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死亡,这篇文章足以颠覆你的认知

 上古真人 2017-04-20

死亡可以毁掉生命,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生命。死亡能使我们从分心、麻木、无聊、为琐事焦虑的生活模式,转变到一种真诚的模式。


一位伪装成凡人,向另一位描述在与凡间女子做爱时的场景:她会用一些口头禅,这加深了我们的鸿沟。她会说,当我老了,或者,我小的时候,一辈子我都没……这词儿话刺痛了我,我觉得我们错失了一些东西。


无常的深刻,必死的宣告

——或者去攫取某种你无法掌握之事时的凄美


 

01


死亡是每一个人的焦虑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

人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死亡这回事的?


18个月大的小菲克在院子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小鸟

他大吃一惊,父母描述

“他的表情僵住了,好像希腊戏剧里戴的面具”

处于学步期的小菲克

常常会捡起身边的每一件东西

然而,这次却没有碰


几周后,还是在院子里

小菲克发现了第二只死去的小鸟

这回,他试图拿起来

央求父亲把小鸟放回树枝上

父亲照办后,死去的小鸟没有飞

又哭闹着让父亲再放一次

就像把落叶放回树枝上,即恢复原来的样子

小菲克还不能完整地说话,然而从他的内心体验

可以看见他的思想正与死亡的概念搏斗

才导致了不寻常的行为

 

我们再看下一个故事:


两岁半的迈克尔已经一年不用奶瓶了

有一阵子却每夜惊醒好几次

歇斯底里地要奶瓶

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

迈克尔坚持说,

没有奶瓶的话,“我会接触不上”

“会没油了”,“马达不转了,就会死掉”

父亲突然想起,就在迈克尔出现夜惊不久前

他们有辆车开到了用光了汽油

而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讨论了很多关于“没油了,估计坏掉了”

“发动机烧坏了”,“电瓶如何完蛋”的事


迈克尔显然在为“自己若不喝东西,也会死掉”的死亡逻辑而深深焦虑

死亡恐惧已经开始笼罩这个小小的生命

这一点,我们难以置信

 

儿童理解生命共有四个阶段:

最初,儿童认为无生命的物质也有生命和意志;

到7岁时,儿童认为会动的东西才有生命;

8到12岁时,儿童认为自己会动的东西才是生命;

再往后,儿童的观点逐渐与成人变得一致;

这是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

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分析

通过不断证明,直至今天,仍然正确

 

人类害怕虚无

婴儿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认识生命和非生命的对立

所有的儿童都喜欢在座椅上扔出玩具

再让父母捡回来

这或许是肌肉激情

但深层意义更多是消失和出现的心理训练

“都没了”这个词被儿童高频使用、很快掌握

这种暗含死亡含义的词

仅此于比爸爸、妈妈、饭饭、便便最早学会

它们理解的死亡远超我们的想象

 

儿童知道死亡后,第一件事就是否定死亡

相信小孩子是不会死的,大人才会

如果不长大的话,就不会死

相信小孩不死,这是第一个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件事,就是拟人化死亡

死亡是什么?3、4岁的儿童这样描述:

“白色的骷髅”、“阴森可怕的黑暗”

“尸体,然后流光了血”

不要担心死亡会吓着儿童

此时的描述是一剂镇静剂

死亡再可怕,也是外在的

只要关好门窗,“死亡”这个东西就不会进来

这是儿童第二个心理防御机制

短期看有效,长期却害处不少

适当时候的死亡教育,是一个明智的办法

否则,这种恐惧也许会持续一生

 

第三件事,就是通过嘲笑来否认死亡

儿童的大无畏气概也许会逗笑你

一项北欧的儿童语言调查研究收集到的童谣

证明9、10岁的儿童更偏爱此事:

你很快被活埋

要你命是棺材

我现在躺下来睡觉

脚旁有一串香蕉

如果我再醒来前死翘翘

你会知道罪魁祸首是香蕉

 

儿童真的是依靠此才一步一步成长

遗憾的是,儿童的这三个心理防御办法经常延续到成人

这显然是不应该的

 

