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女故里桃花红 秦人村落秦韵浓

 姜女故人 2017-04-18

姜女故里桃花红

秦人村落秦韵浓

 ——孟家塬村秦腔剧团发展略史

石生斌  石宏印

孟家塬村位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东塬,这里是“四大传说”之一孟姜女的故里,如今是驰名中外的“孟姜红仙桃”的产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到今传承着秦人的民俗遗风。每逢农闲年节,村里的社火、社戏相当繁荣。日常生活中,乡村道路上,田间地头里,随时可以听见人们即兴唱出的秦声秦韵。

“秦腔”真正作为一种戏曲文化进入村子,应该是在解放以后。1949年以前,只是当时周围塬村的几个人会拉会唱,每逢红白喜事,有钱人会请上三五人来唱上几板戏,名曰“喧荒”。普通人家只有看戏听戏的份儿,有爱好者偶尔哼哼几句,聊以慰藉。孟家塬村的秦腔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解放前后自乐班的兴起。

解放前,孟家塬村和杨家凹村同是一个社,不论搞什么活动都在一起,如:唱社戏、耍社火等。在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自乐班。1952年冬天,邻村私营煤矿老鸡窝矿因下马,处理一套自乐班打击乐器。得到这个消息后,由热爱戏剧事业的杨生平、石德富两位老人发起,积极筹备资金,再加上社里的部分赞助,共计八十多元钱,买回这一套打击乐器,成了孟家塬村自乐班的家底。

说到秦腔戏曲的演唱,当时村上没有一个专业内行,只有石忠义一人能拉几个板胡曲调,石忠宽、史金龙能唱几板秦腔乱弹,绝大多数人都是“门外汉”。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党的文艺方针的颁布实施,大队从屽村大队南洼村请来了一位功底不深的鼓师,教了几个人。当时学打鼓的有:石生斌、石生玉、学打击乐的有:杨志义、杨志荣、杨振荣等,经过多日的学练,初步学会了打“老胡广”开场一套。

    经过几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参与的人员慢慢地增加了。打鼓的有:雒正礼、史志荣,演唱的有:石忠宽、雒正礼、石忠义、史志荣、杨英琳等,还有当时被村人所津津称道的“四大名旦”:史金龙、郜万银、杨志义、冯德财。他们就是这样白天生产劳动,晚上自学自唱,勤学苦练,终于有了较为成熟能拿出手的唱段。谁家有红白喜事,就找自乐班班长杨生平联系,为他家唱戏助兴,没有礼品,没有报酬。这一时期的秦腔表演总体上以自娱自乐为主,性质类似于“戏迷票友”。当时演唱的主要有:《二进宫》、《祭灵》、《争印》、《別窑》、《探窑》、《苏武牧羊》、《临潼山》、《打銮驾》中唱段等。

二、皮影剧社建立。

1961年冬,大队从蓝田县买回了一副古装戏箱。主要排演传统曲目。可是没多长时间,由于传统戏的禁演,这些东西只好收箱入柜,不能使用。到了1962年冬季,大队得到铜川市文化馆的鼎力支持,从宝鸡给我们大队购回了一套现代戏皮影,这期间,演员角色逐渐稳定下来,生旦净丑各行都有,演唱技巧大幅提升,演奏乐队日臻熟练,只是演出由台前搬到幕后,这样的演出一直延续到1964年冬天。期间,1963年,铜川市召开“三级干部”大会,铜川市政府抽调孟家塬村皮影剧社在市政府大礼堂观摩演出,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演出十分成功,得到了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观众一致好评。不过演员还仍是自乐班的主要成员。

三、村业余剧团的成立。

1965年,铜川市文化馆馆长崔世杰来孟家塬村搞文化调研工作,经过走访考察,调查研究,经村党支部、队委会同意批准,决定正式成立孟家塬大队业余剧团。为了加强党政对业余文化工作的领导,任命原大队副大队长石生斌担任团长,杨生平任副团长,全力抓好剧团的筹建工作。

