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分析

 军休强军路 2017-04-18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分析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的加快, 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资源获取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范围内的采购、生产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的加快, 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资源获取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范围内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客户 服务已成为趋势。我国推广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持续的经济增 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合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 件。构筑一个将适当数量的适当产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适当的质 量和适当的成本交付给客户的高效率物流体系, 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未来趋势 引言 中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流通的加剧,我国现代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虽然,我国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并在近几年来得到了企业 甚至是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中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 物流业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出台 远远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过大,达到约 18%超出发 达国家将近 8 个百分点,因此提升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并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一)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 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 35%-50%左右, 占商品价格的 4%-10%。运输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交通运输业的迅速、稳定发 展是物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 也是现代物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的辐射深浅 度、道路的畅通程度、运输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活动的效益。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建设, 我国基本建成了由铁路、 公路、 水运、 民航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2003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 7.3 万公里,比 1978 年增加 41%;公路里程达 179.6 万公里,比 1978 年增加 102%,其中高速公路 3 万公 里;内河航道里程 12.2 万公里。我国还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和货运枢纽、海运和内 河港口、机场。2003 年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近 600 个。运输线路和作业设 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 近 20 年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了前 30 年, 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交 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迅速扩大,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整体结构明显改善,对 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状况在不断好转。尤其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远洋船队等从无到有, 快速发展, 并跃居世界前列, 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 缩小,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建设的状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科技工业园区将取代厂房成为工业地产的代名词。 而且仅物流园区占 地面积就高达 50%-60%,可见物流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 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统计, 2006 年全国有 207 个物流园区, 2008 年增加到 475 个,2009 年又新增近 200 家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短短三年,全国物流园区的数 量就增加了 226%。2008 年调查收集到的物流园区总量为 475 个,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 122 个, 占 25.7%; 在建的物流园区 219 个, 占 46.1%; 规划中的物流园区 134 个, 占 28.2%。 与第一次调查(2006 年)相比较,收集到的物流园区的总量由 2006 年的 207 个增加到 475 个。其中,已运营的物流园区的数量由 2006 年的 50 个增加到 122 个,增加了 144%;在建 的物流园区的数量由 2006 年的 65 个增加到 219 个,增加了 237%;规划中的物流园区的数 量由 2006 年的 92 个增加到 134 个,增加了 45.7%。 由于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的数量多、规模大、分布较广,造成地域差别明显。仅东部、南部以 及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的物流园区总量就占了全国物流园区总量的一半。 不过从全国经济布 局情况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以及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链条及经济发展最 为活跃的地区, 而且沿海一带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将拉动我国对现代物流服务的内在需求。 可 见物流园区的建设对物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未来物流体系的健全、 功能的 完善,物流效率和企业效益将大大提高。尚普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步 伐将不断加快。包括仓储、汽车、钢铁、批发零售等相关行业的物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从 而为物流园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状况 我国物流信息化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 近四年我 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投资保持持续高增长。2007 年我国物流行业 IT 产品应用的总体市场规模 达到 41.8 亿元人民币,比 2006 年增长 25.9%。2005 年,物流信息化投资达到 26.1 亿元人 民币,比 2004 年增长 27.9%。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 然而, 它在中国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没有预想中 的那样好,其中物流能力的滞后是一个重大的原因。过去,人们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 性认识不够, 对于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发生变化也认识不足, 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 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能 力的滞后对其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 所注意。但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究竟是什么关系,却很少有人去探究。目前对这个关系把握最 宏观的一个观点是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 当然, 它有一定道理, 但并不确切。 这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电子商务最本质的成功是将商流处理信息化,信息处理电子化。