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汾州古城图志---图说一个你不知道的汾州古城(上)

 RK588 2017-04-19
原创 2017-03-23 Hynuza 汾阳贴吧

1.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汾州府志》 汾州府疆域图(部分)

先简单从汾阳的历史沿革说起。
         2600多年的置县以及以后1600年州郡治所的历史不再赘述。

该主题着重探寻和研究自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汾州改州为府,成为山西九府十六州之一,治所位于汾阳县。直到民国元年(1912)废置。汾阳以一个州府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身份,在历史车轮上滚动了317年。
清代山西九府(括号中是大体相当于的现今地级市): 
太原府(今太原市) 
平阳府(今临汾市) 
潞安府(今长治市) 
        汾州府(今吕梁市) 
泽州府(今晋城市) 
大同府(今大同市) 
宁武府(今忻州市) 
朔平府(今朔州市) 
蒲州府(今运城市)

2. 清雍正十二年[1734] 《山西通志》汾州府图(部分)

清康熙五年(1666)后汾州府所辖县:
石楼县 兴县 岚县 临县 交城县 文水县 灵石县 宁乡县 孝义县 平遥县 介休县

大体相当于如今的吕梁市所辖县区

清乾隆《汾州府志》言: 
(汾州府疆域)“东西四百三十里,南北百里,西境南北四百余里”

3. 锁钥重镇 秦晋通衢
     清乾隆《汾州府志》云:“左带汾河,右阻金岭,臂倚汤泉,面襟彘邑,此其形胜矣”

     汾阳自古为晋西重镇,有赖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汾河流经其东南,诸岭绵延其西北。地势险要。

     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汾阳自古盛邑的重要条件。汾阳自古为晋西驿道中心。其中,向阳古道(位于今向阳村)是自战国到清末千年来晋西通往陕西、甘肃等西北诸省的唯一通道,历来兵家必争。

     大家知道汾阳的运输公司的简称叫“省汾运”,建立初期即属于省级单位,正是因为汾阳在晋西交通枢纽的地位。

     民国十年 1921年 汾阳到军渡(山西省柳林县位于黄河岸边)的公路通车后,千年来晋西通往西北的唯一通道逐渐废弃,但历史在向阳古道留下了无数遗迹。 
     “三十里桃花洞”正是向阳古道的一段

4. 汾阳更适合做行政中心
     而历史也正是如此,汾阳以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的身份走过近1600年。1949年成立的“汾阳专区”仍然以汾阳为行署首府。
     然而在1971年成立吕梁地区时,本来当之无愧的汾阳却未能设立行署,首府却建在了客观上比较偏僻贫乏的离石县。
     据称当时是出于1969中苏冲突后的战备需要和安全考虑。也有说法是政府为了吕梁西部山区的发展。
关于汾阳之历史沿革将不再更详细论述,本相册接下来将着重追忆600余年来汾阳古城之点滴。

5.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汾州府志》汾州府城图(古代地图南北与今相反)

感谢王建邦提供图
这是汾州府最早的府志中对汾州城的描绘 距今400余年
汾州城是罕见的“五座连城”,由主城和东西南北四关城拱卫而成。四关城墙虽不及主城,但也高大厚实,甚至不少有包砖。
这种独特城垣的形成主要因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使主城内王府、庙宇、寺坛等占了大部分空间,越发增加的居民不得已在城外开辟生活区。久之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聚居区域。


6. 顺治十四年1657 《汾阳县志》(非刻本)汾州府城图   这个图太没有艺术价值。。。
    相传汾州城垣最早由曹操所修筑,不可靠。康熙六十年《汾阳县志》有辨伪:以“魏武侯”为“魏武王”,实讹传焉。
     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础,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汾州知州朱赟修筑的城垣。当时规模 “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二尺”即周长4522米,高10.7米,当时仅仅是土城垣,尚未包砖。
   从1352年古城始筑距今已650余年。汾州古城经历了从增筑到破毁,650余年,令人神往和叹息


