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保康:“茅山岩”的传说故事

 襄阳孙金福 2017-04-20
 
 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风景区

茅山历史悠久,粉青河流域流传着许多茅山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有些不是史书记载,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的历史文化悠久,传统祭祀,代代相传,从古至今,给人们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茅山岩座落在保康县马桥镇横溪村的崇山峻岭之间。

秦朝时期,距马桥街40余华里的茅山兴建了祖师庙。该山风景秀丽,道徒络驿不绝,这里很快成为省内外同名遐尔的道教圣地,由神农架一带去茅山祖师殿的香客和游人南来北往,与日俱增。马桥作为途中之驿站,几户人家应接不暇,远乡农民见此情景,便抓住机遇,富奔口岸,不断向此迁移,使之变成了一个拥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集,因其发展与茅山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小集镇便叫做“大茅镇”。直至南北朝时期的太建元年才改名为受阳坪。唐代武德元年沿袭此名,置受阳县,县治设于寺岭。武德二年撒县,这里才划归荆州南郡房陵县辖。寿阳坪改为马桥则是明代的事。  

 保康县马桥镇烈士纪念碑

《保康县志》记载:“古时,山上有祖师庙,供茅山祖师牌位,庙址尚存。”   

一说“茅山供奉的有茅山祖师,赤脚祖师。茅山祖师在今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又名茅山)。”   

又说,早年前,茅山来了一个心术不正的和尚。他见茅山岩风光奇妙,胜似仙境,顿时产生独霸此山的歹念。于是,他在此苦练“万兽出山”和“万兽归洞”之法。在练功期间,招来了四海的猛兽祸害乡民,茅山真君驱走兽祸解除了乡民的灾难。   

乡民们为谢上天拯救生灵之恩,在云雾缭绕的峰顶修建了茅山祖师庙(现在的“玉皇庙”)。   

多年来,茅山道士的神话传说象山上翻滚的云海雾浪一般为这个道教圣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四川、陕西等省以及省内各个州府的大批游人与香客。于是,挺拔秀丽的茅山,冬夏四季香火不断,一度成为上千道徒的济世乐园。   

 保康县马桥镇牌坊

茅山为三茅真君最初修仙之地。茅山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郧阳府辖大茅镇(今马桥镇),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兄弟三人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川蜀、荆襄一带,瘟疫流行,闻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   

三茅真君得道成仙受封到句容之句曲山后,湖北保康茅山乡民时刻感念三茅真人的恩德,称茅山真君为茅山祖师。于是,乡民自发的在茅山顶峰为三茅真君建造寺庙。三茅真人也时常眷恋故地,两处茅山均有照看。  

 保康县马桥镇民俗文化村

白莲教起义军在茅山同官府作战的悲壮历史故事,在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湖北档案》1994年04期记载:“白莲教首领王聪儿最后的悲壮”。1798年,王聪儿率领义军从湖北一路打到西安。义军在行军的时候,不整队,见了官军不正面迎战,不走平坦大道,专拣山间小路走,找机会袭击官军。   

起义军经过顽强抵抗,终于失败。王聪儿眼看突围不成,且她与她的部下都不愿当俘虏,便退到山顶,与其部下纵身从陡峭的悬崖上跳下来,英勇牺牲,女英雄王聪儿时年仅二十二岁。   

茅山是马桥境类的第一大山脉。春天来临,脊山如黛,毛竹、柏、松、杉等四季常青。终年生长着红丹、牡丹、细辛等珍贵药材。山峦重叠,起起伏伏胜似蟠龙蜿蜒南伸,连绵巴山千里而不绝。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