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鉴今》专栏简介:如今网络,新、奇、特、小说等内容占据了多半江山,甚是夺人眼球,看完这些可以到此逗留一刻,当然,这里也不乏新颖内容。在当下人心容易浮躁,文化严重流失的时代,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人生意义的真谛,唯明者少走弯路,恰好,读史博古就有这个功能。应耄耋之年的曾春生老先生建议,特在《读史阅世》《读史》开辟此专栏,并由其主笔,以嗜广大读者。人多力量大,希望喜欢历史的广大朋友踊跃投稿,共同开辟这一块宝地。邮箱:2076458511@qq.com 注明《博古鉴今》专用稿件。 文:向尚瞰 读史(dushi818)专栏作家 学一学解牛的庖丁。上中学时,语文课本中就有个解牛的庖丁的故事。宰牛的庖丁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工作,可这个庖丁却很了不起,连国王都对他的宰牛高超的手艺赞赏不巳。他开始宰牛的时候,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别的庖丁一样,宰牛时所看到的也是一头整牛。可三年之后,就不再看到整牛了,而是心领神会,就是不再用眼睛看也能宰牛了。 而且他宰牛的每个动作都很有节奏感,分解牛的时候又能顺着牛体的结构纹理来运刀,刀在筋骨间游刃有余,丝毫不伤刀锋。别的庖丁,好的一年换一把刀,差的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宰杀了几千头牛,还是像新的一样锋利,足见他的宰牛已经神乎其技了。你看,用心专一,做好一件事,就是一般人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宰牛,也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多么了不起。 由此,我又想到一个大家熟知的“猴子掰包谷”的寓言,说的是猴子偷包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比到手的要好,就扔下手里已掰到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不知不觉走到玉米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去一看,恰恰是个最差的赖子包谷。我们都会笑猴子太傻。 其实,猴子犯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浮躁。就是因为它向往的太多,总想抓到更好的,结果连手上这个也没有抓好。大凡“这山望着那山高”,心力旁鹜,什么事都想干,干什么都无恒心的人,到头来,很可能就像那个掰包谷的猴子,最终连一个好包谷也掰不到。 雨果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科学的巨人,文坛的巨匠们正是因为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以终生之力去做好一件事,才得以最终成了历史上的伟人而名垂千秋。 达尔文忙活一辈子,也就是发现了“人是猴变的”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麦哲伦终生的杰作,则无非是通过他的航海,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这个今天连一个幼儿也知道的常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一本《红楼梦》写尽人生百态,参透世态炎凉;美国的莱特兄弟为了实现人类乘飞机上天的美梦,一辈子连老婆都不敢娶。他们很幽默地说:“一生只能干好一件事。既要管牢飞机,又要照顾妻子,我们实在做不到。” 有多少平平常常的人,默默无闻干着平凡的事。正是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对工作的执著,使得他们为了干好一件事,奉献了一生,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法国马赛有一名叫多梅尔的警官,为了缉捕一个强奸杀害女童埃梅的罪犯,查阅了堆积起来有十几米高的文件和档案,足迹也踏遍四大洲,打了30多万次电话,行程多达80多万公里。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结果两任妻子都离他而去,但他仍矢志不渝,经过52年漫长的追捕,终于将罪犯捉拿归案。当他拿手铐铐住凶手时,已经是73岁高龄的老人。有人问他这样值得吗?他回答说:“一个人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这辈子就没有白过。” 广泛涉足,难免蜻蜓点水,把一件事做透,才是成功人生的捷径。做一件事看起来是多么简单,可要真正坚持到底把它做好又是多么的可贵。 最后我还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作家座谈会上,有一位写了339部小说的匈牙利男作家,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穿著很朴素的女作家出版过多少书,那位女作家告诉他只出版了一部小说,那位匈牙利作家便露出很不屑的神情,他又再问小说的名字,女作家又平静地告诉他叫:《飘》。 那位匈牙利作家才大吃一惊。写《飘》的女作家叫玛格丽特·契尔,她一生只写了《飘》这一部小说,可是她的名字,她的作品,却享誉世界。至于那位出版了339部小说的男作家,却早已无从查起,被世人遗忘了。 认真地、出色地做好一件事,胜过平庸地做上十件事、百件事。这就是我从格丽特·契尔写《飘》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简介:向尚瞰,真名曾春生,一九三八年二月生,一九六一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当时名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以写蕴涵人生的哲理杂文见长,江西省杂文学会对他的杂文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向尚瞰标举哲理杂文。以丰富的学养,智慧人生取胜。”曾出版杂文集《学海泛舟》、《俯读仰思集》、《喻世心语》、《笑对人生》、《哲思随笔》,散文集《佳山·丽水·名城》,传记文学《两代瓷工》、《瓷坛瑰宝——王锡良传》等。二○一七年开始给网络投稿,二○一六年全年《微信录》被公众号《读史开眼界》、《读史阅世》采用,连续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