02


心理学家罗克林说,

不是儿童获得承认对生命终止的看法

而是成人如何毕生顽固地坚持儿时的信念

并时刻准备回到儿时

很多成年人,沿袭了儿童时期并借助成人的精明

总结出一整套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自恋

尽管我们知道,我们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我们会在意识层面否认这一点

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承认死的法则适用于我们

倘若真的一天我们快死了

我们认识到生命对待我的方式像对待别人一样残酷时

我感到失落,甚至,怪异地认为遭到了背叛


第二,强迫性的英雄主义

我们生命里不能容忍任何脆弱

海明威就是这样来“拒绝死亡”

英雄主义是人类面对死亡的最佳表现

然而,这更像是一种过度防御:英雄被迫与自我为敌

海明威的法则里,没有给年老和衰落留下位置

因为他们都有平凡的味道

然而,迫近的死亡并没有增加海明威对死亡的智慧

最终死亡恐惧还是无法战胜:只好自杀身亡

有人指出:自杀意念可以稍稍缓解恐惧

这种主动的行为,让人感觉到控制着自己

自杀者不可思议的死亡观,或许只能享受到自己的恨意或快感


第三,工作狂

把全部的意义赋予工作,全神贯注于工作

这种防御最常见

工作狂最突出的特征是坚信他一直在前面,持续进步

时间是工作狂的最大敌人,因为他破坏了自己的自恋幻想:

相信自己一直在进步。

工作狂把行动推到未来,让他的行动不朽

把自己推到未来,而产生战胜死亡的感觉


第四,权力的感觉

一个人的恐惧可以通过增强自己及扩大控制范围来逃避

但仅仅是逃避而已

无论权力多大,现实一直悄悄潜行

即使我们可上九天揽月


第五,拯救者

这种人更愿意把自己交给一个保护者

让自己保持孩子气,让时间停止前进

她会避免个体化,并在从中寻求安全感

她要得到永远的保护,才能生存下去

譬如,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笔下的奥斯卡

一定不能流露出成长或改变的迹象

否则就失去了安全感

 

上面的五种办法防御都是错的,

都会带来更深的焦虑

然而又怎能苛责?对死亡的恐惧谁又能逃避?

几千年,人类的文化模式也在超越死亡、追求永生:


通过子孙后代,通过无穷无尽的血缘连结而活下来

——这是生物学模式

在一个更高等的空间层面活下去

——这是神学模式

通过个人作品及创造的影响力而活下去

——这是创造性模式

通过与支配生命的自然力重新连结而活下来

——这是永恒自然的模式

在一种热切的以至于死亡和时间都不复存在的状态

通过忘我而活下去

——这是超验的模式

 

03


面对死亡,你究竟在焦虑什么?


一项心理学的抽样调查,将担心的事物排列如下:

 

1我的死会造成亲友的悲痛

2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

3垂死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4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了

5我再也不能照顾我抚养的人了

6我担心另一个世界会遭遇什么事

7担心自己的身体会怎么样

 

害怕痛苦显然是与死亡间接联系

担心死后的世界,

此时的死亡转化为非终结性的事件

借此回避了问题的实质

担心别人显然也不是担心自己了

对个人的消亡才是恐惧的核心:

只有“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

“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了”

才是与死亡直接联系的忧虑

也是我们一生极力解决的问题

 

死亡可以毁掉生命,

但是,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生命

对死亡的认知,让我们能深刻感受到生命

不信,你现在就这样做: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直线

线的一端代表你的出生

线的另一端代表着你的死亡

在代表你现在的年龄的地方画个叉

深思五分钟

 

死亡曾恐惧着人们

使我们从分心、麻木、为琐事焦虑的生活模式

转变到一种更真诚的模式

假如我能活80年

我的一生做什么

这样的思考让生命更有质感

没有了死亡的倒逼,甚至连价值都不存在

 

我们都羡慕神可以长生不老,且无限快活

然而,若缺乏死亡这一事实,

生命的敏感度就会变得迟钝


在法国剧作家让吉罗杜的作品《底比斯王》中

有一段不死的诸神的对话

一位伪装成凡人向另一位描述在与凡间女子做爱时的场景:

她会用一些口头禅,这加深了我们的鸿沟

她会说,当我老了,或者,我小的时候,一辈子我都没…

这词儿话刺痛了我,我觉得我们错失了一些东西

无常的深刻,必死的宣告

——或者去攫取某种你无法掌握之事时的凄美


参考文献: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2000),有兴趣的可进一步深度阅读。


知更学友一轮招募,最后一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