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课│文言文教学:两极中的均衡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georgiayl 2017-04-17

让学生当一回邹忌

浙江舟山普陀中学 董鸥

【思路】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大多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通常不高,论证能力更是薄弱;而教材中为数不少的说理透彻、文质兼美的文言篇章却没有发挥其写作示范的作用——多少年来,我们的先人都是通过这些文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的。那么,我们今天能否结合文言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学会论证呢?


例如,学生对类比论证比较陌生,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所用的正是类比法。于是,笔者便尝试让学生疏通语言后,利用本文学习类比论证。

教学安排是: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疏通语句,把握内容。第二课时,以课文为例,使学生基本掌握类比论证法。其中第二课时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环节:一、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自然掌握类比法,不把类比法神秘化、抽象化;二、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此法;三、提醒学生注意类比法的使用。本课例为第二课时实录。


【实录】

一、归纳

师:古人言“伴君如伴虎”,可见臣子进谏之险,君主纳谏之难。那么,邹忌究竟靠什么说服了齐王纳谏?

生:邹忌从自己的遭遇推测出齐王可能的遭遇。

生:邹忌讲究进谏的艺术,不是一味死谏。老师不也讲过他鼓瑟进谏的故事吗?现在,他拿自己的私生活开涮,不乏幽默,容易让齐王接受。

生:我想做点补充。我认为邹忌与齐王遭遇有很多相似,都容易被“私”畏被“求”,而这正是他说“王之蔽甚矣”的根据,这样的进谏很形象,有说服力。

生:我认为齐王肯定比邹忌受到的蒙蔽要严重。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可见齐王受蒙蔽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邹忌。

……

我于是让大家写出邹忌与齐王已知的相似点(也就是类比点),很快完成了下表(课件):

相似点A:妻私我/臣莫不私王

相似点B:妾畏我/臣莫不畏王

相似点C:客有求于我/莫不有求于王

结果相似:自以为美/齐王之蔽甚

接着,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结果,是不是都已成为事实了?

短暂的沉默、思索后,几个学生先后站起来说:

“邹忌的受骗是事实。他明明不如城北徐公美,可大伙都说他美,让他受了骗,好在他自己有自知之明,发现自己受了骗。”

“‘王之蔽甚矣’,我觉得也是事实。正因为受到了很大的蒙蔽,才需要广泛地纳谏嘛!”

“‘王之蔽甚矣’,这也是邹忌通过自己的遭遇和对齐王的分析作的一番推理。”

此时,我不失时机地亮出了“类比论证”这一概念(投影展示):

我们观察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都相同,便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这就是类比法。用于推出结论就是类比推理,用于论证观点就叫类比论证。这些已知的相似点可以称为类比点,由类比点推出或论证的相同点就叫类比论证。

教师请大家反刍邹忌的论证过程。学生再回顾前文表格,多有领会。


二、应用

为使学生理解“类比论证”,我先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投影):

上海是否会成为纽约、伦敦这样的世界商都?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海和纽约、伦敦一样具有成为世界商都的条件:它同样处于沿海地带,同样有河流经过,具有交通上的便利;同样具有长期的工商业发展历史和城市发展历史,具有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样汇聚了一个国家大量的优秀人才,具有发展的人才条件;同样享有国家政策的倾斜;更重要的是,上海还处在一个新世纪、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环太平洋经济区,处在一个复兴的国家——中国。

请大家分析老师的论证过程。

学生七嘴八舌后得出如下意见:

老师运用了类比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类比点是上海、纽约、伦敦之间在交通状况、城市历史、人才状况、国家政策等方面的相似点。类比得出的结果是上海将和纽约、伦敦一样成为世界商都。


三、操练

接着,我给学生一个任务(课件展示):

普通话应该取代方言还是可与方言并存?请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类比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作书面准备。

经过几分钟的准备,学生A首先站了起来:

我认为普通话代替方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像当年秦始皇在历史推动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货币一样,方言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因此,随着地区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为了经济文化交流的便利,普通话将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普通话。

学生B马上站起来:我反对!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确实功不可没,但现在的情况和当时已有很大不同,不能把两件事混为一谈。因为秦始皇统一的都是没有多少年应用历史的各国货币、文字和度量衡,更重要的是,它们并不为广大的普通民众所掌握,消灭它们、统一它们并不难;而今天我国各地的方言,有的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为当地的百姓所普遍接受,有些人并不识字,更不会讲普通话,他们是靠方言进行交流。

C挺身而出为A辩护:

我承认方言有悠久的历史,并与很多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承认普通话代替它会遇到重重阻力。但普通话代替方言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也引来一片反对之声吗?结果又怎样?现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每个学生在学校学的不是普通话吗?以小见大,整个社会普及普通话还不是时间问题?普通话取代方言,必然会像从前人们剪掉辫子、脱掉马褂一样成为大势所趋。

D:我认为普通话将不断地得到普及,在人们的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方言也将继续存在,尤其在地方文化中发挥它自己应有的作用,它们两者并非水火不容。

师(插话):类比呢?

E:(略一思忖)……正如西服和中山装共存于我们这一时代一样。

……


四、忠告

发现学生已经能有意识地运用类比法,我举例说明类比法也可能存在误用:类比法是否一定可靠呢?(以下课件展示)

历史上也有应用类比法来证明荒谬理论的现象。例如,基督教神学就应用类比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宇宙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正如钟表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整体一样,而钟表有一个创造者,所以,宇宙也有一个创造者——上帝。这就是类比法的误用。

学生思索错误的根源,讨论后针对性地提出使用中的几个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⒈所类比的应属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列举的事物越接近本质,结论就越可靠。

⒉类比法的可靠程度也决定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与推出(或论证)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相关程度越高,那么,类比的可靠性就越大。

⒊类比法的可靠程度也决定于相同属性的数量。数量越多,可靠性相对也越大。

最后布置作业,课外继续运用类比法写作议论文片段:(课件展示)

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否在国人中普遍地养成?请写个2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提出观点,并用类比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反思】


这是笔者自己结合文言文进行论证法学习这一系列作文教学尝试中的一个,相似的尝试还有结合《过秦论》学习排除法,结合《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学习归谬法。


这次尝试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艺术的认识,也初步掌握了类比法这一论证和推理之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双方的论证更趋于严密;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类比可靠性问题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正确地使用此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