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印记】 正字戏

 朱觉超 2017-04-18
本名正音戏,古老南戏的变体,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为陆丰市。
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嘉靖年间《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喜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四大苦戏”和《忠义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四大弓马戏”,统称十二真本戏。武戏多为连台本戏,如《三国》《隋唐》等。
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擅演连台本戏。有红面、乌面、白面、老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末、婆、丑12行当,演出中有些行当勾画脸谱。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嘴、虎目等200多种图案。
文戏唱腔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唱牌子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大锣、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继承弋阳、青阳古腔,滚唱运用较为普遍。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以渲染气氛,气氛热烈火爆,有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马、展示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能很好地表现历史、军事场景。
(《得胜还朝》亮相2013年央视戏曲春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