电子商务简而言之, 就是在网上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买卖。这种买卖,是商品或服务所有权的买卖,也就是商流。 有的观点认为商流要靠物流支持,所以说“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物流和 商流之间并不只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 像废弃物回收与退货就是两个例子。 对于物流与商 流的关系,可能这样说更好一点:物流与商流,即电子商务的本质内容,是相对应关系,换 个说法,就是物流和电子商务是相对应的关系。 第二,网络经济将商流、资金流信息化,将信息流电子化,把商务、广告、订货、购买、支 付、 认证等实物和事务处理虚拟化、 信息化, 可以说是虚拟经济。 而物流是实体的位置转移, 说“实”是“虚”的组成部分,怎么看也是不恰当的,而把这种关系说成是“虚实相应”可 能更为合适。 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实现很重要,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也肯定极为巨大。 物流在未来的发展 与电子商务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关系:物流本身的矛盾促使其发展,而 电子商务恰恰提供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手段;反过来,电子商务本身矛盾的解决,也需要物流 来提供手段,新经济模式要求新物流模式。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间密切的关系, 电子商务这场革命必然对物流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个影 响是全方位的,从物流业的地位到物流组织模式、再到物流各作业、功能环节,都将在电子 商务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四)物流企业发展的状况 我国的物流企业多由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转变而来, 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物流产 业的兴起, 企业物流外包的扩大, 特别是促进了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长足 发展,物流网络得到有效的扩充,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现了一些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 物流企业。其中主要还是由传统的有着“中”字头的国有企业发展而来,他们有着先天的网 络和资源优势。 例如: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外运)、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储)、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邮物流)等。 其次,民营物流企业也是异军突起,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并有逐渐成为国内物流企业主 导力量的趋势。其主要代表有锦程物流、宝供物流,前者主要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全程国际 物流服务,在 2004 年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中位居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的第一。后者是我国 国内第一家以物流名称注册的民营企业,也是国内率先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民营企业。再 则,由于我国加入 WTO 以后全面放开涉及物流服务的领域,同时也加快了合资、独资物流 企业的发展步伐, 最为突出的有 UPS(联邦包裹)、 FedEx(联邦快递)、 DHL( “中外运—敦豪” )。 这些合资、独资物流企业的出现促成了与国有、民营物流三足鼎立之势,使我国现代物流业 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加速发展。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相当多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 、 “小而全”的经营组 织方式, 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 服务完成, 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据调查, 工业企业中原材料 物流 31%由企业自身、50%由供应方企业组织、仅 19%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 工业企业中 销售物流 27%由企业、55%由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 而全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 担的仅为 18%; 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 27%为第三方, 11%由供货方承担, 62%由公司自理。 目前, 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 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 专业化、 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 重要“瓶颈” 。 (五)物流人才培养的状况 员工素质是决定公司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 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一线 工作人员缺少基本的专业培训, 加之人员素质不高, 造成服务态度恶劣, 形成制约公司发展 的瓶颈。 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 在 2002 年, 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以后有关学科设置调整的权力将逐步下放给高校,授予高校 二级学科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因此,2003 年有很大一批高校设置与物流有关的专业。此 时广东省已经批准在华南理工大学新设物流工程专业, 暨南大学新设物流管理专业; 其他一 些省市也在开设物流专业学科上积极性很高。截至 2006 年底,国内共有 130 余所高校开办 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目 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四是 短期培训。 (六)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不断增长 从发展阶段来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从行业结构来看, 重化工业发展时期, 生产、流通和消费结构拥有倾向物流的自身特点,从经济流向来看,我国外向型经济有较强 竞争力,呈扩大趋势;从生产效率来看,经济整体运行效率随技术更新、管理科学而不断提 高, 以上均从各方面加强了对物流经济市场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2011 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 53 亿美元。 尽管物流市场和重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 但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 目前尚无一家物流企业市 场占有率超过 2%, “龙头”企业远未形成。物流企业纷纷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进行细 分市场、功能定位、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部分有一定规模的“领头”企业通过整合中小型 专业化物流企业,控制资源,提供增值服务,逐步延伸产业链,占据专业市场主导地位。中 远物流凭借国际化网络优势,开拓出汽车物流、家电物流、零售物流、展品物流、电力物流 和石化物流细分市场。 (七)技术应用水平提高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 以订单为中心改 造现有业务流程, 在生产组织、 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 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 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 的步伐。 物流技术设备升级,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2007 年中国叉车产量达到 13.9 万辆,增长率 接近 30%,稳居亚洲第一.托盘产量增长幅度在 25010 以上,年增长超过 3000 万个。条码技 术、IC 卡技术、自动化装备、自动化仓库应用开始向普及化发展。RFID 技术推广力度加大, 2007 年《关于发布 800/900MHz 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试行规定的通知》出台,标志 着物流技术应用标准又一里程碑。铁路部门将投入 2.5 亿元用于 RFID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加 装,首都国际机场 RFID 行李处理系统已经顺利完工。特殊物流技术装备开始起步发展.如 冷链运输的保温、温控、监控设备,危险品运输的安全、隔离、跟踪、消防设备都将得到巨 大发展,与之配套的各项技术及设备也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 度也越来越高。然而,一方面物流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也面临着制约其发展的 瓶颈。