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述并重凝乡情(《宁陵县村史》序二)

 梁园处士 2017-04-19

考述并重凝乡情(《宁陵县村史》序二)

宁陵县人民政府县长 马同和

读史览志,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温故知新;盛世修史,探索规律,功在当代,泽及后人。我向《宁陵县村史》的付梓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这部村史以宁陵县乡村人、事、物为对象,全面记述宁陵县聚落的历史和现状,将史与志融为一体,诚为“一方之概览”,此举填补了宁陵县村落无史的空白,开创了商丘市乃至河南省县级村史修编工作的先河,我为这一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感到由衷的高兴!
早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方向。最近几年,宁陵县开展美丽宁陵乡村建设,步步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保护。编纂《宁陵县村史》,就是发掘、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村史承载记住美丽宁陵的“乡愁”。读过掩卷深思,认为这部村史有六大特色:
一曰高 ,即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厚实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文化底蕴,注定农村永远是一个内涵丰富、题材重大、值得记载的史志课题。见微知著,一部村史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知全县村落变迁历史,感悟现实生活启示,而且还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一个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一个时代进步的厚重足音。因此,不失时机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编修村史,把之与城中村改造、建设美丽乡村并称为软件和硬件建设两大工程同时并举,留住村根村脉,吸取经验发展未来,可谓意义重大。此间,编著者们精心策划,苦心调研,殚精查典,废寝忘食,皓发墨滔,终成本书,实在是值得钦佩!可以这样说,本部村史既是当下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史藉,也是献给社会和了解宁陵的各界的一份特殊礼物,这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曰真 ,即真人真事,真实写照。宁陵县村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宁陵县村史》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为保证《宁陵县村史》编著记载真实,编著者对事物、事件、人物、数据等在反复发动群众征集大量资料后,进行了反复比对勘验,以去芜存菁。筛选过的资料,还要进行调研咨询,访问知情人和亲历者,不惜多方查证。国家、省、市各级图书馆、档案馆、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更是多次造访;村庄的古碑碣、古庙宇和古代各类典籍更是多次勘验查阅。编修中坚持了言必有理,书必有据,力求保证真实。同时,突出宁陵乡村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真实地反映出宁陵广大聚落,千百年来艰难曲折、生动鲜活的历史状况,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典范。
三曰全 ,即内容丰富,概括全面。史志,乃一方古今总览,包罗万象。《宁陵县村史》涉及全县369个行政村(居委会)及所辖各自然村,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人物、古迹、传说、语言、习俗等等内容,面面俱到,无不涉及。《宁陵县村史》堪称宁陵村落历史的百科全书,全面记述了各村的昨天和今天,为人们了解该村社会的构成、历史的演化、自然地理的状况、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底蕴,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也为今后农村发展将起到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编者为保证村史重大事件不遗漏,他们全面依靠和发动群众,全面征集资料,反复动员有写作能力的村民拿起笔全面回忆记录宁陵村落的过去。其中有百余人参与村史编修,使本书显得更加全面、真实、生动和具有较强的公信力。
四曰细,即精细入微,针缝可寻。《宁陵县村史》编修准备工作做得精细,内容编撰写得精细,校勘修改审查精细。缜密细致是本书一大特点,它像一部无声的电影,播放着宁陵县各村的起源与发展;它像一本厚厚的日记,记载着宁陵人的过去与现在;它像一张耀眼的金牌榜,标记着宁陵发展的辉煌与荣耀;它像一座座岁月的丰碑,铭刻着宁陵儿女的创业轨迹与奋斗历程;它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展示着各村的沧桑与苦乐;它更像一张崭新的彩色全家福,凝聚着宁陵大家庭的幸福、团结与和谐……。
五曰新, 即体例新颖,风格独特。《宁陵县村史》的编修,既严格遵循史志编纂体例,又不完全受史志套路束缚,而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需要去灵活创新,修出了乡土史志的独特风格。如影像与文字互相呼应印证,相得益彰,以大量照片记录一个村庄历史发展变化,更增加了人们了解历史的视觉冲击力,也是一种修史体例的发展与创新。再如村史以乡镇各村落为经纬,收入宁陵多人对各个历史时段的所知所忆,这种多时段多侧面的多元追忆,必然能使人全方位了解宁陵乡村过去的方方面面。
六曰深, 即功夫深厚、挖掘到位。

