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填报: 高校录取分数预估之分差计算法!

 悦心馆979 2017-04-19

面对着公布出来的密密麻麻的录取数据,谁都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填好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填不好,即便超常发挥,也很有可能“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么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如何根据自己的考分选择一所与自己考分相匹配的大学,既保证被录取又不浪费分数呢?本章从认识招生录取的体制、程序和录取的各种数据入手,通过对录取分数的形成、影响录取分数的因素分析、使用历年录取分数的原则,分析介绍根据“双分差”筛选目标高校的办法。

作者经过对多年来庞杂的高考录取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各高校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发生较大变化,但每一所高校每一年超过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却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位置,即使波动也是有其规律性的,利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就可以大致预测出高校当年的录取分数,从而使填报的高校与自己的高考分数相对应,既保证被录取又不浪费分数。

“双分差法”是什么?

在了解什么是“双分差”法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些概念:

“最低分差”:是各院校录取最低分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差值,因此也叫“线上分差”,是当年考生被录取的最低分数要求。例如,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在辽宁省录取最低分是582分,当年辽宁省的重点控制线是530分,则北京语言大学当年在辽宁省的录取“最低分差”是582-530=52分。

“平均分差”:是各院校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分差,因此也叫“线上均差”。反映的是院校平均录取成绩高出同批次控制分数线的总水平。例如,北京大学2005年在辽宁省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是648分,当年辽宁省的重点控制线是530分,则北京大学2005年在辽宁省的录取“平均分差”是648-530=118分。

简单地说,“双分差”法就是以省控线为基准,以多年(至少三年)“平均分差”的均值为参照分数,定量测算目标学校当年的录取分数,然后再根据高校多年(至少三年)“最低分差”的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判断,从而修正预测分数、筛选高校的方法。

如何利用“平均分差”均值测算高校录取分数?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述“平均分差”和高校录取平均分之间的关系:

Y=C+ΣXn/n (n≥3)

Y:高校录取平均分,X:平均分差,C:省控线。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解释公式的使用方法。

以下是西安交通大学2003~2006年在湖南省的录取信息(理科):

可以看出,测算分数与实际分数只差一分。当然这样的精确率属于“小概率事件”,常见的情况是误差达到10分左右,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湘潭大学在吉林省的录取信息(文科)

在这里,实际分数与预测分数的误差是5分,属于正常范围内,也就是说,按照预测分数填报该校,就有七成以上的把握被录取。

如果碰到特殊情况,误差还会大一些,但是大多属于正误差,比如下面的例子。

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几年在浙江省的录取信息(理科)

在这个例子当中,误差达到了42分,确实有点离谱了。原因我们在后面说到“最低分差”的时候会详细解释。

慎用“平均分差法”

在上面的几个例子当中,我们看到,单纯按照“平均分差”均值来测算高校录取分数,精确率确实无法保证。作者曾经对辽宁省的55所院校进行抽样统计,发现测算分与实际录取分相等的高校是1所,测算分超过高校实际录取分10分以内的有10所,超过实际录取分10~20分的有24所院校,超过30分以上的有17所。也就是说,按照“平均分差”均值来填报志愿,虽然胜算较大,但浪费了一定的分数,所以“性价比”不是最高的。这时就需要用“最低分差”对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的走势进行分析,修正“平均分差”得出的预测分数。

录取分数的走势可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平稳型和跳跃型四种,下面我们就来逐个分析。

1.上升型走势。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2006年在辽宁省(理工)录取的“最低分差”分别是48、54、59、80,上升趋势明显,如图1。

对这类院校进行预测时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是招生宣传或改名等因素引起的分数偏高,特别是录取分数在连续几年升高情况下,录取分数多半会下降,套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虚假繁荣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如果是因为院校实力强劲,考生报考踊跃引起分数居高不下的,那么在填报时就得悠着点,那是真老虎,不是纸老虎,考虑在预测分数上加些保底分吧。事实上,2007年该校理科录取分数为600分,超过一本线81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2.下降型走势。比如,山东大学近年在辽宁省的理工类录取“最低分差”分别是57、40、22、0,属于下降趋势,如图2。

