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背诵古文到修改作文及其他

 老刘tdrhg 2017-04-19

谨以此文纪念十几年艰苦的教书读书生活、已经过去的永远不会消逝的美好青春,献给那些依然在困境中挣扎,在无畏中奋斗,在迷茫中成长,为实现自己最初的美丽梦想而日日进取、夜夜操劳、奋勇前进的人们。

——题记

自从20岁那年教书开始,我就比较喜欢唐诗宋词,唐宋散文。自修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考试,经常背诵诗词。教了5年的初一,6年的初二,很多教科书上的诗词,古文基本上都能熟读成诵。教师教学,首先要身先示范,要学生会背,首先自己得会背。记得2008年3月本科论文答辩,我写的论文是有关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指导老师问了两个问题后,最后居然要我背这篇文章,我张口就来,片刻,就背完两段,“可以了,很好,你可以走了。”这么顺利就完成了,还得归功于平时的努力。

2008年暑假,由于学校的老师请假,自己破天荒地带了一个月的毕业班课程。那时在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加之暑假老师们都已回家,而我却要在那里呆上漫长而炎热的一个月。真是难熬。

想到将来想考研,准备复习一下古文,平时教材上的古文都背得差不多了,于是找了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历代文选》,很老的一个版本,是好不容易从姨妈家借来的。虽说上面的注释很少,基本上还能看得懂,只有少数的字要查字典。古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背诵,中国的古典文学教育最讲究语感,而背诵是提高语感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古代的教育就是从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开始的。

我每天的课程大都安排在下午,于是趁着上午的黄金时间,每天背一篇古文。刚开始很慢,一篇古文要背两天才能背熟,前一天背的,第二天还要温习。后来,渐渐快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嘴巴也利索了,舌头也灵活了,说话也快了不少。

在乡村教了那么年,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下降了一些,于是每天早晚六点半听中央电台的新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上课时也尽量说普通话,基本上留了一点底子。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经常录制一些好文章,放给学生听。一篇文章,往往要录制了好几次,甚至十几次。因为每次总会有读错的。而背古文当然要用普通话,为了继续保持并提高普通话水平,我晚上就把白天背的古文录在MP3里,放给自己听,看自己的发音有没有错误的地方。

那年夏天,我把一直把《历代文选》里的古文从先秦背到了唐代。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贾谊的《过秦论》,真是立论精辟,文气漫卷。还有几篇赋总是绕在里面出不来,总背不熟。唐代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倒还顺利,没有绕那么多弯子。当时的感觉是,唐代的文章比较接近现在的口语,很顺,很上口。每天上午都能一溜儿地背上一段,真是畅快,真像是吃了人参果一样。有时,背文章,并非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快乐而已。

到了9月份,我还是回到了初二,继续教熟悉的教科书。那年《语文报》在举办“首届全国中学生原创作文大赛”,我和学校的《凤凰岭》文学社的社长孙开仁老师都准备组织学生参加,当时我也是文学社的编委之一。如果以班级为单位,至少要组织40名作文,我选了初二学生的一二十篇,又选了刚升上初三的学生的作文一二十篇,每天集中精力帮助他们修改一篇。每天改了再读,读了再改,直到文从字顺、兴味盎然为止。有时还要忙到深夜十一二点。我的要求是,亦简炼亦畅达,每篇一般千把字,长的不会超过二千字,好像就是所谓的“千字文”吧。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一、初二的学生所要达到的字数要求,六百至八百,初三也不会超过一千。

有些作文,真是折腾了好几遍,才算满意。有些作文,虽然尽了很大的力,但也只能达到那样的水平。看来,作为老师,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毕竟,现在的语文老师,既教作文,又写“下水文”的不是很多。想想古代的那些文章大家,不知通过了多少次的习作训练,不知吸取了多少才次败笔的教训,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大文章。

当修改完第40篇的时候,总算是舒了一口气。一个多月来的时间和心血,就化为了这一个个字符。再把这些作文全部集中起来,按时统一的格式编辑,最后用电子邮件发了过去。

2009年5月,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有些惊讶,七八篇入选了各种奖项,毕竟是一次全国性的中学生原创作文大赛,比例应该非常小。有时参与比赛,并非为了得几等奖,能够入围,就已经收获了极大的喜悦。现在想想看,不是为了名次的作文,只是为了单纯的思考生活,训练文笔,创造快乐,才是最好的作文。真情实感也好,文从字顺也好,都是为了表达最朴实的情愫,见证最细腻的成长,获得最简单的快乐。现在想来,平时的背诵古文、古诗词所培养起来的语感,所容纳的文气,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常背文章的人,总是思维敏捷,妙语连珠。说话,滔滔不绝;写文章,左右逢源。

