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山西古村镇(66):董家岭村——层楼迭阁立体画,九五之尊呈山川

 山汉藏书阁 2017-04-19

董家岭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以西,距灵石县城 20 公里,深藏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中。名为董家岭,村里却没有姓董的,村里绝大部分都姓赵。董姓的人来去无踪影,后人很难说得清。 站在村南的黄土坡上看着董家岭村,依山而建,气势宏大,远远望去像一层层的高楼给人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2010年,董家岭村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董家岭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经数代多次增修扩建才成现在规模。历史上董家岭村有赵姓三大家族五个堂口,分别是永和堂、爱里堂、崇德堂、和忠堂、明善唐。历经 300 余年沧桑,以永和堂为代表的赵氏家族已发展成为 “ 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 ” 成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独特阶层。此时在人口繁衍与经商发展的同时,逐渐步入读书入仕的道路,注重尊崇诗书,仕宦之路风兴,从而历代文人辈出,高深、煌丽的宅院便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在兴建宅院的同时他们考虑到村庄地处偏僻之处所带来的交通不利等因素,尽量追求功能完备,配套齐全,应用而生了当铺院、油坊院、粮店院、学堂、银楼院等基础设施。现存明 清时期的传统63处,院落格局功能清晰,主要为独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由大门 、院落、厢房、正房等部分组成。

这里靠近灵石县重要关口阴地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因此,村子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先民 躲避战火的防御理念。村外有三处庙宇,村边高墙厚堡,村内暗藏地道。村里院落虽都具有北方特色的四合院,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没有两家是相同的。今天我们透过这些高深的宅院,寻觅于廊柱之间,先人们曾有过的辉煌仍依稀可辨。整个村庄呈扇形状布局。依山就势,顺坡而上,阶梯式上下西九层,东五层,正合九、五之尊意。分布于凹形山坡上,前以峭壁为屏,后以峻岭为靠,下以河水为险,底以磐石为基,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十分质朴雄浑。整个村庄以村中大槐树和村对面峻岭上文笔塔为轴线向心式分布,以巷道为纽带,立体交叠,明暗互通,巷道收放有序,曲折变化,穿插于立体交错的衬窑之间,从而形成了可居、可匿、可防、可退的多功能、节地节能的山地建筑形态,将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村东下方有一"2号"院落,其门庭之高大堪比静升王氏且造型相似。院内五间正窑穿栏高达近八米,这是在各地著名民居里十分罕见,也是赵氏建筑的又一惊人之处。

在村外东头有一个观音庙,座落在土涯上,与村子相连,就象一个长龙,庙宇就是龙头。传说大宋时期杨六郎曾经在寺庙里救出过当朝的八贤王,杀掉喇嘛,烧毁庙宇。村里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立碑留了给后人。现在遗址和六郎的拄马柱还在,只可惜记载这位英雄的碑己随着年代的推移己不知去向。 听老人说传统的河南豫剧中还有杨六郎大闹董家岭的片段。

村中还有一棵九头老槐树,主干已经枯死,立在那里,旁边又爆新枝,又是新的郁郁葱葱。此槐人说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也有人认为有上千年了,那树三两人合抱不过来,是这座古村落的历史见证者。

村里还有泮池,是村里各家各户流出的雨水集聚地。

风雨侵蚀,曾经的辉煌在岁月的磨砺中己经远去。壮观的层楼迭阁在逐渐走向衰败与荒凉。村里的青年人大都走出大山谋生了,孩童们都到山下去上学了,平时的村里只留下老年人,与古村做着最后的守望。

这是第一次到董家岭拍下的午后的老门楼。

两个月后,当我再次来到这里,门楼的顶部己经坍塌了。这莫非是个隐喻?

从村对面的塬上望去,依岭而建的精美窑洞,层层迭起,像一幅铺开在山岭上的古色古香的村落画卷。这些黄土高原上古朴的民居,是这片土地上凝固了的历史,是先民们曾经的生活写照。如果说历史是诗,那这些民居就是农耕先民们用砖石土木书写下的奋斗诗行;如果说岁月是歌,那么那些窑洞,那古村落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们唱响的纯朴的民俗风情曲……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图片拍摄均为山汉原创谢谢欣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