《宁陵县村史》编修功夫下得深,对宁陵县村落的历史源渊和农耕文化丰厚底蕴挖掘得深。所以,图书馆和档案部门便成了他们反复造访之处,古碑碣、古庙宇、古树、古建是他们反复踏勘探寻之地,古典籍和各时段国家、省、市的史志成了他们反复查阅的工具书。例如,为了弄清一个村庄村名的由来,编著者们多次深入乡村走访座谈当地学者、老者或者乡村干部,在纷繁的说辞中去伪存真。为弄清隋唐大运河经过宁陵的故道位置,他们反复查阅《二十四史》及宋到明清以来所有史书的“河渠志”部分,多次现地勘察等等。
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农村。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宁陵县村史》的编纂出版,以浓郁的家乡气息和乡愁,展示和弘扬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成为一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具有较好的资政、育人和存史作用。衷心祝愿《宁陵县村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和推动宁陵乡村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的向导和益友!
是为序。




跋(《宁陵县村史》后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家在哪里?”

江河万里有其源,树木参天有其根。寻根溯源既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必需。村庄是人类社会构成的起点,是庞大社会体系的基本单元。人从村庄走出来,人的根在村庄里。村庄虽小,但其生死存亡的意义甚大。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众多村落所承载的。村庄是散落在原野上的大树,留存村庄史料,就是挖掘保存那古老深长的根系。宁陵的村庄虽然不是古城,不是文物,但却有着久远的历史。一片秦砖汉瓦尚且珍贵,一块唐宋石碑或成至宝,纵然是普通村庄,也应该让其血脉相传,不能让其像树叶被风刮走,沙粒被土掩埋一样,了无痕迹地消失掉。
保留村庄史料,最好能有一部详实的村史。机遇决定发展。2016年6月我调任宁陵县委宣传部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移风易俗10个系列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以使民众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脱贫启智共赢效果。值商丘华商节期间,有幸陪同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耀同志到黄河故道调研,其间汇报了宁陵县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王耀部长谈到,省文明办正在牵头启动全省村史村志编修工作,宁陵能否结合移风易俗先行一步?接到任务,立即着手,我就结合全县移风易俗如何植入“乡愁乡情”“乡村历史”等文化符号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多次座谈走访,决定编纂一部《宁陵县村史》来留存369个行政村(居委会)的现实身影,唤起广大民众对于古老村落情愫的记忆,在家国情怀中更好地助力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村史编修开始后,县委书记李振兴、县长马同和对于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给予指示、提出修改意见并作序。市史志办主任马时全亲临宁陵就本书的编修给与了业务指导。市委副书记苏长青,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杰在听取汇报后给予高度肯定。
母亲河畔,故道情深,用村史记录乡愁。在《宁陵县村史》编纂的过程中,相关业务单位精心实施、殚精竭虑,为本书的编修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由县史志办总体统筹,县民政局、县文联、14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等单位分头实施。县史志办马学庆主任撰写纲目体例总体框架,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编修统稿。县民政局马德广局长派人深入乡镇摸底排查,提供了相关地名普查资料。县文联赵峰主席组织李汉德、闫占廷、王景安、宋和平、石彦、高云光、李道亮等同志深入到30个扶贫重点村进行采访。14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的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各乡镇村史编修队伍,在一线收集整理史料。同时,建立了《宁陵县村史》微信群,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几十名编修人员在群里沟通交流,利用新媒手段极大提高了编修工作效率。此外,本书还吸收了清康熙三十二年、宣统三年、民国、1989年四部《宁陵县志》和《宁陵通史》《厚重宁陵》等研究成果,使本书更翔实,更具权威性。
古往今来多少事,尽在长河大海中。编纂村史,为乡村聚落立传,演社会更替兴衰,为后继者树标尺,明事理,如此之举,在宁陵有史以来尚属首次,及至全国,亦鲜有之,其意义自不必说,其影响更可预见。一篇文章固不如疾步前行,可以识见,其教益作用只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资蕴育,启文明。由之,亦可哀民生、怀殷忧、唱大风、抒豪情——使手下的笔管流淌出一种情系民众、关心时政的责任。编纂村史,源于此愿!
历史是根,文化为魂。经历了秋冬与春天,《宁陵县村史》也即将付梓印刷出版。掩卷长思,回望寒暑,移风易俗、村规村训已在民众心中扎根开花。在此书编印的过程中,商丘市第一个村史馆管庄村史馆也建成并对外开放,孔庄、八里曹、张庄等村史馆也在积极建设之中。一幅乡风文明的画卷正在宁陵大地徐徐展开,宁陵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宁陵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侯公涛
2017年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