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将星录 中华将星录春秋战国:赵襄子

 墨香笙樵 2017-04-18

中华将星录春秋战国:赵襄子

    赵襄子(赵毋恤) (?~公元前425)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生年不详,卒于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引赵襄子的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

    [编辑本段]出身背景

    赵襄子为赵鞅(即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 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 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晋定公十七年(前458年),简子卒(《竹书纪年》载,简子卒于定公三十七年),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赵襄子的姐姐是代国国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他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赵毋恤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然后,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其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知伯瑶取而代之。智瑶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知、韩、魏、赵四卿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晋卿。权力的膨胀,助长了知伯削弱韩、魏、赵三家势力,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他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韩、魏、赵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知伯意在强大自己,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委曲求全如数交出。而年轻气盛的赵襄子却不愿俯首帖耳任知氏摆布。加之他往日与知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知伯的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知伯见韩、魏两家拱手献他,而赵氏竟敢抗命,勃然大怒,遂自己亲做主帅,挟韩、魏出兵攻赵。

    其实赵襄子与知伯早有宿怨。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瑶与赵毋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都城,智瑶让毋恤率先领军攻城,毋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在此时却直截了当地将赵毋恤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毋恤回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吧。”四年之后,两人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赵毋恤灌酒,遭到拒绝之后,竟将酒杯扔到了毋恤的脸上。毋恤的部下都要求他杀掉智瑶以洗刷耻辱,毋恤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太子,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由是襄子恨透了知伯。眼下知伯又因挟地未成而战,欲灭赵氏,襄子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知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这年夏季知伯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遂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知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知氏,共分其地。最后,知伯功亏一篑。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知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参见晋阳之战)。

    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

    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赵献侯。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赵襄子故事一则

    赵襄子向王子期学驾驭马车。没多久便要同王于期(于期是子期的异名)比高低,他与王子期互换了三次马,但三次都落在后面。赵襄子说:“你没有把驾车技术全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驾车的技术就是这些,只是您使用得不对。大凡驾车都有要领,马体适当地安放于车前,驾车人注意力要跟马取得协调,然后才可以跑得快、奔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想追上我,跑在前面又怕被我赶上。驾着马在道路上比赛,不是先就是后,而您的心思放在与我争先后,怎么还顾得上调养训练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赵襄子的冷幽默

    2007-03-23 08:07:00 作者:□郭灿金 来源:

    “英雄真本色,名士自**”,但很多时候,“英雄”和“名士”却分列两个阵营。青史之上,英雄和名士“夥矣”,但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赵襄子是其一。

    春秋晚期,晋国政事为智、赵、韩、魏等六家大臣把持,此即“六卿专晋政”。赵襄子出身于其中的赵氏家族,其曾祖父乃是声名显赫的赵氏孤儿。然而,赵襄子的生母地位却异常卑贱,是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婢女。因此,即使在被父亲赵简子确立为“太子”之后,赵襄子依然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在伐郑途中,赵襄子就领教了有生以来最大的蔑视:贵为赵氏家族的太子,他的全身被人用酒浇了个精湿。挑衅者是智伯,为晋国政坛六卿中实力最强者,亦是此次伐郑的统帅。在突如其来的侮辱面前,赵襄子表现出了大将风度,他面无愠色,以自己的低调,将可能的两败俱伤瞬间化解。赵襄子的退让却使他成了智伯的心腹大患,归国之后的智伯成了名副其实的“倒襄”派,他不厌其烦地动员赵简子废除赵襄子的名分,以消除智氏家族的隐患。

    赵襄子的英雄气概在若干年之后才得以大露峥嵘——一家独大的智伯纠集韩魏两家向赵家发起进攻,襄子退守晋阳。智氏引汾水灌晋阳,一时间城内“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赵襄子一边婴城自守,一边大施反间计,有效地瓦解了“倒赵联盟”,并且成功说服韩魏两家阵前倒戈。智伯由“倒赵联盟”的总盟主瞬间成了过街老鼠,智氏在晋国的势力很快灰飞烟灭。赵襄子以其大智大勇,灭智氏,报大仇。

    就在此时,赵襄子作出了最有创意的举动:智伯的头颅被他改造成了夜壶。他将这只人头夜壶置于自己卧室一隅,先在昔日仇人头颅骨前表演c.g.,完事后再在它上面浇上一泡热尿。赵襄子对仇敌的报复行为如此另类、如此个性,他的冷幽默在他的名士风度中表露无遗。

    然而,赵襄子的冷幽默却彻底激怒了豫让,此人是智伯的门人。

    豫让是个偏执狂,他每天嘟囔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痴如醉,若颠若狂,拙劣的剑术也阻挡不了他刺杀赵襄子的步伐。然而,作为一个刺客,豫让却是不成功的,无数次机会总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他曾有独自一人面对赵襄子白花花的屁股却行刺不成的脸红记录。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会这样与豫让失之交臂,成功的大门似乎已对豫让关闭。

    但是,豫让依然贼心不死,并和下乡视察的赵襄子在一座石桥上狭路相逢。二度相见,彼此之间已没有了拘谨。应豫让的请求,赵襄子慷慨脱下自己的名牌外套,顺手抛去,他看见自己的衣服如同一片树叶静静地躺在地上。他同时也看到,消去了紧张感的豫让是如此潇洒——他拔剑四顾,神情肃穆,然后高高跃起,轻轻落下,他动作飘逸,剑法娴熟,招招皆中要害,只用了一会工夫,就将外套刺成蜂窝。豫让以自己臻于完美的举动彰显了一个事实:自己的幽默指数并不逊于对方。最后,他在清浅的微笑中引剑自刎,一个刺客的生命在模糊的血色中定格。

    只是围观者和后人只顾得了唏嘘,却忘记了这是赵襄子和豫让联合献演的街头剧,更没人愿意认真体会其中的冷幽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