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专业设置:地方性、应用性、课程改革与建设

 教育者之惑 2017-04-19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结构调整策略》 杜才平

2以“地方性、应用性”为导向,稳步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应以“地方性、应用性”为导向,所谓“地方性”,就是指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所谓“应用性”,就是为地方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利用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企业和政府机关开展应用性研究,致力于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文化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的诞生,这一“出身”的背景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瞄准市场,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紧密结合地方产业、行业、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求来设计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着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此来培育和建设新兴专业,形成文理交叉、理工结合、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形成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应走开门办学之路,始终把握“地方性、应用性”导向,积极开展校地互动、校企互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沟通和良性互动,密切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通过一系列的校地互动、校企互动,使地方高校始终把握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动态地把握地方在人才数量、人才规格上的需求情况。

3.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专业内涵建设涉及面很广,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质量提升等,其中最基本的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因为,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抓手。地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专业内涵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通过课程的整合、重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地方高校要以贯彻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特色课程、课程群、精品课程建设,加快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的步伐,从而深化专业建设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与突出实践性教学和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体系相联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的就是要构建“以能力取向”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获得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 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 既要保证理论课程对现实经济技术发展所必备的信息要求,还要突出实践课程对专业能力、工程技术、技术技能等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应致力于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立足于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重修制、弹性学制、第二专业等柔性灵活的修学体制,为因材施教,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极大的支持。

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地方高校应该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探索,大力培育专业特色。逐步构建“平台 + 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探索本科层次“三明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学生在企业进行适应性的顶岗实习环节。大胆进行“订单式”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密切与地方产业和行业的联系,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企业参与教学,课堂衔接市场,达到行业、企业和专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