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0年前的《拾穗者》

 汐钰文艺范 2017-04-17
  拾穗者(法国) 米 勒
  父亲(油画)罗中立
  到巴黎,我在奥赛美术馆里整整待了一天。那里有我太多喜欢的画家。米勒是其中一位。他的名作《拾穗者》,画幅不大,但比印刷品看得要清晰而有感染力。站在这幅名作前,我感到强烈的震撼。
  那三位在烈日炙烤下弯腰拾穗的妇女,逆光中,我几乎看不见她们的表情,只能看到她们手里和地上零落的谷穗以及她们身后的谷垛和远处的天光云色。没有我们画展上常见的那种丰收喜悦的金黄一片的谷穗荡漾,它的色彩是暗淡的。
  对比我们的绘画,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罗中立的《父亲》,画的也是农民,也是对于这样在土地上艰辛劳作的农民的描画。我们更着力于其面目皱纹细微的刻画,而将土地色彩化,把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后辈的心酸与感恩等复杂的感情诉求,推向画面之外。其实,我们更愿意替父亲的耳朵上夹一支笔,人为地进行主题的升华和现实主义的深化。
  画《拾穗者》那一年,米勒已经四十三岁。在巴黎,他仍籍籍无名。那一年,他从家乡诺曼底的乡下来到巴黎,已整整二十年了。他早已无钱居住在房租昂贵的巴黎城。他搬到巴黎南郊的巴比松乡下,租住一间便宜的茅屋。后来,他将这幅自己最满意的《拾穗者》送到巴黎沙龙,希望能参展,能给自己一点安慰。但《拾穗者》被退回。巴黎美术界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指责他画的那三个拾穗者,丑陋粗俗,面容呆滞,是三个稻草人。他们嘲笑米勒是乡巴佬。
  面对这些如雨一般倾泻而来的污水,他说:我绝不会屈从,我绝不让巴黎的沙龙艺术强加在我的头上。我就是一个乡巴佬。
  他知道自己的画作不符合当时巴黎贵族的口味,那些戴着白手套端着香槟酒的贵族老爷,看不起弯腰拾穗躬身扶犁的一脸汗水一脚泥的农民。他犯不上为了迎合他们,改变自己。
  《拾穗者》的画面是静穆的,有着古典主义的风格,却和传统的古典主义不尽相同。它们给予我的是现代的感觉——靠近的不是遥远的天堂或虚构的世界,而是有着泥土气息的地面。最初,我看到的是,那种在田间艰辛劳作的农民日复一日的疲惫、沉沦,甚至是有些麻木的无奈。后来,我看到,米勒画的农民,是沉默的,隐忍的。他们的劳作既是艰辛的,又是专心致志的;他们的内心既是枯寂的,又是心无旁骛的。我感到一种来自最底层的情感——既有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又有和土地血肉相连的亲近。这种有生气的亲近感,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让我们仿佛从画面中的农民身上,看到了艰辛跋涉中的自己。米勒说过:希望作品在艰辛劳作中表现出诗情。这样的诗情,如今在我们的绘画中已很难看见,在我们欲望横流的世界,就更难寻。
  《拾穗者》创作于1857年,距今整整160年。160年前的画面,至今还让人感动,就因为这样的感情,这样的诗情。如同米勒最喜爱的画家米开朗琪罗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大家只不过是慢慢地有了生气的土块。我觉得米开朗琪罗说得特别好,我们都不过是这个世界上一块小小的土块,乡巴佬米勒更是。只不过,我们可能还没有让自己的这块土块有些生气;而米勒则用他的画笔,让自己的这块小小的土块有了160年来长久不衰的生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