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其宏: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五)

 sswang525 2017-04-18


续 居其宏:《中国当代音乐研究(四)





五、当下任务:在实践中完善学科建设


迄今为止,“当代音乐研究”还只能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存在,要将它发展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繁难的学科建设任务。如下三项可视为当务之急:


(一)强化学科理念,倡导深度研究

虽然,近十年来在这一方向上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在元理论建设上却乏善可陈。而此事关乎学科建设根本,不可不察,不可不做。建议相关学者拿出部分精力,对“当代音乐研究”的性质、对象、目的、价值、框架、方法以及与他学科的边界划分等元理论问题进行基础性研究,增进学科自觉,从而把学科建设任务置于科学性之上。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期望在朝夕之间就能拿出权威定论,它需要个人创见,也需要集体智慧,更需要彼此切磋和平等争鸣。唯其如此,我们对学科的认识才会渐趋丰满。

目前出现的当代音乐史成果,包括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多采取全景式、大而全的叙述结构,虽有点面之别,但学术深度不够。尽管如此,它们对“当代音乐研究”学科建设的意义不可小觑,因此这类著作再出几本也不为多。但新近对当代音乐的研究出现了向深度拓展的可喜动向,例如明言在其《百年奏鸣》中对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史提出了全新的分期方案,很有创意,也符合历史本身的基本特点。[2]事实上,当代音乐创作史以及其中的各个门类史(如交响音乐史、歌剧音乐剧史、舞剧舞蹈音乐史、民族管弦乐史、室内乐史、声乐创作史、影视音乐史等),音乐实践各领域的专门史(如音乐教育史、音乐出版史、音乐表演艺术史、社会音乐生活史等),当代音乐学术史以及其中的各个分支学科史,当代音乐思潮史等,大多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亟待学者们对它们进行拓荒作业。

我赞同明言在《百年奏鸣》中的意见,在现阶段对当代音乐作“小而专”“窄而深”的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这种深度研究的拓展及其成果的不断出现,“当代音乐研究”之由一个独立研究方向最终成长为一门成熟学科也是可以预期的。

 

(二)完善课程教学,加强梯队建设

研究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大任务。与中国古代音乐史、民族音乐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这些老大哥学科相比,以主要精力从事“当代音乐研究”的学者不多,队伍弱小,势单力薄。尽管我们可以采用“借鸡生蛋”之术,把从事兄弟学科现状研究的学者及其成果也拉进我们的队伍,但终非长久之计。

加强学科学术梯队建设的根本之道,还在教育。目前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均开设了“当代音乐研究”的硕士和博士方向,正在培养或已经培养出一批年轻学者,还有更多莘莘学子以极高的热情待“破门而入”之机。这种后继有人的局面当然令人欣喜。可以预见,三五年后,我们的队伍必将更加强大,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必将更趋合理,研究方向的覆盖面有望逐渐笼罩整个当代音乐。

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当代音乐研究”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培养目标、考查标准等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政、沟通不够、随意性较强、规范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后继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成立专业学会,促进学术交流

专业化的学术组织对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这一点已经为国内许多兄弟学科的民间学会所证明,也是西方音乐学界学术建设的重要标志。“当代音乐研究”要解决学科建设中的上述诸多问题,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制度化的学术交流机制,成立专业学会,通过学会的组织和运行,把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状态的各路学者凝聚起来,汇集于学会的大旗之下,使之具有归宿感,变“游击队”为“正规军”,以增强其从事“集团攻坚”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学会名正言顺的组织优势,定期举办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展示研究和教学成果,掌握最新动态,奖掖优秀人才,探讨学科建设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当代音乐研究”在新时期短短二十余年间就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小逐步壮大的发展过程,势头强劲,成就显著。但由于在本学科元理论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于研究实践,因而迄今为止仍只能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存在,要将它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分支学科,尚有一系列学术建设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历史研究不可能脱离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他的历史意识、他对历史规律的掌握、他的认识水平和表述水平必然因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显出不同的落差,从中亦可见出史家的品格、胆识、学养和智慧。在我国,这就是当代人研究当代史必须承受之重。不过,随着学术霸权话语之逐渐淡出当代音乐舞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当代音乐研究”必将在后辈学者中胜利完成其学科构建任务,在建设高度发达的、可与世界各民族之当代音乐并驾齐驱的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伟大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使本学科在音乐学大家庭中成为毫无愧色的一员,骄傲地与其他兄弟学科比肩而立。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华文出版社,1991年。

2. 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1992年。

3.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

4. 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5. 冯效刚:《音乐批评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

6. 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7.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8. 居其宏:《新音乐史家与现代思潮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 冯长春:《在批评中构筑历史》,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2期。

10. 明言:《音乐批评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

11. 明言:《百年奏鸣》,载《黄钟》,2004年第 4期。

 

全文完


以上文字来源于戴嘉枋主编的《中国音乐史学会三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印制,2016年),原载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集体编撰的《中国当代音乐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1]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2]明言:《百年奏鸣》,载《黄钟》,2004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杨成秀、肖   阳 

技术编辑:林    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