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庖丁解牛,无为而为

 莉子0529 2019-10-17

这是一则历久弥新的故事。

庖丁受召在一次传统宗教祭典上尽其职责,这次仪式是为了给一鼎新铸成的铜钟加持圣礼,需要厨工在公开场合献祭一头公牛,同时诸侯王和众人会在场围观。

还冒着热气的大钟一经铸成便被搬运过来,然后要淋上献祭动物的鲜血降温,这是一个需要精确把握时间并完美无误执行的过程。

庖丁完全胜任这一工作,轻松优雅地将巨大的动物分解了:“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的动作之优美、刀法之高超,使得这么市井的任务宛若一场艺术表演一般。

之后,魏惠王向他问起这门惊人的技艺,庖丁解释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他进一步解释了,他是怎样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的:“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并不是砍断牛身上经络相连、肌肉聚结的地方,而是将锋利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于是在运转刀刃时就宽绰而有余地了。

他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庖丁轻松的表演会被麻烦打断。这种时候,他就会集中一些注意力来应对他面前的形势:“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魏惠王清楚地意识到了庖丁之言绝不限于解牛,其后大有深意。他大赞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个故事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一书,主要探讨了“无为”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不故意人为。字面上,“无为”即“不尝试”或者“不作为”,但它绝不是指迟钝的不行动。

事实上它指的是,当人进入一种积极、有效的佳境时所体会到的自由、自得、自若的精神状态。

对于进入无为境界的人来说,恰到好处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如同身体在听到诱人音律时会自然而然地舞动。

这种和谐状态是具有复杂和整体性的,需要身、情、心的合而为一。

庖丁的刀“刀刃若新发于硎”,是因为它“技经肯綮之未尝”,“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同样,无为之人亦只悠游于生活中的开阔所在,避免那些会害人精神、伤人身体的是非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