对于录取分出现下降趋势的院校,我们得看清这些院校分数下降的原因,是高校实力下降了,还是因为以前年度“虚火太盛”造成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预测当年录取分数时,就得顾及分数的回升,而且预测的“分差”还要超过最高年份的。大量的数据表明,这类高校下一年度的录取分数出现强劲反弹的概率很大。2007年山东大学理科录取分数达到590分,超过一本线71分,出现强劲的反弹趋势,是历年来录取分数最高的一年。

3.平稳型走势。比如,2003~2006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辽宁省的理科录取“线上分差”分别为55、47、54、50,就属于“平稳型”走势。如图3。

对这类平稳走势的院校,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平均分”进行挑选。比如,按照我们介绍的预测方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理科)的录取分数应为:519+52=571。事实上该校2007年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为570分,低于我们的预测分数。

对于平稳型走势的学校,有一种特殊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就是历年“压线”录取的学校。这类学校之所以历年“压线”录取,是因为这类学校或地处偏远地区,或是农、林、矿等类型的学校,竞争力一般。但是这类学校对于那些分数刚刚够线、以升学为先决条件的考生来讲,无疑具有吸引力。考生选择这类学校时,千万要记住“看似安全的地方也许是最危险的地方”。例如,辽宁大学2003~2006年在辽宁二本文史类录取的“最低分差”均为0分,结果2007年该校的文史类“最低分差”竟达23分,如图4。

2007年南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院校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4.跳跃型走势。比如,南京审计学院2003~2007年在辽宁(理工)录取的“最低分差”分别为4、105、15、82、165分,出现较大的“跳越”。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小年”现象(这里的“小年”是指当年录取的“最低分差”低于“最低分差均值”很多的情况,下同)。可以说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比较难“下口”,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软肋,在这里试举一二,供参考。

其一,出现“大小年”现象的学校大多是“种子选手”。以辽宁省招生为例,从2003年到2007年有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出现过“小年”现象。

其二,处于热点地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的热点高校,由于招生人数少,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比如,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大小年”现象非常明显。

其三,最顶尖的大学一般不会出现“大小年”现象。比如说清华和北大,每年不知道有多少考生削尖了脑袋往里面挤,甚至还有不少人发下“非清华不上”“非北大不读”的誓言,怎么能指望这些“巨无霸”阴沟里翻船呢?

其四,本省的高校一般不会“暴出冷门”。原因很简单,招生数量大,生源也稳定。

其五,“大年”无规律可循。头一年出现“大年”的高校并不意味着第二年就一定出现“小年”。“大年”可能出现1次,也可能连续出现多次。

其六,“小年”只会出现1次,不会连续两年出现。

其实说穿了,对“大小年”现象进行预测就是有点类似于风险投资:看准了,有可能低分高录,“大发一笔”;万一不小心看走眼,那就很有可能高分落榜,欲哭无泪。就以我们前面提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2006年该校的实际录取平均分与预测分数的误差达到了42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校2003、2004、2005三年在浙江省录取的“最低分差”持续飚升,分别为4、37、82分,由于录取分数连年走高,很多考生和家长就不敢报考,结果该校2006年的录取分数(理)为574分,只在一本线上录取,如图8。

相反的情况是,重庆大学2003、2004、2005年在浙江省理工类录取的“线上分差”分别为20、7、0分,很多人看到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持续低迷,就纷纷报考,结果2006年该校录取分数出现强劲反弹,“线上分差”达到32分,远远超过了近几年的录取水平,如图9。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一所学校录取分数的走势其实背后反映的是考生填报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仅受以往年度录取分数的影响,也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预测各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时,要掌握充分的信息,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小提示

“双分差法”是建立在对自身成绩的估计和对省控线的预测这个基础上的,由于考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对以上两个数据预测准确,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考生必须要留有余地,一方面在分数上要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专业的具体选择上,也要冷热搭配,既要敢于报热门专业,也要填报非热门专业,甚至要服从专业调剂,这样才能提高录取的几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