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方式等一 系列陈旧模式,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综合现实,主要的影 响因素有以下八个方面: 1、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 我国物流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物流格局。 除了新型的外资及民营 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储运企业转型 而来,规模偏小、经营业务单一、效率低、损耗大,且条块分割严重,集中度不够。据中国 物流与采购联合统计,我国 1700 万流通企业中,93%为单体经营户,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 仅占 1%。 2、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广泛应用 现代物流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支持,需要和所服务的客户进行实时对接。而目前,我 国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 现代物流企业要求的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 电子数 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广泛应用,例如,海关、动检、卫检、商检、外管局等物 流业务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动, 物流企业不能与其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制约了通关效率的提 高。因而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同时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 本、人事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大大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政府监管滞后,阻碍了物流行业资源的整合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对于当前运输车辆分散、运输企业规模小、经营效率低的状况而言,实 施资源整合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许多物流企业事实上也采取了这样的办法, 并收到很好的效 果。但在企业工商登记、发票使用、税收抵扣、资质评定等管理中,有关自有车辆数量的硬 性规定,阻碍了资源的整合。 工商行政现行管理制度中缺乏明确标准,对于物流企业难以进行明确界定。中海物流反映, 公司去年因业务纠纷与他人到法院打官司, 结果律师和法官竟无人知道 “物流” 和 “物流业” 是什么,导致企业在经济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合法利益难以保护。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业发 展起步晚,长期以来,发展物流业被理解为送货上门。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业是指 原材料、 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 它将运输、 仓储、 装卸、 加工、 整理、 配送、 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 形成供应链, 为用户提供多功能、 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因为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充分, 现代物流产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有 关物流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透明度也不够,增加了物流市场的不稳定性。 4、缺乏统一物流规划,公路收费过高,企业负担重 由于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规划与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普遍存在 各行其是、各搞一套的现象。各地线路和节点建设规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有的甚至在同一 地方,不同部门做出的物流规划也不能有效衔接。目前各地养路费、运管费、货运附加费、 过路过桥费标准过高,征收站点过密,运输企业不堪重负。 5、物流企业增值服务弱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 但多数物流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 务,业务领域较少涉及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尤其在物流方案设 计及全程物流等增值服务上较弱, 使物流的速度降低而成本上升。 有些地方对于进入市区的 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有关规定不合理不科学, 严重妨碍了物流业正常发展。 由于有些地方忽视 物流行业和货主利益, 对配送货运的进城车辆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 限制或影响了物流业 的正常运营。 6、行业分割、地方封锁和不规范竞争 大家普遍反映,许多地方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严重;甚 至不少地方的邮政企业对物流企业进行围追堵截,业务纠纷时有发生;企业间恶性竞争、打 “价格战” ;招标中不规范、 “暗箱操作”等问题也比较严重。 7、人才严重匮乏 主要是能够进行物流方案设计的专业人员和精通具体业务的客户经理、 项目经理等实际操作 人才严重缺乏。 8、相关法规建设滞后。 当前物流领域的法规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不仅没有一部专门用来规范物流产业和行业 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 甚至在相关法规中也很难找到物流业的相应条款, 使行业和企业的合 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 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 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 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 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 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 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 流市场在经过 10 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五 项对策具体为: 1. 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 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 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 参股、 控股等方式, 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 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物流企 业应大力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 不断创新物流服务, 改进传统的物流管 理方式,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物流业市场环 境的物流管理模式, 进而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高品质的物流服务。 加快物流技术 的应用,迅速提升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关键技术的应用,比如物流标识 的射频技术(RFID)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SI) 。 同国际优秀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组成专业化物流企业, 或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或优 势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加快物流业整合。 2. 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贯穿物流业的各个操作层面。发挥政府在物流信 息化基础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促进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许多标准不仅要做到国 内统一,还要与国际接轨,根据《全国物流标准 2005-2010 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出台实施细 则,特别是加快一些急需标准的制定,比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 平台标准等。企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物流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 中小物流企业在资金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软件, 避免盲目建立一些大而全 而不能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的信息系统。