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戏琴多 武戏鼓多 (转) 2006-02-17 17:08 星期五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交接年间,素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特别是元朝末年发展到巅峰,取得当时剧坛的统治地位。 任何一个剧种,都能排演文戏和武戏,所谓生旦净末,各具班子。文戏注重的是唱功和琴技,如《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碧玉簪》里的《盘夫索夫》等唱段,一直是流传不衰。这些文戏中不但要有好演员,还要有伴奏的好琴师。所以外行人对文戏的印象就是琴声特别多。记得过去有一副戏台的对联就是这样写的:“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武戏擅长的是鼓板的配合。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三打白骨精》等武打场面,紧张而激烈,每个动作都有强烈的节奏感,扣人心弦。并且,作为一名优秀的武功演员,假如没有后台的鼓板奏和,再好的动作也表演不出来。所以戏内人常言:前台演员要请后台乐队的客,说明这击鼓板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句俚语含有这样一层意思:讽刺某人遇事只凭一时感觉,不知内幕真情即随意表态。恰似不懂戏者看戏,只看热闹,不懂门道,所以只能看到“文戏琴多,武戏鼓多”的表面现象。 [来源:温州日报(2006-01-07) 鹿鸣/文 家清/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