7.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汾州府志》汾州府城图   
感谢王建邦提供图
     此图相对准确地绘制出了汾州城以及各关城的形状、方位和比例,且有了美感和细节。
     自1352年修筑以后,汾州城也经历过多次修缮,才形成后来雄伟之规模。
关于主城的历代建设: 
明景泰二年[1451]大修 
明隆庆三年[1569],汾州知州甯策增其高厚崇,凡四丈八尺,下厚四丈二尺,上厚一丈八尺。五年始甓城。 (汾州城墙一下增高到了16米,下方厚14米,上方厚6米,用五年时间将夯土城墙包砖,当时汾州还未升府,可见当时汾阳经济已经相当繁荣) 
清乾隆十七年[1752],县民贾诚等十六人捐资缮北城三十七丈五尺有奇,知县陶墩仁督修完固。 
(为何修缮北城?北城的损毁清朝的府志和县志都没有详细记载,个人推断是清军灭明朝时,用大炮攻打汾阳城造成的,后因为清朝初期民生凋敝,久未修补。 
明代汾州城和全国各地一样,积极响应朱元璋“高筑城,广积粮”的政策,大兴增高增厚,城墙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8.    明隆庆三年增高增厚后汾州城墙之剖面图示
   关于城墙包砖。据《中国城池史》: 古代城墙明代以前大多都是土夯,只有少量城垣包砖。明代国力强盛物资丰盈,手工业发展,城墙才开始大量包砖
     包砖的目的主要是坚固城墙,防止夯土崩落和雨水侵蚀。同时也对城池起到了美观的作用。
     汾州城于明隆庆三年[1569]增高增厚后首次包砖。
康熙六十年[1721]《汾阳县志》对明朝此次工程浩大的包砖做了描述:用五十一天分配了任务,共计用工匠八百名,其他劳力七千二百名,共用砖块二千四百二十四万枚,石条四千,共用银两一万九千有奇,工匠劳力饮食用银七千二百有奇。 
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城墙包砖的工程用了两万六千二百两,即用了人民币1700多万。 
明朝物质丰硕果然名不虚传啊

9.汾州古城在今天的汾阳卫星地图上的位置图示。
   汾州城历来被称作“四阳城”,因四面皆可有阳光得名。
     与中国古代城池以正北正南为上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与子午线成约33度夹角,采光非常好。故汾州城又称作“祝融城”,以火神祝融的名字称之。汾阳有俗语:汾阳的地是斜的
    现代城市建设的最佳角度是与子午线成38度
   古代汾州城建立者果真是如此有智慧,对城市采光如此有研究吗? 见下图
(PS:如图是汾州古城在汾阳如今的卫星地图上的位置标示。大家可以找找自己熟悉的地方和建筑.

10. 汾阳城区地形粗略等高线图(海拔高度)
其实,汾州城之所以修成与子午线倾斜而不是正南正北的确有其科学的原因。但很可能并不是因为采光的缘故。
大家都知道汾阳地形西高东低,汾阳城从西门到东关一直是下坡路 
汾阳城的街道方向是按照地形的倾斜方向建立的。这样可以使得有大雨的时候,雨水可以顺着街道的方向向东流,而如果是按照正南正北建立城,雨水便会朝着城东北角涌去。 
由此可见,汾州城的建立者当时经过了周密的测算和安排。 故而“四阳城”是汾州城以地形因素建立以后恰好而成的另一优势特征。可谓一举多得。


11. 平遥古城图
    说汾州古城,不得不插一张汾阳的邻居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其城周十二里,比汾州古城主城的周九里十三步要大不少。但汾州城乃五座连城,总面积要比平遥古城大得多。
    同时,平遥古城城高“三丈二尺”,而汾州城高“四丈八尺”相差近四米。
平遥古城得以良好保留的历史原因众多。大致有如下等原因: 
1,清朝末年,中国经济中心东移,平遥逐渐冷落,发展缓慢,新建筑不多, 
2,解放前,平遥在战火中未受几多损害,日寇打平遥,守城阎部抵抗未几便撤离,解放平遥中央采取围而不攻,保护了古城建筑不受破坏。 
3,因平遥缺水,工业无法大力发展,经济发展落后,故利用旧建筑办公,居住,也因此在文革中因有实用价值没有大破坏。 
4,改革开放后,平遥县准备在古城中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扩建方案被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得知后,提出“新旧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发展新城”的方案被采纳,老城得到完整的保留。

