之情,水能养人之意,他把对山水的美好感情聚于笔端,成就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紫气东来 “我经常感慨:没有石岛这片海,没有九顶铁槎山,没有渔岛的传统文化和民风,就没有我今天的艺术成就。每当看到奔涌的浪潮、巍峨的群山、劳作的渔民,我就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就迫不及待地想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我的热爱、画出我的向往、画出我心中的美。”从王昭灿的这番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家乡的一片赤子深情。 山光尽悦目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王昭灿的绘画来说,无论是造化还是心源,都是家乡荣成的这片山水。某一年夏天,王昭灿像往常一样流连于九顶铁槎山,感受着山间勃发的生命力。突然,一阵细雾游走在山腰间,顿时,夏日那种浓烈的色彩被蒙上了一层薄纱,绿也不是那么绿了,红也不是那么红了……放眼望去,整个铁槎山变成了云中仙境。九顶铁槎山一改以往的巍峨险峻,变成了一个含羞露怯的小姑娘。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震撼着,急于把这一美景挥洒于笔墨间。倾刻间,一幅《微雨润槎山》便呈现纸上。 王昭灿以表现家乡山水的神韵作为自己的目标,创作时,不拘泥于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之所见,不为局部细节之所困,而是要做到“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观王昭灿先生作画,多以大的动感线营造大气势、大感觉、大效果。高岭大坡、大壑鸿沟,常在画中占主要。从“大”出发,以势统帅,他的画中常呈现出阳刚之气,让人想到荣成人的豪爽质朴。 银河 风格的形成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王昭灿博众家之长,努力继承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但他不重复别人,而是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布局雄奇险峻,笔墨苍劲浑厚,着墨清卓高雅,造型准确生动,层次清晰有度。 王昭灿强调作品的布局。布局是绘画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多以“大气磅礴、雄浑质朴”风格建构山水图式,这得益于他对“传统”布局法则与“现代”构成意识的理解。布局多以巨大的山石体量占据画面,以寻求画面的雄强之势,追求范宽遗风。为了突破前人程式的限制,他还借鉴了现代几何化式的大体块构成,力求画面结构简约化和单纯化,以加强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笔墨是山水画图式最基本的要素,它关系着山水画文化品格的高低、画面意境的准确传达。创作中,王昭灿喜用李唐之“短斧劈皴”,辅以焦墨、重墨和渍墨,来表现山石岩壁坚硬如铁的质感。此外,他注重对水法的研究,通过对多种技巧的运用来调和墨色,充分发挥水的自然特性。用变化丰富、颇具流动感的淡墨表现云海、雾霭、林树、溪漳等自然物象,与干涩、黑重的山石形成明与晦、松与紧、虚与实的强烈对比。例如《海岛写生》,他通过笔墨的虚实变化,使山水呈现恒静、悠远之境界,人物塑造更加生动,画面意境更加高远。 海岛写生 色彩是山水画争议颇多的形式因素。如何把握“色”这一活跃的形式因素,如何有效地发挥和控制“色”,使其与水墨自然混融、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在这方面,王昭灿一直在钻研,并形成了一定的技巧。他注重冷暖色调的搭配,水墨笔触的苍茫质朴、色彩和谐流淌其间,顿添无限生机,使观者不期然进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美妙意境中。 家乡风物最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荣成的秀美山川为王昭灿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素材。王昭灿说,他将始终怀着浓烈之情,展示家乡风采,为“自由呼吸·自在荣成”代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