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高科技, 充分考虑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抢占先机。例如,目 前企业应特别关注的 RFID 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投入,在其应用后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3.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 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 厂物流、 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 这必将有利于包括 由专业物流企业、 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 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 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在理 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 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 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 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 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 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 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4.充分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全方位的物流人才。以教育机构培养为主,科学规划、正确定位 物流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模拟物流供应链过程, 提升学 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在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或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 为学生 生产实习提供场所与技术支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并 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与院校、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合作,组织 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赢”合作机制。由于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相 对来说起步较晚,而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流向专业性的物流公司,真正投入物流教 育行业的很少。 因此专业化物流师资力量的培养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至关重要。 培训教育作 为正规学历教育的有效补充,应逐步发展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但是,这 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资格严格把关,杜绝无师资、无场地,只以盈利为目的 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针对职业资格认证,从国际惯例来看,一般是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进 行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应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指导下进行, 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 《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 为基础, 逐步完善建立包括物流员、 物流师在内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5. 规范物流行业标准、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政 府不仅应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很清楚的认识,还应及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制定有 关物流产业的相关物流规划和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制定并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完善物流方面 的相关法律,促进物流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将物流纳入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政府 应努力促进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和合理利用, 但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 还是应该秉承以引导为 主, 其他的还是要以市场竞争机制为主导。 政府对物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为物流业的发展 创造良好环境。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 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 因此, 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 协调物流企业、 财政、 金融、 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 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 3 点。 首先, 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 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 步形成各自的特色。 例如, 上海市政府规划在 “十一五” 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 即陆、 海、 空港的口岸物流, 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 从而为今后对 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 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 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 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 7-11 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 物流业的发展。 一方面, 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 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 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 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 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 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 3 个方面的重 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 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物流产业发展非常迫切,但不能操之过急,中国物流业发展非常迫切原因有三: 第一, 中国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我国的经济总量人 均水平以及运作成本,又处于世界的落后水平。我国 GDP 与物流总成本之比从 2001 年以来 一直超过 18%,而发达国家在 10%左右,差 20~30 年。所以,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经 济强国,必须改变中国“大而全” 、 “小而全”的经济模式,发展现代物流。 第二,中国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而各国之所以把产业转移到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 土地、环保等成本很低。现在中国的这些成本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主攻问题之一就在于物流成本的控制。 第三, 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创造的这种特有的模式非常吸引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落后 国家。 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都认为中国的模式是一种方向。 中国特色的物流模式也需 要我们去积极探索。 