12. 上世纪初,(约1910~1930)美国医生,汾阳医院创建者万德生(Percy T. Watson)拍摄的汾阳城北门处影像
如图注释
直到民国年间,汾州古城依然城楼健在,台垛齐全,砖石累累,雄伟高大。
判断此城门为北门的依据: 
1,四面的子夏山,从此方向看到子夏山,可判断是北门。 
2,北关城,据汾阳县志及其他史料图,北关城门口之城墙为弯折形,此处之关城符合。 
3,汾阳的70岁以上老人张宜静(77岁)、邓学和(93岁)等人辨认证实(此条感谢吕建 lvjian7758521 )

    

13. 1922年2月于北城墙上   由美国旅汾者摄影。
照片所处位置大概是今天省第二监狱的方位。 可以看到城墙之完好巍峨。
此图之精华在于甚至于可以看到北关被毁之前的五佛楼。
据清代《重修五佛楼碑记》残碑,五佛楼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早于北关城建立时间。 清朝有修复。彻底毁弃年代不详。   2001年原地重建。

14. 1922年2月于北城门上 美国旅汾着摄影。
照片中体现出了城墙完好的马面,女墙。
同时有两座美式建筑出现,是由美国传教士建立的基督教钟楼和汾阳医院U型美式楼
“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
“女墙”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5. 1922年2月于北城门上 美国旅汾着摄影。
照片中可以看出虽然略有斑驳,但是依然整齐精致的城墙上之砖石
至于方位之判断,从文峰塔即可轻松得知。
以上连续四张来自北城墙上方之旧照片。 力图用文字注释让我们对从前北门附近的各种方位与如今相联系起

16. 汾州城北城门城楼多图
举凡中国古代城池,凡有城门,必有城楼,此为北城门城楼多图。
可以看出城楼为双层单檐歇山顶挑檐式建筑 上层侧面之圆形望窗别具特色。
汾州府城楼共有八座,分布于四门与四角,皆为同建制。该城楼于抗日战争日期被攻入的日军强拆,内有神像数樽,均被盗毁


17. 汾州府城城门名称及城楼匾额示意图 (城池图取自清咸丰元年[1851]《汾阳县志》)

东门名 景和门 城楼匾额曰:汾水环流
西门名 静宁门 城楼匾额曰:盘峰耸翠
北门名 永泰门 城楼匾额曰:锁钥雄镇
南门名 来薰门 城楼匾额曰:秦晋通衢
关于城门名及匾额个人之理解: 
东门 景和门 取意春和景明 
汾水环流 意指汾河从汾阳城东面流过 
西门 静宁门 取意平静宁定 
盘峰耸翠 意指汾阳西面山峰秀美葱茏 
北门 永泰门 取意永泰安康 
锁钥雄镇 意指汾阳北有金锁关且汾阳地处兵家必争之地 
南门 来薰门 取意薰气南来,薰气,暖风也。 
秦晋通衢 意指汾阳在晋西的重要之交通地位

18. 汾州府城四门今址 示意图
众所周知,汾阳城墙如今已经鲜有遗迹,该图是汾州府城四门在今天的方位展示。
粗略的城门方位如黑色线条展示。比例必定失当,权当示意。
要注意的是,其中北门方位和今天扩建后的新北门街有些差别,应当更加偏右些。与旧北门街相对
   东门在今东大街与北马道、甘露泉之路口; 
   南门在今南大街与文峰路之路口; 
   西门在今西大街与英雄路之路口; 
   北门在今北大街与胜利路之路口。


19. 汾州府城 某 城门。
该图的相关可考信息很少,也应该是旅汾的外国人所摄。
从图上的内容无法判断是哪个城门。 且图像不够清晰。
不过仍可获得一些信息:比如城墙的城砖已经天然与人为剥蚀很多,露出土层。
此图展示的是进入瓮城以后,正式进入城门的情景。
关于瓮城,接下来将详细讲述。


20.平遥古城之瓮城
瓮城是古代城池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瓮城门与主城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大多成90度角。这样起到防御的作用。敌人攻破瓮城后,还未攻破主城门,此时对敌人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故称瓮城。
该图是平遥古城之瓮城

