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海霞: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心静自然凉H 2017-04-18

李海霞: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治病讲究治人之病,西医治病之人。西医注重病因针对性、对抗性治疗,如杀菌,手术等。中医重整体调理性治疗: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讲究天人合一。东汉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汤液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扶阳经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独到的疗效。本文就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1《伤寒杂病论》的由来

《伤寒杂病论》的框架根源于道家, 受道家医学思想影响。从《伤寒》的主要内容看, 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了经方的理论和临床治疗。张仲景是以《汤液经》的方证为基础, 批判地继承了道家、其他医家的方证经验和八纲、五脏辨证理论, 并且在弘扬八纲辨证、摒弃五行五脏辨证的基础上, 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概念, 创建了以八纲为基础的六经辨证理论, 撰成了《伤寒杂病论》。其内容为因证立法,创制新方,建立方与证、方与法、方与药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特点,使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一线贯穿,从而在临床上取得肯定的疗效。

2关于扶阳思想

提到扶阳,就不得不先提一下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就是以中为主位的文化,中就是一,就是道,中医学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中”与“和”是天下的根本,中医文化就是以“中”为主位、君位、准绳的文化, “中”就是“一”,就是“道”,因此中医归根到底是效法自然的。中医学的特色即六个字:致中和,法自然。即处于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为什么我们又提倡扶阳呢?因为生病则为失中,故《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医云:偏阴偏阳之谓疾。判断人体中的得失即为诊断疾病的标准。现在所说的扶阳是因为人的阳气虚衰,因此通过扶阳纠正人体之偏,最终也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的结果,阴平阳秘的前提是阳主阴从,而扶阳就是为了达到阳主的目的。《易》里面隐藏着贵阳贱阴思想,乾属阳,为天,乾之象曰:“天行健”。坤属阴,为地,坤文言谓:“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即地要承天而行,已隐阴从于阳之意。比如天为阳,地为阴,地上万物的生长都要顺应天气四时的变化;再比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月亮的阴晴圆缺根据太阳照射的角度而变化,因此,阳为要,只要阳气旺盛了才能更好的生成阴。因此扶阳的时候强调阳主阴从,而阳化气阴成形,阳气的生发和运化化生阴精,为津液之主,气为血之帅,如果阳气不旺,无力化生、统摄津液,容易形成瘀血、痰浊积聚等病理产物。由于万病都不离伤寒,不是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如此”。 临床上用药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失衡,因此扶阳的药物扶助人体阳气,达到阴平阳秘、阳主阴从的目的。

扶阳理念始于《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明在阴阳这对矛盾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即指出扶阳的的重要性。“扶阳”的精义更是贯穿《伤寒杂病论》全书,其扶阳法的运用匠心独运。因此《内经》首创了“扶阳”思想,有“阴病治阳”的治病方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践行“扶阳”治法的第一人。在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诠释之后,周之干在“人身以阳气为主”率先提出了“用药以扶阳为先”(《慎斋医书》)的用药思路。

到了清代扶阳派创始人郑氏临证,辨病与辨证结合,综合运用,但尤重辨证。郑钦安对《伤寒杂病论》六经从气化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郑氏认为三阳之病是阳盛阴亏,故救阴为先,三阴之病是阴盛阳必衰,以温补为要。郑氏透析出张仲景著书之本意,抓住阴阳合一之道、三阴三阳气化之机,从源头上指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扶阳气”与“存津液”之原旨,由此而抓住了人身一元真气之精髓,进一步发扬了张仲景三阴证学术思想与方法,凸显扶阳学说,使医者抓住六经辨证之提纲,就洞悉了病证发生发展之根源,从扶阳着手可治外感内伤一切阳虚之证。

郑氏在阴阳中尤为重视阳气盛衰对疾病的影响。在其著作中提及“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夫人所以寿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 气即阳也,火也。” 这种思想贯彻其著作的始终,并影响了他遣方用药时对药物的选择。

3经方中的扶阳思想应用于心脏康复的初衷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都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扶阳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气,而《伤寒杂病论》善用扶阳方法治病,擅用大剂干姜附子等辛热药物,这些观点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对后人也颇具影响。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亡。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有生命,它就开始跳,直到生命终了,它一停,生命就没有了。这里的君就是心脏。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心脏。因此经方中的扶阳思想适用于于心脏康复治疗。心脏康复的中医治疗里面汤药、针灸、推拿、热奄包、气功,还有运动康复等,所有的方法都是在扶助人体的阳气。通过温煦保持阳气的温暖的特性,产生温通、温化的作用,温通经络气血,温化精血津液。因此注重扶阳对于心脏的养护至关重要。

