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一名说不准普通话的语文老师:当年,民办教师只用方言上课_【今日爆点】

 邹国忠123 2017-11-08

原题:方言,给生活添点乐趣

也够难为情的,自己虽号为语文老师,普通话却真不咋的,常要念错声调、平翘舌、前后鼻音,常惹得学生发笑,继而争相纠正。不过想想自己的蒙学经历,又见怪不怪。小学就在山村里求读,教我们书的基本上是民师或代课老师,一口家乡发言。以后上中学、师专,也鲜有普通话纯正的,带浓浓乡音的居多。那时课下学生之间是用老家的方言交流的,若说普通话,反而要被笑话,说他假洋鬼子。

不过,现在最记忆犹新的还是老师的几句方言。比如生活老师追赶一逃操的学生,终于把对方给逮了,边喘气边责怪:我叫侬站住站住,侬为什么不隑(gai)牢?再比如高中英语老师形容一男生的光亮头发:侬这头发是苍蝇飞过打滑塌。当场笑翻全班人。并作为经典老话届届相传,也算是艰苦学习生涯中的一点小乐子。

过去,大家都被禁锢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鲜有外人进出,不说家乡话才怪呢。学校也是清一色的本地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说方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当农村纷纷向城市涌去,当天南海北的人汇聚在一起,家乡话无法登大雅之堂了,只能用普而适之的普通话沟通交流。就像我现在所处的单位,外地教师总占到四成左右,外地学生也有不少,你想不用普通话都不行--当然现代教育是越来越正规,你普通话如果达不到相应标准,是做不来老师的;再说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由不得你南腔北调。

现在的学生已基本听不懂方言,更遑论说方言了。作为上点年纪的我说普通话也是一种工作习惯了。不过,我发现方言有时更具形象的教育力量,比如看到学生不愿动脑,只满足于抄笔记,就在黑板上写一句“听听呆(ai),想想会”。意在要学生多思多悟。方言也能激活气氛,冷不妨冒出一句道地的“土话”,定会惹得哄堂大笑,驱散疲倦感。看到一男生下课活跃异常,上课昏昏欲睡,就说他“镬窟洞里火着,当着不着”。他害羞地搔搔头皮。当然这样的土言俚语在新生代教师身上是不会出现的,他们本身也成了方言的隔火墙。

方言的日渐衰微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九零后这一代,从他们出世起,父母咬着大舌头跟孩子用普通话对话。他们离方言已渐行渐远。随着迁徙和融合的力度加大,随着一代代人过世,方言的传承确实成了一大社会问题。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方言总得有它的安身之所,比如你很难想象越剧用普通话演唱会是怎样的一种怪味。说到底,方言会使你找到自己的归宿,找到回家的路。

(周建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