由此图---清咸丰元年[1851]《汾阳县志》的汾州府城池图可看到:
西瓮城城门朝南,南瓮城城门朝东,东瓮城城门朝南,而北瓮城自史料记载,城门朝西。
其中,北、西、南瓮城开口方向一致,都是进入瓮城后右拐进入主城门,唯有东瓮城是进入瓮城后左拐进入主城。这应该是因为东瓮城们开口方向照顾东关城门偏南。这多少印证了“先有东关,后有汾阳城”的说法 
     按照史料图片和老人回忆,汾州城之瓮城都是方形,但是民国以前历代汾阳县志的图上(包括此图)都显示瓮城为半圆形。这有两种可能: 
1:清末民初,汾阳瓮城经过了重建 
2:当时的绘画因为种种原因,把原本方形的瓮城画为半圆形。可能一方面是考虑了绘图技术,另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瓮城”的“瓮”字,认为理想的瓮城应该建成半圆形,于是绘图也考虑了这一“理想”。 
笔者认为,第二个原因可能性较大
从此图还可以得到的信息:按照《汾州沧桑》1998年版,汾州府城牒楼有八,四门四角皆有,而此图西面的两个角楼和一个城楼皆无,而康熙的汾州府志则八个牒楼齐全。鉴于笔者尚未考证,推测也有两个原因: 
1:漏画 
2:当时三个牒楼毁坏。 
笔者认为第一个可能性较大。因为考虑到古人绘画“求理想”的风格,就算毁坏,也应该补画上去。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臆测。

22. 汾州府城 某瓮城照片
该图为1930年代旅汾外国人拍摄的汾州府城某瓮城。利用色彩还原技术将黑白图片转化为彩色。由其后代上传到了flickr上。 
原图名为:A main Fenchow-fu city gate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waiting to be picked up
     如按照原图推测,进入瓮城门后左转进主城门,则可轻松推测出必为东瓮城无疑。然而,笔者考虑到了胶片冲洗的问题。因为当时胶片冲洗很多出现了与拍摄时反转的情况,不得不考虑。
     如下图,水平翻转后,成了进入瓮城后右转,则无法推测此为哪个瓮城。该图展示了一些人刚从城外进入瓮城,瓮城中摆放了很多建筑材料。同时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城墙、瓮城、时人着装等细节。
时至今日,如果到东关甘露泉附近与老人们交谈,他们还会称他们住的地方叫瓮城。甘露泉附近正是东关瓮城的地方。

23.     40~50年代,远眺汾阳城照片
展现汾阳古城整体完貌的图片少之又少。笔者找到两张。
该图取自汾阳医院历史展馆。按城墙的完好程度,推测拍摄年代应为40~50年代,看得出当时汾阳城墙基本完好,据个人按照子夏山和汾阳城的相对方位估测,北城墙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东城墙南端略有坍毁。
城墙东面附近的民房群便应该是当年的东关。

24.   1956年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汾阳城的唯一影像
这是第二张找到的可以看到汾阳古城完貌的图片
著名作家马烽编剧的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于1956年拍摄于汾阳。其中的片头和片尾出现了汾阳城的唯一影像资料。可以看出城墙整体的形态基本完好,城墙马面清晰可辨。令人激动

25.   汾州府城墙结构剖面略示意
     明清城墙大多构造于此相同。 城墙之核心是用板筑一层一层夯实的蒸土,加上糯米汁等材料,另夯土坚硬无比。 明代以后,城墙开始大范围包砖青砖。这个前面已经提到,汾州府城墙也在明隆庆三年[1569]完成了首次包砖。一方面防止雨水冲刷,更加坚固,另一方面为了美观。
注:城墙包砖并非仅有一层。图中做了简要表示。

26.   汾阳城墙残存部分修缮记(2005)
     五十年代初期,汾阳城基本完好,为便利交通,将东城的北段与南段分别劈开两个口子,外接南北马道。
     1957年遭严重破坏,城砖相继被拆除它用,一部分盖了于七十年代遭火灾焚毁的大礼堂。此后,土城也逐渐被夷为平地,城壕日渐填平。
     到九十年代中期,汾阳城垣仅留存北城东段约300米的土城墙,系“山西省汾阳监狱”外围墙。

27--1.   此处便是汾阳城墙仅存部分的修缮前后对比。
可以看到修缮前早已被拆走城砖以后的夯土城墙。 
上图拍摄于2004年,图片来自WD1203。 
下图为2010年拍摄
此段城墙在上世纪20年代完好时的影像,参见图13、15

 

27--2.   修缮前后对比图二

27—3.   汾阳籍导演贾樟柯电影《站台》中 仅存的汾阳北城墙东段的镜头。(90年代末期)
如果是平时,这墙是爬不得的,一不小心会被守卫的**射杀。。。 
这个毕竟是省第二监狱的外墙。