4经方中的扶阳思想在心脏康复中应用

4.1冠心病方剂扶阳治疗源于《伤寒杂病论》

仲景治方,法度甚严,用药精当,药性偏温,剂量偏重。“扶阳”派根源于伤寒派,用药具有明显的经方风格,用方大都是经方,药味少,药量重,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加减不过二三味,精纯不杂,不乱堆砌药物,法度甚严,达到郑钦安所称“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的纯熟地步。

《伤寒杂病论》仲景始终遵循《内经》阳主阴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重阳思想。《伤寒杂病论》中明显谈到阳气损伤的条文基本上是二分之一,在有记载的112个方子中,运用辛温热药的处方共有85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张仲景十分重视固护人体的阳气。《伤寒杂病论》六经条文,多用温通回阳的附子、桂枝、干姜等药。论伤寒,实则是论伤阳,其立法,法在救阳,全书贯穿重阳思想,全书113 方,使用附子者34 方,桂枝者43 方,干姜者24 方,温阳通阳之方药基本上占全书之大半,特别是附子用量大。唐代《千金药方》亦有记载用附子达“四两”者( 合今约130g,按五版《方剂学》所载古今度量衡换算法) 。据统计,《伤寒杂病论》113方中,药味在七味(含七味)以下者占86﹪,其中桂枝汤各药的用量应该是桂枝45g、芍药45g、炙甘草30g、生姜45g、大枣12 枚(约35g),该处方的总量应为200g 左右。而“扶阳”派的临床遣方用药基本宗此精神。

4.2《伤寒杂病论》关于胸痹的病机:阳微阴弦

冠心病心绞痛祖国医学属“心痹”、“胸痹”、“真心痛”范围。本病以阳微为本,阴弦为标。《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开宗明义,从脉象论胸痹心痛的病机。

4.3关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六经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其较之“二阴二阳”即在太阳,少阳中增加了“阳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在左阴,少阴中增加了“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阴交尽,谓之厥阴) 有学者认为,在“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序列中,完全以2的倍数递增的,就描述人体生命现象而言三阴三阳比仅以2为要素的“两仪---四象---八卦”序列更实用,更贴切。因此冠心病的辨证为:退步即进步。从八退到四,退到二,退到一上。

李海霞: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图1《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归一立极

4.4冠心病的辨证:

“归一立极”,以阳为要:脏腑辨证以脏腑来分阴阳,八纲辨证以八纲来分阴阳,气血辨证以气血来分阴阳——论其末。如果我们只是在后天脏腑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理解阴阳,那么这是论其末,如果我们从《易》的角度去理解,就达到了极的状态,达到了合一、归一的状态。《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因此冠心病的治疗以扶阳为要。

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中药物是基石,其中方剂是心脏康复中药的基石,而扶阳经方是心脏康复中药治疗基石中的基石。中医讲阴阳平衡和辨证论治,中药就是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的砝码。每味中药都是按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的思想予以归类和应用,食物是平性,而药物都是偏性的,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的偏性,由于心为阳脏,心阳受损疾病发生,因此扶心阳的药物为心脏疾病的主要药物。

4.5心脏康复常用扶阳中草药:擅用姜桂附

实际上,附子之大剂量应用,古已有之。郑钦安:《伤寒杂病论》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汤一方搜出。“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每用此方,救好多人,不知余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难道余不会写几个参地归芍,芩连枝柏之方乎!……余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

(1)附子:附子性大热,味辛、甘,有毒。散寒止痛,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中止泻。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

补坎阳之药,扶下之阳,性烈纯阳,可救先天之火种。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熟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刚。能补先天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生附子,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

擅用辛热,重用附子扶阳用方大都是经方,药味少而量重,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至七八味之间,加减不过二三味,不乱堆砌药物,法度甚严,精纯不杂。具体而言,善用姜、桂、附屡起大症、重症。

附子的药理作用:1.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附子用药过量可引起心律不齐。2.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3.抗休克:附子回阳救逆这一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附子及其复方制剂如参附汤、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体克、心原性休克及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及存活百分率。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2)肉桂和桂枝:肉桂为樟科乔木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桂通等,生用。桂枝为樟科乔木肉桂的嫩枝,生用。摄纳浮阳,引火归原。《本草从新》曰:“肉桂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原”。肉桂补火助阳,能使因下元虚冷之上浮虚阳重归故里,奏引火归原之功。