剧团刚成立,没有排演场地,大队就腾出一孔窑洞,供排练之用;没有演出妆服,大队就从微薄的的收入中挤出部分资金,购置了主要演员的戏装,其他演员的服装由个人想法解决;没有演出舞台,自己动手建造,史 杰、杨英琳等利用休息时间,硬是把大队部旁边的山坡地挖平,还挖出的化妆室,演员休息室,舞台的前台后场,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没有道具,成员们自己或寻借,或仿造;没有剧本,村里有有文化的“能人”,张万长、杨寿堂便是编剧,看到报刊上登载的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曲艺,他们便利用业余时间,改编成秦腔剧本,从台词唱词,到布景动作,都精心设计。然后和演唱人员,乐队人员等一起反复揣摩,仔细推敲,最后确定曲调,排练演出。这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一些独幕剧或小短剧,戏名由于年代久远,已记得不大清楚了。

要排演好戏,专业娴熟的乐队自然离开不了。但是剧团刚刚成立,又要排演现代戏,原有的乐队人员因年龄偏大,乐理知识欠缺,提高适应很慢,所以培养年轻后生就成了迫切的问题。就在这时,初中毕业的石生锐回到了村里,当时才十四、五岁。石生锐他凭着自己对音乐的天赋和对秦腔音乐的酷爱,上学期间,他就开始学拉板胡,先后受过铜川市电瓷厂赵均普老师惠老师的启蒙和专业指导,加上他后来的勤学苦练,演奏技术不断提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使自己的演奏技艺再提高,他不辞辛苦,跑到几十里以外的市内,求教于当时任铜川市歌舞剧团乐队队长张宝文先生(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先生从指法、弓法、乐理等方面给予他系统的专业指导,使他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从业余演奏更趋于专业化,以至后来,张宝文先生夸奖道:“板胡演奏歌剧,我优于你,然而演奏秦腔,你在我之上”。正是这样一个之初不被人们看好,不被人们信任的“娃娃琴师”,最终成长为乐队的中流砥柱,舍我取谁。为成功演出秦腔现代剧目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乐队力量不断加强,特别是文场。学习演奏的人员越来越多:学拉二胡的有:石生龙、杨寿堂、杨纪善、史争民、颜万守、杨志德等;吹笛子的史万民;还有后来被誉为“神锣”的杨英杰等。

说到“神锣”杨英杰,这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小时候,家里很穷,让村里人瞧不起,遭人鄙视,可他对秦腔却有着特殊的天赋和灵感。从自乐班到皮影剧社,经常是跟前跟后,帮忙烧水沏茶,看管衣物,收拾物件,从不言累。剧团成立后,更是忙碌。终于有次乐队缺个打底锣的,他自告奋勇要求试一下,没曾想,“这一试”竟然使他成为了乐队中不可或缺的“神锣”。

剧团成立后,就把原来的皮影放下,把秦腔移植现代戏剧搬上了舞台,也就是把幕后的的演唱搬到台前的演出。当时,排演的现代全本戏有:《血泪仇》、《三世仇》、《智取威虎山》、《女会计》、《箭杆河边》、《红灯记》等,折子戏有:《三丑会》、《九女拾棉》、《场上风波》、《梁秋燕》,还演出了一些反映与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秦腔与眉户短剧,如:《一包红糖》、《审椅子》等小短剧、独幕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孟家塬村剧团演出的戏剧可谓是名扬铜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次参加铜川市、黄堡公社的文艺调演,至今村里人还津津乐道。

随着现代戏的上演,演员阵容不断扩大。老一辈演员基本退到了幕后,担任顾问和艺术指导,中青年演员承担了主要角色。剧团也吸纳了女演员的参加,增强了演出的活力和艺术效果。参加演出的女演员多达三十多名。主要有:张秀琴、张淑花、吕寇侠、石彩玲、石小玲、史红侠、石奶琴等。男演员也增加不少:杨英琳、史 杰、石生民、史耀民、石生斌、史玉荣、杨志德、石志珍、石汉民、冯玉明、史天社、史增善等,先后参加演出的人员达七十多人。现代戏的上演不仅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繁荣了当地的文化,而且也为文革后秦腔古装戏的复出奠定了一定的人才与艺术基础。