27—4.   汾阳北城墙东段在卫星照片上的方位。
黑色线为汾阳主城城墙轨迹
     大面积的黄土,是汾阳城区鼓楼北开发,拆毁大批古老民宅后的情形。可以直观地看到被毁的古建筑面积。 令人痛心疾首

27—5.   需要注意的二监城墙真伪问题。
     二监城墙(即仅存的西北城墙)修缮后,监狱大门西面和东面修成了几乎一样的建制。令不少人以为大门东面的一段也是汾阳城墙旧址。然而其实监狱大门就已经是汾阳城墙的东北角了。而东面一段是认为修建的城墙。目的应该是美观和统一。
如图所示
     二监城墙与二监大门之间便是汾阳城墙之东北角。

28.   汾州古城西北角残存敌楼暨汾阳67烈士殉难处
     另一处众所周知的汾阳城墙残存地,便是如图的西北角。 因为抗日战争末期67名八路军烈士在此处殉难,汾阳人童叟皆知。 因而有幸作为第二处残存地点保留。
     残存部分形成了一个敌楼状纪念碑,有洞口,纪念石匾等物。 原来的长度沿东西方向长约十米。1985年修建英雄街时,又拆除数米。
照片由SXFJMYH2009.03.14摄
     时间是1945年八月中旬,当时日本已经投降,驻汾阳的日军和阎军(山西军阀)勾结,拒向我军投降,我八路军计划攻占汾阳城。当时城内西北角有日寇挖的防空洞(另一说是内线挖的),用来连接城内外,准备里应外合攻取汾阳。当时汾阳的日本驻军有一千多,再加上伪军,估计有一千三四左右,攻城部队最少也在三千人左右。八月二十一日夜,八路军某部一营三连有汾中学生领路,潜伏进防空洞中。在还有一个班未进入时,敌人已经发现了,并用机枪封锁了洞口。而与此同时,城外大部队因为城墙高耸,而且内线被破坏,在攻打了一夜后也没冲进城去。 
而洞中的两个排共67名战士,在坚持了一个夜晚后,始终冲不出来。最后第二天清晨,敌军向洞内施放毒气,我67英雄全部牺牲在防空洞内。城外大部队也因为其他任务,暂时放弃了攻取汾阳的计划,成为一大憾事。
     文字来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BLOG

29.   北马道 五金厂—网架公司老住宿区 及 与此相关的东门附近城墙
     另有一处可算作城墙遗址的地方,位于今东门街东口的 北马道。
     该处如今是原汾阳五金厂的住宿区。据此处住户,退休五金厂员工讲述,此处即原东门附近的城墙,当时他们在此建房,依托城墙凿洞建设,而与对面的一排储藏室之间便是旧城壕。 该员工回忆,当初穿凿城墙的时候十分困难,夯土和基石极为坚硬。
      北马道 之得名: 
马道是城墙内侧的斜坡,是马匹上下城墙的通道。故称马道。 
马道一般都设置在城门附近的城墙上。汾州府城墙南北门处马道位于城门西侧。 东西门处马道位于城门北侧。 而东门附近的北马道便是原先东门附近马道的方位。故名北马道。


30--1.   令汾阳人魂牵梦萦的北城墙西侧上的铁双雁
终于轮到说铁双雁了。
     说起铁双雁,这该是真正的属于汾阳的标志。两尊大气美观的落地大雁造型铁凤凰,立在北城墙上凝望子夏山上数百年之久。那里凝聚了汾州古城的魂。
建国后,这对铁雁被 有 关 部 门 调往新建的太原迎泽公园。据说如今留存在省博物馆,而实际至今无所寻觅。 原汾阳橡胶厂厂长苦苦寻觅良久,亦无收获。 
不得不庆幸,美国教会人员的相片中,记录了铁雁的形象。
关于铁雁的历史: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陕西周至县举人刘一佺知汾州府时所铸。铁凤凰高五尺,长四尺许,亭亭玉立于铁底墩之上。底墩分三层,高二尺六寸。各层铸有龙风嬉戏于山林的图画。铁底墩又立于用砖砌成以石铺面的约三尺高的方体高台上。位置在北门城墙上距城楼以东大约不到百步的地方
后来铁雁历经风雨,损毁严重,清代重铸。上面刻着“大清嘉庆二十一年六月吉日铸造。平遥县合张家砂院金火匠人净揽到汾州府新铸铁凤凰一对,言定价钱伍百千整。”的字样