那一年,学校举办五十年校庆,居然让我写文艺节目的串词。要知道,我毫无经验。只是指导了几篇像样的作文,写了几篇拿不出手的“下水文”而已。那时,学校的旧房子都给拆了,我们几个搬到外面去住。每天来回赶路,虽然只有十分钟的路程。那天晚上,拿着毫无逻辑顺序的节目单,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精神,一口气就把初稿写好了。当时,越写思路越清晰,文气越顺,写到最后,一气贯之。同住的同事问我,“你是想怎么出来的?”记得当时的回答好像是,围绕校庆的主线,以学校发展回顾、共叙校友情谊、憧憬美好明天为副线而连接起各个板块。当时看了节目的现场,最终定稿,修改得很少。看来,组委会是比较赞同整体构思的。当时学校还付了100元的酬劳,这也算是我的第一笔稿费吧。

还记得那一年,学校中考誓师大会,也是文艺表演,已经敲定了节目单“青春飞扬”和主要活动安排,只是没有整体的规划,学校管政教的田副校长要我给三个板快起三个名字。我们交谈了几分钟,就达到了共识。三个板快是:万众一心——动员大会,青春飞扬——文艺表演,激情互动——师生篮球赛。虽然我没有亲自参加,但是听说场面相当热烈,不少家长和村民也来观看,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那一年,学校中考也考得也不错,也许这场誓师大会的圆满有关吧。

那一年,全市教育系统举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讨论活动,学校要编辑简报,孙克明校长亲自领导,组织材料,我则负责编辑、校对、统稿,他当时当着办公室主任说,“这是‘总编辑’。”当时的活动总结是我写的,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记叙了学校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讨论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精彩细节。而孙克明校长的那篇主题报告,我则精心修改,特别是措词,十分严谨。后来这篇文章收录到孙克明校长的“全市十佳校长”的评选报告中,孙克明校长也光荣地当选。我想,那篇文章也是极有份量的。记忆犹新的是讲到培养和选用人才时要“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当时也觉得是自己修改得比较得意的句子之一,其实是我不知从哪里看到的。我当然也写了所有教师必须写的教学反思,我写的题目是《我所想到的三句话》,当时比较畅销的一本书是《细节决定成败》,虽然我没有亲自翻过,但有一次听中央电台经济之声的晚间节目时,偶然听到了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关注才有力量”。此时,这三句话也帮了我的大忙,即使算是凑字数,还算思路清晰、言之有物的一篇吧。

当年还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也不想再一一列举了,有时间再来回忆吧。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杂谈,也许没有一个主题。人的学习总是从机械的模仿开始,记忆力总是从死记硬背开始。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一些意外的事情,不管是快乐的,还是不怎么快乐的,但终会过去,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留下一个个或浅或深的印记。

那些曾经背过的古文,古诗词,都会无意识的留下你的生命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

那些不知从哪里来的信息和材料,忽然汇集起来,成为一片海洋。

那些简单的重复、无畏的勤奋、不计报酬的付出,会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那些紧急的、应时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身心的极度紧张、忘我的工作状态下,不经意间就出色地完成了。

这不是奇迹,也不是故事,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存在。只不过,那时年经肯干,那时生活简朴,那时工作踏实,不怕吃苦,不畏挫折,不计较得失,不在乎名利,很多事,反而做得很干脆,干得很漂亮。

无论受到过怎样的不公正待遇,我们都要始终心存感恩,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不竭地传递正能量,积极地面对残酷而美好的现实生活。

无论经过了多少曲折和磨难,我们都要保持最初的优秀品质,怀抱最初的美丽梦想,始终向前,向前。就如同跑步一样,无论速度多慢,天多寒冷,路多艰难,我们还是要不停地往前跑,我们还是会到达那似乎遥不可及的终点。

风霜雨雪,月缺月圆,我们终会迎来雨过天晴、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2013年4月2日深夜作于异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