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逝的新童年丨儿童读物媒介形式变迁

 Rqhahaha 2017-04-18

“大风车,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我都要快点写完作业,晚上七点半准时坐在电视前看大风车。鞠萍姐姐,董浩叔叔,金龟子姐姐,被风吹过的大风车,都是我童年的记忆。4月5日,在喜马拉雅fm“董浩叔叔读经典”专辑闪亮登场,还是熟悉的声音,还是和蔼可亲的语调, 还是属于我们的童年。


妈妈讲故事:最初的教育


我们的童年几乎都是从听妈妈故事开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善良的灰姑娘、狼来了里面说谎的小孩子,机智的司马光。听故事,也常常被公认为一种最初的教育。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曾经说过,“童年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


为什么要说童年时读的书都是预言书呢?因为在小孩子对这个世界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没有经历过成功、失败、伤痛、麻烦,没有体验过爱情、没有交过朋友。是这些故事告诉他们撒谎是不对的,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才能获得“王子”的青睐,遇到大灰狼不仅要跑,还要找同伴一起对付它,遇到麻烦的时候要想到变通的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


所以故事对小孩来说,常常是对他们在人生当中将要经历的事情的预言或预演。听了这些故事,他们就会知道长大后在人生当中会碰到一些什么事,不但知道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童话塑造了他们的情感,塑造了他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想象,甚至还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告诉他要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孝顺、努力的人。


(经典公益广告里孩子说:妈妈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


听故事的新载体—从录音机向手机的进化


有了录音机,一些比较忙的家长就会开始使用录音机放磁带听故事;自媒体的疯狂席卷之后,很多垂直类母婴公众号开始在微信公号里推送讲故事录音。


几个比较著名的微信公众号,还将故事进行分类,分为:叫早故事、哄睡故事、性格培养、社交能力;也有一些按照孩子的年龄进行分类,比如0—2岁,3-6岁,6岁以上,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读本。

微博里搜索到的讲故事的博主中,以讲述童话故事为主。


在喜马拉雅里,也有几个比较大的讲故事频道和专辑,讲述的有中国传统故事乌鸦喝水,葫芦兄弟,也有一些安徒生童话,内容多为儿童读物。


虽然讲故事的“人”不断在变化,从家庭中的父母到录音机、广播再到现在的新媒体,但是从内容上来说,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仍旧是一些童话故事,内容本身没有本质的变化。

 

媒介即信息:变了形式,故事还是故事吗?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就这个观点来看儿童读物媒介的变迁,它所带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一种新的幼儿教育的方式和家长的生活方式。


录音或者广播虽然也会讲同样故事给孩子听,但与父母相比,它缺乏与孩子之间的亲切感和交流互动。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从广播或录音上听故事只会将孩子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是一个世界的旁观者而不是创造者。


孩子不能够通过父母的引导来和父母进行交流和互动,也无法在听故事的同时看到故事的画面,这是不是会造成了他们感官的不平衡呢?进而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造成他们对信息的单向汲取而不是双向互动、参与,创造新的信息?这样,讲故事还能像之前那样具有教育意义吗?


童年的消逝还是数字土著的新童年?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电视这种媒介的产生,会逐渐模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使得电视时代的人生简化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出现了“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等一系列现象。


但是广播毕竟与电视不同,电视通过对画面的再现营造出更加逼真的“拟态环境”,孩子很容易误认为电视里都是真的。另外,电视节目不会分级,他们过早了的接触了成人类的电视节目,才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广播中的内容仍是儿童读物,听广播仍然会激发儿童自己的想象力。儿童依然是通过故事来想象这个世界,而不是被动的被电视“培养”。


所以,现在说广播听故事会导致童年的消逝还为时过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样过早的网络、电子产品的接触会不会给这些数字土著一个新的童年?


数字土著指伴随着网络和手机等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人。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可以通过操作IPAD或者智能手机能通过APP来听故事,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认知结构。


当今的儿童,由于他们生来就处在电子化世界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妈妈的怀抱里听故事,他们可以一边玩着玩具,一边听着故事,他们从小就会使用各种电子产品。


博斯特伦认为,数字技术正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人机日常的互动注定要产生深远的影响。',似乎许多数字土著都善于一心多用,就是同时做几件不同的事。然而,没人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试验。新一代人在全新的环境中成长,却不知道他们身上到底会发生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