两药性能区别:肉桂为树干之皮,力强而功专走里。桂枝为树之嫩枝,力缓而走表。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

(3)麻黄: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新疆、河南西北部。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麻黄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麻黄碱的药理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2对血管的作用: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3对血压的影, 响: 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其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

(4)生姜和干姜:鲜姜,为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干姜是生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晒干或微火烘干。干姜与生姜主治:干姜主治:辛热,扶中之阳,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回阳通脉用于亡阳证所致的脉微欲绝,四肢厥冷等;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所致的喘咳之证。生姜主治:其辛能祛风,温能散寒,能宣一切滞机。止呕,用于各种呕吐,其中胃寒呕吐最佳;辛温助肺;还可用于解鱼蟹毒;配大枣,可以调和脾胃,用于脾胃失和等证。此外,其生姜皮功专行水 ,还可以用于水肿。

(5)细辛:产地:辽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商品药材主要是北细辛,汉城细辛产量最小。细辛:味辛,性温。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细辛对心血管的作用:1.兴奋心脏:细辛挥发油对离体蛙心,小剂量时呈兴奋作用。北细辛醇提液对离体兔心有明显的兴奋效果,可使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增加。细辛挥发油对小鼠急性心肌缺血、低压缺氧等均有保护功效。可使狗左室泵血功能和心肌收缩性明显改善。与去甲乌药碱、异丙基肾上腺素基本相似。 2.扩张血管和对血压的影响:挥发油对蟾蜍内脏血管灌流显示有扩张作用。细辛乙酸乙酯的可溶部分,对5一羟色胺、氯化钾、组胺所致的兔胸大动脉条的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活性成分为木脂素。挥发油对麻醉犬和猫静注有降压作用,但水煎剂对猫静注有明显的升压作用。

4.6经方在心脏康复中的具体应用

《伤寒杂病论》经方治则治法:根据经方的用药特点,将经方扶阳分为七类,分别是:温经救阳法:四逆汤类方,乌头赤石脂丸;温阳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温肾助阳法:麻黄附子细辛汤;扶阳益阴法:炙甘草汤;扶阳潜阳法: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法:桂枝甘草汤证;温经通阳法:瓜蒌薤白半夏汤类方。下面详细分析经方治疗冠心病的扶阳机理:

1冠心病急危重症:四逆汤类方

《伤寒杂病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其中附子,干姜摄纳浮阳,引火归原。其中附子大辛大热,补坎中真阳;温里祛寒,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并非守而不走,而是祛散群阴;与附子相互为用,古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甘草:补中并缓和附子毒烈之性及延缓药物的作用时间,土伏火,封藏;三药合用共奏回阳救逆之功效,临床上凡辨证属阳虚阴盛者,皆可用本类方剂加减治之,阳虚寒凝心脉之胸痹自当包含其中。不能简单理解四逆法是回阳,而是合一、归一、立极之法。

四逆汤现代药理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四逆汤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保护心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抗休克、调节免疫等作用。对心肾阳虚型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皆可考虑四逆汤加减治疗。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阳气欲脱,表现衰脱之象,唯以回阳固脱,强心益气可救,方可挽回生机,若迟疑延时,恐危殆难救。

2心痛重症:乌头赤石脂丸: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证属阴寒病结、心脉瘀阻,为心痛重证,当伴见四肢厥冷,冷汗出,面色白。舌质紫黯苔自腻,脉沉细等症。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救逆。方中乌头、附子、蜀椒、飞姜大辛大热之品,协同使用,固本培元、逐寒之力强,佐以赤石脂,取其固涩之性,收敛阳气,以防辛热之品温散太过。乌、附、姜、椒大辛大热,助阳散寒,峻逐阴邪。赤石脂温涩调中,收敛阳气,诸药合用共达逐寒化痛之功效。本条论述的是胸痹心痛的证治,症状上主要为心背相引作痛,与“真心痛”相类似,疼痛较重,相当于现在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上当以温阳散寒,宣通心脉为主要治则。

3心力衰竭:

①真武汤:《伤寒杂病论》 82条及316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哨动,振振欲僻地,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两条所述证候不同,病机皆为阳虚水泛。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真武汤具有强心利尿效果而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对脾肾阳虚、水泛凌心型疗效显著。对慢性心衰影响包括: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搏量指数、心脏指数和6min步行距离。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心悸、气喘、不得卧、咯吐泡沫样痰、畏寒肢冷,烦躁汗出、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心室重塑,降低心肌细胞凋亡。

②五苓散:“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病机为水蓄膀胧,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五苓散主要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显著降低ET,BNP表达;对大鼠具有利尿、降压作用,且不造成电解质紊乱。

③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主要病机为脾阳不足,水气上冲。研究发现苓桂术甘汤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4病窦综合征:

麻黄细辛附子汤:源于《伤寒杂病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仲景用以治疗少阴阳虚兼太阳表寒之太少两感证。方中麻黄解太阳之表寒,附子补少阴之里寒,细辛辛温芳香,透达内外,即可助麻黄散在表之风寒,又可助附子祛在里之内寒,三药并举具有扶正温经散寒之效,钱天来称其为“温经散寒之神剂”。现代药理学发现其能够改善窦房结功能,提高心率,增加心脏传导功能,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血脂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及病窦综合征、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

5心律失常:

①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杂病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症状:心悸,其动应衣,面色苍白,气短、心胸憋闷、四肢不温,舌红少苔,脉结代。病机:由于心脏本虚,复感外邪致心阴阳气血俱虚,心阴不足,心血亏少,心失所养,而引起的“心动悸”;心阴虚则脉无以充盈,心阳虚则鼓动无力,故可见“脉结代”。治法: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补中气,滋化源,补气生血;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以充血脉;桂枝、生姜宣阳化阴,且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加清酒振奋阳气,温通血脉。炙甘草汤现代研究:炙甘草汤可治疗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低血压等。”研究证实:“炙甘草汤最适合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动悸者,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证属气阴两虚者均有良好疗效.实验研究证实,炙甘草汤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缺氧等作用。

②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原文:《伤寒杂病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症状:心悸,烦躁,舌淡苔白。病机:火法取汗,迫津外泄,心阳耗损,医者又妄投攻下之剂,一误再误,使心阳受损。心阳虚而见烦躁,心神不敛,非热邪所为,还当见舌淡苔白。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心神,属于扶阳、潜阳。方药: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温通心阳;龙骨、牡蛎潜阳安神,除烦。

6冠心病心绞痛:

①桂枝甘草汤证:原文:《伤寒杂病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病机: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内伤心阳,心脏失去阳气的庇护则空虚无主,所以心中悸动不安。心虚则喜按,故其人常以双手按其心胸以安心悸。治法:温心阳,益心气。方剂: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二药相伍,辛甘化阳,使心阳复则心悸可愈。桂枝引阳出阴之能,有通达内外之能力,存在双向性,可以降压,也可以升压,可以收汗,也可以发汗。主要看在什么状态下使用,跟哪些药配合 。注意:本方须浓煎,顿服,使药物快速显效。

桂枝甘草汤现代药理研究: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桂枝甘草汤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等作用。《伤寒贯珠集》载:心为阳脏,是宜补助心阳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生阳化气之良剂也。”此属仲景壮补心君阳气之最常用配伍方法,而桂枝量倍于炙甘草,乃补中寓通,因峻汗暴虚,病程短暂,甚非缠绵顽疾、君阳式微者,遂重投桂枝,伍以炙甘草,使阳气乃生,而气无所碍,旨在速复心阳。徐贵成认为,桂枝甘草汤证适于冠心病轻症患者,因为此时仅温通心阳即可,心阳得通,阴邪尽除,胸痹自愈。

②瓜蒌薤白半夏汤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功擅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为治疗胸痹证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上方减薤白量而加半夏,兼以通阳逐痰降逆,则祛痰散结之力较大;枳实薤白桂枝汤除满降逆,通阳开结,长于下气消痰散满。

瓜蒌薤白半夏汤现代药理研究: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半夏汤可能通过上调 Bcl-2、下调 Bax 蛋白表达而有效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瓜蒌薤白半夏汤能够改善心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CFs 增殖、DNA 及胶原合成有关。

5总结

冠心病的经方证治综合应用了仲景六经理论,围绕对阴阳的判断展开, 是对阴阳、君相火及六经理论的综合应用 。扶阳派理论流传至今,影响着现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多有创见。郑氏所创的“扶阳派”理论是中医的一朵奇葩,尽管亦有不足之处,后学者应批判继承之,弃其不足而扬其长处,提高疗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