30—2. 新修的仿制品铁双雁立上城墙与旧铁双雁在城墙上的对比。
2010年,在修复完成的汾阳监狱城墙上,按照原铁雁比例形状安置的新铁双雁让汾阳之魂“飞”回汾州大地。
如今仍用布包遮。等待开光之日。

原先的铁双雁距离北门很近,不足一百步。 
因为靠近北门的城墙已经不复存在,新修的铁雁所处位置仍为西北城墙,但位置并非原址,比原先的位置更向东一些。
当年刘知府铸铁凤凰,是有缘由的。据《汾阳县志》记载,“汾郡多山,北(西北)山崖石互错,有似雁形,俗谣云:‘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头’。明太守刘公一佺(山东寿张县举人,嘉靖十五年任)作双铁凤于北城上以镇之” 
     因而铁雁的建铸,是因为子夏山的“雁阵”镇住清官的风水之说。

30—4. 新找到的铁双雁照片。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Sidney Gamble摄
        此图更加清晰地展现了铁双雁的形态样貌。
        因为西德尼·甘博Sidney Gamble的照片整理归类时出了问题,笔者发现很多汾阳的照片被误归入河北定县的照片中。   让不少记录汾阳的照片险些埋没。
铁凤凰,一只嘴闭合,一只嘴张开。不知道新筑的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30—3. 所谓的“石雁照汾州”的“石雁”---汾阳北面的子夏山,崖石互错,有似雁形
       参考上一张图关于铁双雁铸造的原因。该图展示的是风水之说所言的“石雁”

31.   上世纪30年代汾阳城墙下的照片   四个中国人,两个美国人
这张应该是最后一张关于 汾州古城---城墙 的照片了。 接下来将会陆续继续图说 汾州古城---城内的建筑和相关历史。
           感谢韩若冰提供的无水印图!
为什么这个图显得城墙很矮? 是不是因为景深太大了。显得城墙离得很近? 汾州古城城墙高14米,按照人高1.7米,按照图中,求几何达人计算一下照片中人和城墙之间的距离。。。

32--1.   民国《汾阳县地理》之汾阳县城巡逻路线函图
   感谢王建邦提供图。
今起开始陆续图说汾州古城内的建筑、街巷与一些相关历史
第一次见到这张图时异常激动,因为此图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民国时期汾州府城内的情况。囊括的信息非常之多,城门、街巷、古籍、庙宇种种。极富研究价值。
笔者从此图中收获颇丰。后续很多内容的探寻都与此图分不开。

32—2. 民国汾阳县城巡逻图与今天的卫星照片合成图
当年的测量之精准可见一斑


33. 鼓楼底(鼓楼旧址)如今方位
古代城中建筑,第一非鼓楼莫属。几乎所有城池中皆有鼓楼,用来报时、警示。汾州府也不例外
       汾阳以前最繁华之地被称作鼓楼底,意指紧挨鼓楼的旁边。在城的中心。而以鼓楼为中心的十字街被汾阳人称作“鼓楼北,鼓楼南,鼓楼东,鼓楼西”
       民国29年[1940],沦陷后的汾阳城,因为妨碍日军汽车通行,鼓楼被下令拆除。从此该雄伟建筑荡无遗迹。令人惋惜。笔者几经找寻,未能找到当年鼓楼的照片。只在后面要出现的钟楼照片中,隐约看到鼓楼的剪影。汾州府鼓楼的具体形象,亦无图示可循。
       汾州府城鼓楼,高18米,二层重檐十字歇山顶建筑。一层为四角过街门洞,门洞高5米。四面通车马行人。于明成化六年[1470]由汾州知州伍琇主持修建。后屡次修缮。楼额匾题“四阳拱照”。依旧以汾州城可四面接受日光为意。
       民国年间,鼓楼东方向悬挂长方形匾额一块,黑底绿字,上书“声寄河汾”乃近代知名书法家赵铁山手迹。 
       民国初年,鼓楼仍旧日日击鼓报时,与钟楼一起,用声音指挥着整个古城的生活节奏