四、“文革”后传统戏的复演与剧团的衰落。

1976年“文革”结束,“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国家在文艺界又恢复了“百花齐放”的艺术政策,孟家塬村剧团的秦腔演出迎来了再度繁荣。1978年,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颜文杰很支持村上的文化工作,召集会议决定从大队拿出近万元资金,在西安购回了戏剧服装、乐器、道具成百件,极大地充实的剧团的家底,丰富了戏曲演出的效果。并在大队部新址的院子里搭建了舞台。同时,还对剧团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调整,任命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张淑花亲自挂帅,任剧团团长,石生锐为副团长,请来铜川市陶瓷厂受过专业训练的秦腔艺人孟忠义,来村排演了《游龟山》一本。第二年,又请来郊区(现印台区)文化馆韦志信,来村排演了《黑叮本》、《白蛇传》、《五典坡》、《铡美案》等戏曲的选场或选段。当时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好评。

1982年,在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剧团很多演员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生活生计,不得不割舍自己心爱的秦腔,脱掉戏装,去忙碌奔波,去养家致富;部分女演员也远嫁他乡;再加之以经济建设为主占领了农村人的思想,很少有人再在一起演唱交流,更没有登台演出。就此,孟家塬业余剧团不解而散。原有的戏箱道具遗失殆尽,断断续续三十年的秦腔戏曲文化也就戛然而止。这一放就是二十五年。

五、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2008年,怀着对传统文化的钟爱,对秦腔戏曲的痴迷,由原剧团的一些还仍健在的骨干:石生斌、杨英琳、石生民、冯玉明、石生锐、石生龙等,又利用闲暇时间,聚在一起,敲拉弹唱,自娱自乐起来。在他们的带动和感染下,村里的一群热爱秦腔的年轻人加入了他们中间。女演员有:范小会、张淑芳、史淑侠、赵巧凤等,男演员有:史天社、石 冲、史满学等,乐队也增加了年轻的面孔:杨春善、史恒杰等。

愿孟家塬的秦腔戏曲事业得以传承,群众的文化娱乐得以发展,使流传千年的秦腔再谱新韵。

附:

1965年孟家塬业余剧团组织委员会机构

   长:石生斌

长:杨生平

乐队股长:史志荣

戏剧股长:杨英琳

总务股长:杨生平(兼)

编剧移植:张万长

   演:史  

曾演出戏曲的主要演员名单

《智取威虎山》

剧中人物      饰演人      剧中人物      饰演人

杨子荣....... 杨英琳      少剑波........石生斌

 ....... 张秀琴      李勇奇........杨志德

孙达德........杨勤学      高  波........杨存印

 ........石淑珍      常猎户........史玉荣

座山雕........石生民      栾  平........石汉民

参谋长........冯玉明      副  官........石万财

金刚甲........杨志诚      匪连长........张印虎

 ........张淑花、杨 稠

解放军战士...史湘林、史志荣、雒振杰、杨万俊

 

红灯记

剧中人物      饰演人       剧中人物      饰演人

李玉和........杨英琳       李奶奶.....张淑花、张秀琴

李铁梅.....石彩玲、史淑叶  磨刀人........石生俊

 .....史  杰、石生民  王连举........张印虎

 

《三世仇》

剧中人物      饰演人     剧中人物      饰演人

虎儿娘........郭月英     小  兰........史九仙

 ........杨勤学     王老五.....杨英琳、石生斌

活剥皮........史  杰     张  九........石生民

山水狼........史月珍     李老汉........史玉荣

 

《血泪仇》

剧中人物      饰演人     剧中人物      饰演人

王仁厚........史玉荣     王东才........杨志德

王奶奶........张秀琴     王桂花........史淑琴

王东才妻......史九仙     狗  娃........史九林

 

《游龟山》

剧中人物      饰演人      剧中人物      饰演人

田云山....史玉荣、石志珍   田夫人.......张淑花              

田玉川.......史天社        胡凤莲.....石小玲、史菊叶                                          

 .......史玉荣        卢  林.......冯玉明

卢世宽.......石百虎        家  郎.......颜农昌

 .......石生民

 

《九女拾棉》

 

梁凤云、 史月珍、 史淑琴

张秀琴、 史凤英、 杜彩凤

吕寇侠、 史九仙、 史潇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