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海涛668 2017-04-20

自古书画不分家,桐城文人中,诸多善文善画者亦擅书法。姚鼐书法虽不及他的文学成就卓著,但能见其墨迹飘逸秀姿中蕴藏的儒雅文士气息,不同凡响。桐城画派中领军人物之一姚元之,他的书法尤为精妙,行草书法写得灵妙生动,深入古法。他的隶书其字古雅天成,体态婀娜多姿,笔墨生动而不失遒美,气质高丽而不脱灵秀。字形初鉴看似“平正”,实则乃“平中入险,险中藏劲”,颇具风雅之境而耐人寻味。还有近代书法家、篆刻家家张祖翼,先生书规矩正,承脉正流书风,笔墨法度无不森严有灵性,一点一画都出于中锋悬腕运行之中,让人有如锥划沙之感。先生书法,以篆隶而达神俊,内含笔墨,一派生机清健,尽展大家风范。篆隶外,其行楷书也古韵风雅,甚得晋人笔趣,个中之美,令人把玩不尽。字中笔势遒丽秀美,燕展自如,结字平中见险,险中寓平,深得汉隶神韵且又不失自己的用笔之风。

姚元之

姚元之(1773~1852)清代官员、书画家。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姚元之与崔旭、梅成栋皆出自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号船山)门下,合称“张门三才子”。“精隶法舆桂馥稍异,盖工于曹全者也。”清·蒋宝龄《墨林今话》:“先生工隶书、行草、画笔精妙。”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张祖翼

张祖翼(1849~1917)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龕、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

张祖翼龆年即好篆、隶、金石之学。篆刻,师邓石如,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魏碣,皆出于汉魏三代的吉金乐石,属于典型的碑学书风。亦能行、楷书,兼有碑意。其篆隶成就当高于其行草。中年以后,其精心创作的篆隶作品上,有时会钤有一枚由邓石如所治白文长方印:“八分一字直百金”,这应是当时市场对其艺术品价值的一种认同。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坊额上隶书“西泠印社”四字,为其所书。张祖翼长期寓居海上,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汉碑范》等。他最早提出“海上画派”的名目。偶写兰竹,俱有韵致。力充气足,望而知为书家笔也。卒年六十九。《韬养斋笔记、广印人传、海上墨林》。

张祖翼是最早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清朝名士之一。1883年(光绪九年)至1884年,他远赴英国游历近一载,把所见所闻的英国政治、经济、民情、风俗写成诗歌百首,回国后结集为《伦敦竹枝词》、《伦敦风土记》等书出版;并以孔孟之徒的眼光看近代英国,以“杨柳青青江水平”的笔调写泰晤士河,使得这些作品异趣横生,为人乐读。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张英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江南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七年,卒,谥文端。雍正年间,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乾隆年间,加赠太傅。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张廷玉

张廷玉(1672 年—1755 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历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张廷玉深谙为官之道,谨小慎微,平素清廉,颇有政绩。才华横溢,著作颇丰,如《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左光斗

左光斗(1575年-1625年),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左光斗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担任过内阁大臣,也是史可法的老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却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而含冤下狱,并被狱卒杀害。享年五十一岁。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10年3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辖域含今安徽省桐城市、枞阳县及杨桥、罗岭地区)人,祖居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初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的书法清雅隽永,虽取法晋唐,但当时崇碑之习肇造,风气所熏,故所做不乏碑意,慧心集成之能于此亦可见一斑。其书法以草书和行书称著,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评姚鼐的草书和行书为妙品与逸品,更以为当世书法以邓石如、刘墉、姚鼐为国朝第一。

清人包曾在其《题惜抱跋法帖后》说到:“姚老之书,充悦如是,而洞达之神奕奕可当奇观。此帖可得,此跋不可得也。”又言:“次日临姚老之书一过,乃知此老书深于北魏,略参河南少师之法,宋、元恶习,无所沾染,直当与玄宰抗颜,非但方行今日已也,为之叹绝!”所论先以其文为不可得,进而言其书出处之所在。沙孟海先生却以为姚鼐之书所自是“以元朝倪瓒借径而上规晋唐的”,我觉得这样的论说都是以法循法的缘木求鱼之论,不免使赏者为法所缚;倒不若以理说法,翻见法外之法;以象觅法,得境外之境。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安徽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人物。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他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颂德、妆点“盛世”,也不多指斥时政、揭露现实黑暗,代表着下层正统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状况。他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方观承

方观承(1698~1768年),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雍正九年,被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选为谋士,后经举荐,任内阁中书。乾隆二年,担任军机章京,转吏部郎中。历任直隶清河道台、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直隶总督。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卒,年七十一,谥恪敏,入祀贤良祠。著宜《述本堂诗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

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近代文学家、教育家。字挚甫。桐城人(今枞阳会宫乡)。同治三年(1864)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历官直隶深州、冀州(今均属河北)知州。光绪十五年(1889)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执教多年;二十八年,吏部尚书张百熙荐举为京师大学堂教习,自请赴日本考察学政。主张“西学”,谋求“教育救国”,后回桐创办桐城中学。著有《吴挚甫文集》、《诗集》、《吴挚甫尺牍》、《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方亨咸

方亨咸,清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吉偶,小字姐哥,号邵村,安徽桐城人,拱乾之子。官至御史。工诗文书画,尤精小楷。山水仿元代黄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所作花鸟,意态如生。著有《邵本诗集》、《塞外乐府》、《楚粤使稿》等。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方寿衡

方寿衡,字同甫,号佩南、丹石。系方学渐第三子方大钦后。咸丰六年(1856年)生,少长于河南,1892年得子方侃(林辰),1896年回皖,1897年有书法作于安庆,1917年教授安庆第一中学,1925年有铭刻桐城中学石柱,晚年与子方侃俱任教于桐中,1941年前后卒。清晚至民国安徽桐城著名书法家,陈独秀老师,清季贡生,著《屈庐遗稿》(子方侃辑印),书法篆、隶、行、草兼备。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方守敦

方守敦(1865-1939),字常季,更字盘君,安徽省桐城人,方宗诚之子。近代较有声望的诗人、教育家、书法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吴汝纶往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力助吴氏创办桐城学堂,支持陈独秀在安徽兴办公学。1904年与李光炯等创办芜湖安徽公学。1939年与姚孟振等重印《桐城续修县志》。酷爱书法,隶书碑体皆具风韵。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吴芝瑛

吴芝瑛(1867一1933) ,字紫英(女),别号万柳夫人。桐城高甸人。生于诗书之家。父历任吴康之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等地知县,所至皆“恤民兴学,不遗余力”。有《鞠隐山庄诗集》传世。伯父吴汝纶,系民主主义教育家。曾是曾国藩的入室弟子。

芝瑛自幼聪慧,静处深闺,博及群书,励志继承家学,工诗、文、书法邑人誉为“三绝”。年十九,嫁无锡文士廉泉,泉有诗名,人称“无锡才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芝瑛随夫移居北京。未及数载,以诗、文、书法闻名京师,慈禧太后曾召芝瑛人宫,对伊书法、文才甚为赞赏。期间吴芝瑛陈列了对《辛丑条约》的看法。她提倡“国民捐”,主张“产多则多,产少则少,无产则不捐”。

桐城史上书法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