33--2. 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对钟楼鼓楼之描述
钟楼 在县治东,一名 五星聚奎楼。顺治12年重修。 
鼓楼 在县治西,一名 四阳拱照楼。顺治11年重修

34—1. 1930-1931年的汾州府城钟楼
这是一张重量级的照片,清晰程度和史料价值都堪称一绝。由美国社会学家Sidney Gamble拍摄
       钟楼也是古代城池中数一数二的建筑物。多与鼓楼相对,共同起到报时和报警的作用。
       汾阳钟楼位于钟楼北(今已合并入东营街)、钟楼南(今存,为汾阳师范后门所在)两条路的路口。

34—2.汾州府城钟楼

判断此楼为钟楼的依据: 
1, 据《汾州沧桑》对钟楼的描述,钟楼为三层,一层过街门洞上方有砖砌的十字花栏墙。一层上方建有更夫房一间(晚上打更的人休息的地方)。这些特点都和图中极为吻合。
2, 该街可以看到路面为石砌。2009年某期《汾州乡情》 上刊登了张立中先生的“汾阳有个石头街”一文。其中详细阐述了鼓楼东—东门街这条建国前汾阳城中唯一的石头路面的相关情况。当时城内所有路都是土路面,唯有鼓楼东—东门街是石头铺出来的。 据此推断,这条路便是东门街(如图鼓楼东方向各路关系)。东门街可以看到的楼极为钟楼。
3,见下图
另:图中标出了今汾阳市政府的所在地。即民国及明清朝代汾阳县的县治(俗称县衙)所在地。可以看到,钟鼓二楼恰好在县治的东西两侧。这也正是因为钟鼓二楼调整着整个城内尤其是官署部门的每日作息时间。

...接上图

3, 此照片从近距离截图恰好可以隐约看到鼓楼在门洞远方。从上图中的鼓楼、钟楼的方位关系,可以轻松看出该图是从东门街向西望钟楼。
     图中显示,鼓楼门洞口上方写有标语“肃清匪盗的根株,使人民各安生业”落款是“汾阳县党部、政府和制”,即GM党党部和国民政府宣传。
     图中的人身上衣着都没有补丁,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前,当时(1930年)城内人们的生活还相对富庶。
     门洞后面可以看到一个竖的牌子,写着“知一斋写刻字”,便是当年著名的鼓楼东街北侧的知一斋刻字店,由河北人于民国初年开设。

34---4. 如果钟楼还在
     钟楼幸运地躲过了战火,建国时除了阁内神像损毁,其余仍然完好。1956年东大街拓宽,先将钟楼拆毁,古钟被立于钟楼南北口。1959年夏天,顺应“大炼钢铁”的号召,900年历史的古钟被砸碎,炼化。。。
     钟楼内的大钟铸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比钟楼本身[1470]的年代还要久远。
鼓楼钟楼部分,至此完

35—1. 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的城池图
      顺治年间,清朝刚刚开始统治全国,因而许多明代的东西依然留存。如图显示的就是明代两座王府废第在汾州府城中的方位。
     明代有两位朱姓亲王被分封至汾州,分别在汾州城西南和东北角建立府邸。
     汾州城建成四关城拱卫的五座连城,与两座府邸占据大量城内居住空间有很大的关系。
永和王 朱济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三子----晋恭王朱棡的儿子,永乐九年[1411]封永和王,初封永和县,因为山高路远不愿前往,借口奏请改封孝义,又改封汾州。
庆成王 朱济炫,同为晋恭王朱棡的儿子,永乐初年[1403]被明成祖朱棣封于潞城,后有功,徙汾州。
重要: 今天的汾阳人过寿有一个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习俗,男性要过40岁寿辰,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结婚。这令其他地方人无法理解。殊不知这与两座王府有分不开的关系。 
明代汾州朱姓的各代王侯,因为疾病等原因,寿命普遍都不长,40岁就祝寿已经屡见不鲜,渐渐地40岁寿辰成了最重要的宴席。跟随王府的习惯,民间也把这个习俗保留至今。