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又不能操之过急,原因在于: 其一,认识不一致。首先对于“什么是物流”的认识不一致,不同人对于物流的认识是五花 八门,有了标准术语也没有用。所以,我主张在全国出版一本《中国物流基本知识读本》 , 普及物流的基本知识。 其次, 对于 “物流业能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认识不一致。 有些人明确表示, “物流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说法不科学,甚至有人认为,物流业很有 可能成为今后经济发展新的泡沫。 而对于专门研究物流的人来说, 我们也拿不出充足的数据 来证明物流已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对如何管理物流业认识不一致。第四,对物流 业如何运作的认识也不一致。 物流业虽然发展很快, 但是在很多问题的认识还没能达成一致。 其二,制造业从整体上物流还摆不到位子上。在我国“大而全” 、 “小而全”的企业运作模式 还非常严重,而制造业物流成本又在全国物流总成本中占大头,所以从 2007 年开始我就提 出“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 ,2008 年又提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首先要从制造业突破。 但制造业都要搞一体化物流、 供应链物流是不现实的。 我国制造业自身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 决,相当多的企业现阶段还根本顾及不上解决物流问题。 其三,农业物流刚刚起步。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去年的中央一号文 件, 提出要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物流产业。 那么适应现代农业的物流产业是什么样的? 为此 2007 年我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但农业物流的启动难度相当大。 其四, 政府的物流管理没有形成合力。 物流管理成本占 GDP 的比例, 发达国家一般只有 0.5% 左右,而我国高达 2.4%。这包括行政管理成本。中国的物流管理很分散,集中度低,社会 化程度低。 由于地位的特殊性,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多方的重视,各种举措也应运而生。从观念 到技术再到业务模式与市场发展, 中国现代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 也并存危 机和繁荣。 1.物流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物流产业被国家定为近阶段经济危机中启动内需,刺激经济增 长行业之一 2009 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 9244 亿元,同比增长 61.8%.增幅比 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出 28 个百分点,比 2009 年一季度提高 10.8 个百分点。从投 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额为 6691 亿元,同比增长 65.3%,增幅创近年来新高,比 2008 年上半年提高 61 个百分点,比 2009 年一季度提高 13.5 个百分点。其中铁路系统更新改造 老旧线路,架设新复线,实行电气化改造,建设 18 个区域铁路物流中心;公路建设“五纵 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完成,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桥等各个大型项目纷纷上马;水路建 设改善内河航道 300 多公里,建成港口泊位,投资改善现有港口状况;航空线路改良,改建 扩建机场,增加经济航班线路。各地方依据物流发展规划,修建各种类型物流园区,提供配 套场地设施。 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备, 将为今后物流行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基 础条件。 2.技术应用水平再度提高。物流技术设备升级,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2007 年中国叉车 产量达到 13.9 万辆,增长率接近 30%,稳居亚洲第一.托盘产量增长幅度在 25010 以上,年 增长超过 3000 万个。条码技术、IC 卡技术、自动化装备、自动化仓库应用开始向普及化发 展。RFID 技术推广力度加大,2007 年《关于发布 800/900MHz 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 试行规定的通知》出台,标志着物流技术应用标准又一里程碑。铁路部门将投入 2.5 亿元用 于 RFID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加装,首都国际机场 RFID 行李处理系统已经顺利完工。特殊物流 技术装备开始起步发展.如冷链运输的保温、温控、监控设备,危险品运输的安全、隔离、 跟踪、消防设备都将得到巨大发展,与之配套的各项技术及设备也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物流标准化、 信息化程度提高。 为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逐步规范中国物流行业发展. 2004 年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制订《全国物流标准 2005-2010 年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建 立、修订、新建各项标准约 60 项。其中两项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和《企业物流成 本构成与计算》 已正式实施。 《联运通用平托盘尺寸及公差》 和 《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 两项标准编制完成。货架行业的两项国家标准立项,六项行业标准开始编制工作。冷链物流 行业一项国家标准和一项行业标准编制完成. 五项行业标准正在编制中。 国际货运代理的六 项标准完成起草工作,正在进行标准审理工作。物流信息化建设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到物 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完善工作全面起动。 电子政务系统以及各个衔接系统使物流信息系统正 从封闭式的内部使用向外扩展,形成全局平台搭建基础,各节点完善自身,互通有无的整体 化发展趋势。 各种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先进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 更加大大提高了物流 服务质量和速度的提升。 4.新兴业态崭露头角。尽管物流行业在中国是新兴行业,还不等类似第三方物流这样的新 理念完全被广大企业和客户所理解时, 经济运行的车轮便又推动着整个行业快速前进。 同时 世界物流行业也处于一种快速发展状态, 各种创新的技术、 新鲜的概念也不断随着中国的开 放和物流行业与外界的接轨而不断冲击着国内物流行业。 在国内物流企业积极摸索第三方物 流与客户企业联动合作时,第四方物流概念被一些企业所接受,并做出尝试性改良实验,并 取得一定效果。 作为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性服务提供商的资源、 能力与技 术, 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 第四方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的思想似乎更 适合中国当前物流行业散乱的局面改变。 浙江传化集团的物流园区建设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进 入整合者角色, 并在多处成功复制运行。 虽然传化物流方式与第四方物流的定义还有段距离, 被有些学者称为 3.5 代物流, 但它是中国物流企业探索创新出的一种更适合当前行业现状的 发展模式,今后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第五方物流概念也同时迎面袭来。第五方物流企业在 物流实际运作中提供电子商贸技术去支持整个供应链, 并且能够组合各接口的执行成员为企 业的供应链协同服务。 在电子商务震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大潮下,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这种 尚处于概念阶段概念成为现实提供巨大可能。世界最大的 B2B 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已经 针对物流业务成立专门部门,准备以电子整合者的身份进入物流行业。逆向物流、绿色物流 等一些曾经以重要概念出现的物流形式, 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 虽然其份额并不占物流行业 构成主要部分,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在未来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 (基地) 调查报告》 [R] 2008. [3]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扬《物流园变脸唱本:圈地潮起?》[N] 2010.3 [4] 朱洲 左爵希《中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优化途径》[Z] [5] 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 《物流技术》[J] 2003.10 [6]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7]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8]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9]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