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227庖丁:工匠精神的代表

 老程杂记 2022-07-22 发布于安徽

课文《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其执著精细的品质在新时代下仍然熠熠闪光。
我们立足文本来分析一下。
第一段记述庖丁的解牛动作。庖丁手、肩、足、膝的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娴熟动作,砉然、騞然的美妙声音,庖丁解牛简直成了一场形象绝妙的音乐舞蹈表演。庖丁显然不仅仅是解牛的技术高超,更是从解牛中悟到了工作的乐趣。他不仅是在劳动,而且是在享受幸福。
第二段是文惠君的对庖丁解牛的评价,认为他的技术已经高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其实庖丁是不同意文惠君的评价的,他认为自己的解牛遵从的不是“技”,而是“道”。然后他回顾了自己的求“道”过程,在第三段,我们可以看出庖丁这“一代名庖”是怎么练成的。
“始臣解牛之时”,仍然属于“族庖”级别,“所见无非牛者”,这时候的庖丁经常用刀砍断骨头,大概一个月就要换一次刀。“三年之后”,达到了“良庖”级别,“未尝见全牛也”,经常用刀割肉,大概一年要换一次刀。“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达到了“名庖”级别,这时候的他,解牛时目无全牛,刀刃游走于牛的“有间”之间,游刃有余,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每次完成解牛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得意至极。
文章最后,文惠君叹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那么,文惠君悟到的“养生之道”内涵是什么呢?
分析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一下庖丁的解牛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在原文中的句子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意思就是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养生之道应该就是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庄子在这里,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复杂的人世社会,用刀来比喻人,以解牛之技比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比喻处世之理。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处世仍然有借鉴意义。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如果进一步联想,庄子的解牛三境和王国维的读书治学三境是相通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是第一境,相当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指确定的目标要高远,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畏艰难险阻。从“始臣之解牛之时”到“方今之时”,历经了数年的努力实践,这是第二境,相当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指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孜孜以求。“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是第三境,相当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深读本文,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重启示:一是凡事要“预”,而且预定的目标要高于目前的所处层次;二是做事要实,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反思求进,在熟练中获得技巧,并且由“技”提升得到“道”之境界;三是要细心地做实过程,即使已经达到目无全牛的高水平,仍然要细致专注,每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就要“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不怕一万,以防万一。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庖丁解牛的艺术固然令人欣赏,但更令我们钦佩的,是他身上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对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心无旁骛的专注,是技进乎道的追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