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错了,“庖丁解牛”的真意是那把刀

 泰阳汉子 2023-04-30 发布于山东

中学课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相信人人都看过,至今还记得很清楚,语文老师指着课本,告诉我们本文说的道理:只有熟能生巧,来自于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如果庄子看到现代人对他原文的曲解,一定会吹胡子瞪眼,拍着棺材板大呼:谬矣!谬矣!大谬不然!

《庄子》一书乃是庄周借着种种譬喻,以宏才博辩,滔滔8万余言,只阐发了一个“道”字,其渊源乃是《老子》,与其一脉相承。其文汪洋恣肆,莫知涯际,世人往往不知其真意所在!然而深深地咀嚼,方能体会他的真意,就如这篇“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第三篇《养生主》,就是一篇讲述养生之理的文章,通过一则“庖丁解牛”的寓言曲尽养生之妙。文末梁惠王赞叹之语——“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才点出了此文的真正用意。

容易忽视的“那把刀”

庖丁释刀对曰:“…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对梁惠王说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全未伤缺。”

这才是本文的点睛之笔,所以全篇必须深观此“刀”!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刀的话,这句话仿佛就在说——善于养生的人,能健康长寿,而不善养生的人,却疾病缠身、短命夭折

《黄帝内经》开篇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

梁惠王却天资聪颖,立即看出了门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全文主旨跃然纸上!

自然之道

那么为什么庖丁的刀就能用这么多年,仍旧锋利,一般人的刀几年就得更换?且看原文: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说,牛身上的骨节、自有天然之空隙。而刀刃薄而不厚。以至薄之刀刃。入有空之骨节。则恢恢宽大,任其游刃、尚有余地。

庄子将庖丁比作圣人,牛喻世间之事。大而天下、国家,小而日常相处,都需合乎自然之道,如庖丁般的有道之士就能看破世间之事、件件自有一定天然之理。只要顺乎天理而行,自然不会有一毫难处之事。只有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

不强为、不妄为,慎之又慎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中颜回想要去卫国,去劝谏无道的卫国国君的暴政,孔子怒斥颜回不谙世故,本意是求名,不但于事无补,还有杀身之患!

这种行为是愚蠢至极,属于恃知妄作,无事而强行,有如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他借着孔子的话,一再告诫人们:戒之!慎之!必须虚心安命,适时自慎,藏锋慎用,如此才是安身立命之法。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借着“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指出了世人残生伤性,以一个血肉之躯(刀)、为小我所累、故汲汲求功求名,苦了一生,曾无一息之快活,只执着形骸,不知有大道,直至(刀)处处断缺,彻底损坏。

而圣人却能“以无厚入有间”,,“以无厚入有间”,率性顺理、顺道而为,以至于无为,忘我、忘功、忘名,而游大道之乡,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故得广大逍遥自在,性自全,而形不伤耳,此(刀)才能无一毫伤缺也。

这才是养生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