35—2. 永和王府、庆成王府今址图(附顺治汾阳县志有关“太和桥”之处)
图中可以看到,永和王府(西府)所在地正是在今天南大街南端的西府街。汾阳人至今称此地为“西府”。
而庆成王府(东府)在今天的汾阳监狱所在地。
太和桥(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作“泰和桥”如图)。
太和桥:当年庆成王府大门口有引水环绕,大门曰太和门,门前有桥,名曰太和桥(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作“泰和桥”如图)。而桥所正对的,正是汾阳人童叟皆知,称之为太和桥的街。直到建国初期,太和桥仍然是汾阳城内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当年有说法云:村里人进城游玩,如果,没有去太和桥逛,和没进城一样。
“庆成、永和二府及其朱姓在汾州的繁衍和壮大,带来了皇家风范,带来了京城文明,促进了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奠定了汾阳数百年的文化底蕴,发展了汾阳当地的经济,极大地丰富了民俗生活内容,特别是饮食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十分讲究的地方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引自六月河空间,明代汾阳王府话沧桑
“汾阳人讲究多”是很多来到汾阳的外地人对汾阳人的评价。 
其中,汾阳人对饮食的讲究最为显著,一说起汾阳的饭菜,周边县市都有口皆碑。而汾阳人出外吃饭,对口味和做法也挑剔较多。 这些都和两座王府给汾阳带来的影响有紧密的联系。


35—3. 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对永和王府,庆成王府的描述
两座府邸均与李自成反明后废弃。朱姓王侯及其亲属亦大都被诛族。

36—1. 汾州古城内府文庙和县文庙所在地。
     文庙,即孔庙,古代遍布于全国各府、州、县,是各地文教合一的地方,也称为“学宫”。
     县一级的文庙被称作“县学”,府一级的文庙被称作“府学”,图中展示了清代顺治十七年以后,两级文庙所在地。  
清代府学所在地的那条街便是府学街
     唐太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从此孔庙被称作文庙,关帝庙被称作武庙。分别祭祀中国古代的“文圣”和“武圣”。古代遍布全国几乎所有的地方。
     清代国家级的文庙被称作国学,又称作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位于北京安定门附近,今首都图书馆所在地。

36—2. 乾隆36年[1771] 《汾州府志》中的文庙---府学学宫图,以及关于府学之简述。
     清顺治十七年,新的汾州府文庙在明代庆成王府废第的基础上改建完成。而明代的汾州府文庙则改为县文庙(位于今汾阳师范一代,见上图)
     文庙历代朝廷按照定制,文庙的建筑,不论规模大小,都按照一定的规格修建。如图中,两个最重要的建筑便是“大成殿”,用来祭祀孔子,另一个是“明伦堂”,用来讲授儒学。
     乾隆36年版《汾州府志》及同年的《汾阳县志》,为清代大历史学家戴震主编或特约编写。(想知道戴震有多么牛B,可以百度百科一下)


36—3. 1920年汾州府文庙内的禁烟宣传活动。   (此图是大成殿)
     清代文庙占地在3.5万平方米以上,比曲阜孔庙占地面积还大,整体的建筑群极为雄伟,是当时国内少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群,吸引文人墨客竞相造访。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年的大成殿,汾州古城内居然有如此宏伟之建筑。


36—4.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汾阳高小成绩比赛纪念照片,摄于大成殿前。
此图所展示大成殿之气度非凡,独特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而府文庙的明伦堂更是受到极高的赞誉,八十年代,小时候曾经在府文庙读过书的老人回忆并赞叹:“汾州府文庙,仅次曲阜城,木构明伦堂,全国独一胜”

36--4.1 照片局部
上书校训:修己爱群    建国后,再无这样朴实有底蕴的校训了

36--4.2 照片上拍摄该照片的照相馆的印章
晋汾阳 福庆照相馆

36—5. 汾阳今文湖景区重现汾州府文庙
       汾州府文庙在抗日战争沦陷期间,诸多古代书籍文物被损毁。 文庙被日军用作养马之地,建国后文庙用作粮食部门的库房,而七十年代,省第二监狱(今汾阳监狱)扩建,竟然将府文庙所有存留遗址全部拆毁,精美卓绝的汾州府文庙毁于一旦,令人扼腕叹息。
      如今汾州府文庙正在与原址相离甚远的文湖景区重建。建制尽量恢复原貌,虽然是钢筋水泥不伦不类之物,不过站在其中,YY一下当年名震三晋的汾州府文庙,感觉还是很爽的。。。 
     最大的建筑便是大成殿 
     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是:太和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

敬请关注明日图说一个不知道的汾州古城(下)

找不到请关注我们!

特别鸣谢作者:Hynuza

点击下方“写留言”参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