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服装史 |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汉服面料集锦

 RK588 2017-04-17

编辑:Angelia/来源:穿针引线论坛(让特曦)分享

Voyage to Atlantis The Isley Brothers - The Complete RCA Victor and T-Neck Album Masters

绢地“长寿绣”——犹如彩画的刺绣艺术珍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主要是绢)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犹如画师的彩笔,绣出绘画一般细致而流利的花纹。湖南地区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绢地茱萸纹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34厘米 宽3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土黄、深土黄色丝线,在绢上绣茱萸花。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纹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



黄棕绢地“乘云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42厘米 宽38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采用锁绣法,在黄棕绢地上绣出飞卷的流云,云气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 “遣策”称之为“乘云绣”。



绒圈锦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残长40厘米 宽30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这种锦花型层次分明,圈大小交替,纹样具立体效果,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其组织结构十分复杂,织造工艺高超,它是这批汉代丝织物中的一项重要发现。

     绒圈锦是采用提花装置和双经轴机构的织机,利用“假织纬”起绒工艺,在锦面上形成丰满美丽的大小几何纹绒圈的一种丝织品,它代表了汉代织锦工艺的创新与发展,突出地反映了汉初的缫纺技术。绒圈锦的绒经由四根一组的变化重经组织组成,相当于底经的五倍,使用了双经轴和提花装置,并科学地利用起绒纬工艺,使织锦起到了“锦上添花”的立体效果。



几何纹绒圈锦——考古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0厘米、宽34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锦字由金与帛两字组成,表明了最初人们对锦的理解和解释:“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唯尊者得服之。”由此可知锦之高贵。因而,成语“锦绣山河”以锦和刺绣来形容祖国山河之美好。
         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它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织造的多彩织物,既利用经纬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显现花纹。这在纺织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几何纹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其几何形图案的组合花型层次分明,绒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大小绒圈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状凸起花纹具有立体效果。花纹主要以矩形、几何小点、角形、折曲形等18种单元花纹散布而成。这种多重经提花织物,分地经和起绒经,起绒经比地经约粗3倍。织造时利用织入起绒竿使起绒经屈曲于织物表面,织后将起绒竿抽去,就显出浮雕状的立体效果。
         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曾详细描述了提花织造的过程。按赋中描写,织花时,需有2-3人协作,挽花工坐在花楼上,按设计好的纹样挽花提综,机台上的织工则专门织纬。《西京杂记》记载,汉昭帝时,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创造了织绫机,使用120蹑(古代织机上的踏板),60天才织成一匹花绫,其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绒圈锦的织造,比花绫的织造更加复杂,需要有更加精湛的技艺。
         如果用刀将绒圈锦的环圈割开,绒经线散开,就相当于提花丝绒,所以说绒圈锦是后世绒织物如天鹅绒等的前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绒圈锦,是迄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起绒织物。一号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jū)素纱褝衣、绛(jiàng )紫绢地“长寿绣”面绵袍等以几何纹绒圈锦为缘边。  



 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首次发现的三版套印丝织品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长64厘米、幅宽48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纱为轻薄透明而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丝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两幅单幅的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又名为泥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因金、银均可研碎成极细小的粉末,调胶后呈泥状,称为泥金、泥银,其图案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和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图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个单位长6.1厘米,宽3.7厘米,错综连续排列,通幅共有图案13个单位。图案线条分布细密,间隔不足1毫米;无渍版胀线情形;交叉连接较多,无断纹现象。根据这些特点,经过模拟实验证实,其纹饰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长宽各2.8厘米的“个”形纹、4.3×3.5厘米的多条曲线组成的花纹以及3.5×2.8厘米的圆点纹戳印,分三步套印而成。第一步用“个”字形纹戳印成银白色的长六角形网眼、即所谓“龟背骨架”;第二步,在网眼内套印银灰色曲线组成的花纹;第三步,套印金色或朱红色的圆点纹。按这种纱的幅宽推算,每米大约印有图案单位430个,每个单位套印三版,即达1200多次,其印制难度可想而知。

         1982年,同属西汉初期的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了二块金属制的凸纹印花版,一块呈菱形,较大,纹样为火焰纹(或称博山形纹);另一块较小的纹样版呈“人”字形纹。其与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的纹样特点几乎同出一辙。因而确认其为凸纹版印花。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三版套印丝织品,为研究我国古代印花技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