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小鲜肉,汇报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wyk1014 2017-04-18

去年初开始,公司大批量的招收管培生,100多个93后小鲜肉们同一时间涌入,瞬间拉低了公司平均年龄。

我正好负责了这个培养项目。经常和小鲜肉们在一起,看着他们一点点的成长,竟萌生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成长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要来谈谈,汇报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PPT颜值要高,第一时间吸引眼球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唯有高颜值才能吸引别人。PPT做得好不好看,也是我们评估一个人职场潜力的入门级标准。

升华宝宝是第一批管培生中PPT做得最漂亮的。他们刚入职第一周汇报,我就注意到她了。那时他们刚完成一个消费者调研的任务,要把调研结果进行汇报。有些同学直接就拿着一张手写纸口头汇报、稍好点的懂得用白板做一个总结,也有部分同学制作了PPT用电脑进行汇报。

当升华同学打开PPT开始汇报的时候,下面“哇”的一片羡慕嫉妒恨的声音。因为升华宝宝的PPT太漂亮了!简直就是一份完美的“商务报告”。这不仅仅代表了她有审美方面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她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一年以后,升华宝宝也成为了最快晋升成主管的人员之一。

不要说你“不会”,是你“不想”而已!做漂亮的PPT,只需花点时间寻找到漂亮的模板、再花更多时间精心将汇报内容修饰进去,就能获得更多好评和关注。

思路逻辑清晰,利用金字塔原理

当然光有漂亮的PPT这个“脸蛋”还不行,还需要有“内涵”。很多同学都会问我,到底要怎么写PPT才能把要汇报的内容讲清楚?

给大家推荐一个最好用的理论:金字塔原理。

职场小鲜肉,汇报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篇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

金字塔原理讲的是写作原理,后面也逐渐演变成结构思考和表达逻辑的教材。写PPT的逻辑可以很好的参考这个原理。麦肯锡公司就是运用这个原理来写调查报告。看下面的举例:

职场小鲜肉,汇报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麦肯锡图1

职场小鲜肉,汇报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麦肯锡图2

前面两张图片很清楚的运用了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纳分组、逻辑递进。

关于金字塔原理可以写一本书,本文我主要来谈谈写PPT时,如何结论先行。

请看图1和图2,关于主题,大部分人一定是这么写:(戳中泪点,我以前也是,呵呵)

图1标题:导师制的作用

图2标题:领导者的意识

试试,如果把结论写在前面,会有什么不同?

图1标题:导师制可以加速团队融合

图2标题:要拥有我是决策者的责任心

我相信通过以上举例,大家已经清楚了“结论先行”的真正用法啦!是不是感觉整个PPT顿时有态度、有总结、有逻辑了呢!

当然在制作PPT的时候,有图片就不要表格,有表格就不用文字。图2是不是比图1更清晰、简洁,但结论和重点突出呢?

语言表达干脆利落、重点突出

在汇报的时候,演讲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写到这里很多宝宝开始慌了,PPT啊啥的靠努力学习还能提升一下,演讲就惨了,最怕就是当众讲话。

不怕,有秘诀——那就是不断地练习!

记得九年前我刚开始做培训那会儿,真的是从来没有讲过课,上台后就紧张、头脑一片浆糊。当时我想了一个办法,把要讲的课程内容全部写成脚本,再像写文章一样不断修改脚本,让它既生动有趣、又旁征博引,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接着把脚本背下来,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上台的时候让人看不出来我是“打过草稿的”!这个效果特别好,半年左右我就能不用再写稿啦!这个好习惯保持到如今,在给副总裁汇报的几个大项目上面,我提前写好了所有腹稿,汇报时比别人多了很多优势呢!

另外,做报告要牢记“重点突出”。结合刚才所说的“结论先行”,把结论抛出后,下面的内容只是作为佐证简单描述即可。最忌洋洋洒洒、过程描述得啰啰嗦嗦。想想看,汇报时间一共就十几分钟,领导们就想听结果而已!

回答问题不慌不忙,坦率真诚

“下属汇报时一定要提问challenge (挑战)他/她”,这似乎成为了上司的听汇报的潜规则。

有的时候上司的提问刁钻刻薄,目的是测试下你的心理承受力而已。

听清楚问题,简单简洁的回答。

如果遇到没听懂的问题,不妨重复一下上司的提问,看看是否自己理解正确。

对于不会的问题,千万不要死撑、或者编造答案,想想看前辈们是多老油条,一眼就会看穿你的谎话。直接告诉他们,这个你没有答案,接下来会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法。

总结一下汇报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PPT颜值要高,第一时间吸引眼球

思路逻辑清晰,利用金字塔原理

语言表达干脆利落、重点突出

回答问题不慌不忙,坦率真诚

希望对宝宝们有用啦!

来自间书作者 肖小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