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如何逆袭“绝杀”一代奸相

 茂林之家 2017-04-20

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六月,在一次大朝会之后,权倾朝野的一代奸相丁谓居然破天荒地安排其副手王曾单独留下来,向刚刚即位的宋仁宗及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奏事。

北宋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如何逆袭“绝杀”一代奸相

没想到,王曾一进去就是一上午,狡诈的丁谓顿感不妙,急忙赶回家里安排后事,并向自己的同党求助,但是一切都晚了。没过几天,汴梁城内都传开了一条消息:丁谓罢相,远徙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一代奸相就此倒台。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来自丁谓的副手——大宋朝连中三元的状元名臣王曾的弹劾奏章。

千古一人,连中三元成佳话

中国历史上,自隋唐开创科举制以来,能够在州府(明清之后为省)组织的乡试、礼部组织的会试以及皇帝亲自组织的殿试中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读书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在“连中三元”者当中能够实实在在地在一年之内“连”中而不是隔几年“中”一次、并且最终成功登上宰相位置的,1000多年科举史上仅有王曾一人。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氏(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据说王曾出生前,其父曾经梦见孔子托梦给他,告诉他孔子的爱徒曾参将转世为其子。因此,当孩子降生后,父亲就给他起名王曾。

说起来,王曾也是苦孩子出身。他8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只能寄养在叔父家中。青少年时代的王曾刻苦好学,颇有才名。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秋,24岁的王曾参加青州乡试,高中解元。根据《宋历代状元录》记载,他曾经给当时的宰相吕蒙正寄送了一首《早梅》诗,诗中有一句:

“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

吕蒙正读到之后拍案叫绝,觉得王曾以梅花自诩,气质高洁,不由得脱口而出:

“此生已安排做状元宰相矣。”

北宋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如何逆袭“绝杀”一代奸相

(吕蒙正)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春,王曾参加礼部组织的“省试”(唐宋元称“省试”,明清称“会试”),又高中“省元”。他在省试中提交的《有教无类赋》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文章,被汴梁城中的达官贵人们传抄。

当朝宰相李沆读到这篇《有教无类赋》之后,兴奋不已,对自己的夫人说:“吾得婿矣。”并且断言:“此人今次不第,后亦当为公辅。”

趁着王曾参加殿试之前,李沆急急忙忙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王曾。而同样有嫁女意愿的另一位宰相吕蒙正,本想等殿试之后再提亲,结果晚了一步,王曾已然定亲,令老宰相吕蒙正后悔不已。

咸平五年三月十二日,王曾参加殿试,以一篇《有物混成赋》,再次拔得头筹,高中状元,实现了一年之内“连中三元”。

北宋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如何逆袭“绝杀”一代奸相

(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王曾“连中三元”后,非常平静,丝毫没有表露出任何的得意忘形。在金榜题名的当天晚上,他提笔给抚养他长大的叔父写了一封信:

“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正是王曾今后在仕途上能够一帆风顺,并且在关键时刻拨乱反正的优秀品质之一。

状元翰林,皇帝也要敬三分

王曾高中状元之后,先后在将作监、秘书省、三司等中央单位和济州等地方任职,也曾参与办理对辽国的外交事务,均有所建树,绝非寻常眼高手低的书呆子。因此,宋真宗十分器重王曾,对其以“国士”待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36岁的王曾当上了翰林学士,在宋朝,这个职务距离宰相的位置仅有一步之遥。

有一天,宋真宗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君臣二人相谈甚欢。等到谈话结束,王曾刚刚回到翰林院,宫中传旨的太监就追到了。太监一见面就问王曾:“王大人,您没有生气吧?”这一句话,把王曾给问懵了,自己的意见刚刚被皇帝采纳,高兴还来不及,生什么气啊?

原来,根据宋朝的典章制度,皇帝接见中下级官员可以穿燕服、即皇帝日常起居的便衣接待,而接见翰林学士这样具有较高地位的官员,必须冠带整齐地袍服相见,而刚刚宋真宗因为太想赶快见到王曾,没来得及更换朝服就直接接见了王曾,事后担心王曾因为此事生气,故而派遣太监前来致歉。

北宋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如何逆袭“绝杀”一代奸相

(宋真宗赵恒)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有宋一代,士大夫的地位比后世明清时代要高得多,皇权对于文化精英还是充满了礼敬与尊重。

忍辱负重,绝地反击除奸佞

宋真宗晚年,入主大宋朝政事堂的宰相(同平章事)是丁谓,副宰相(参知政事)就是王曾。

丁谓此人既有才华,又十分阴险,依靠在宋真宗病重时期支持刘皇后垂帘听政而得以将寇准、李迪等忠臣排挤到偏远地区任职,从而独揽大权、结党营私、作威作福。王曾对丁谓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但是也意识到自己孤掌难鸣,硬碰硬恐怕不是丁谓的对手。

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十九日,真宗皇帝驾崩,年仅13岁的仁宗皇帝即位,已经成为太后的刘氏垂帘听政。此时,丁谓觉得自己打击政敌的机会又来了,于是假传真宗皇帝遗诏,将已经被贬为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一带)司马的寇准,再继续贬为雷州(广东省雷州半岛)司户参军,要致寇准于死地。

根据史书记载,众位大臣虽然都知道寇准是被冤枉的,但是迫于丁谓的权势,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而此时仅有王曾试着替寇准鸣不平,结果遭到丁谓的进一步恐吓。《宋史·丁谓传》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详细记载了这次冲突:

“王曾疑责(寇准)太重,丁谓熟视曾曰:‘居停主人恐亦未免尔’……曾惧,遂不复争。”

“居停主人”这个典故指的是从事房屋租赁的人。丁谓在言语中敲打王曾,提醒他还曾经把自己的房子租给过寇准使用,并进一步威胁王曾要是再多说话,就会跟寇准一个下场。面对强势的丁谓,王曾只能选择暂时隐忍。

为了防止其他大臣向刘太后和仁宗皇帝打小报告,狡诈的丁谓凭借自己首席宰相的身份,要求所有的大臣在向刘太后汇报完工作之后,必须全部退场,除非有丁谓在场的情况下,任何人不能私自接触太后和皇帝,从而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王曾作为副宰相,突然之间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与丁谓发生冲突,事事顺着丁谓的意见办,让丁谓觉得自己上次的恐吓达到了目的,于是越来越瞧不起王曾,认为王曾也不过是一个胆小鬼,不敢在自己面前耍花招。

北宋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如何逆袭“绝杀”一代奸相

(丁谓即是能臣也是奸相)

几个月之后,王曾突然找到丁谓,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令丁谓感到十分困惑,一问之下才知道王曾有了难言之隐。原来,王曾从小就是孤儿,与其姐姐相依为命,而王曾有一个外甥发配从军入伍,想来吃了不少苦头,王曾的姐姐请托王曾为其子开脱军籍,但是王曾不好意思为了这样一件私事向皇太后及皇帝开口。宋朝学者王铚在其著作《默记》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丁谓与王曾的交流:

听到王曾的隐事之后,丁谓“亦恻然,因为沂公曰:‘何不入文字,乞除军籍?’”

王曾则开始忽悠丁谓:“曾既污辅臣之列,而外甥如此,岂不辱朝廷?自亦惭言于上也。”言毕,又涕下。

而丁谓也在试探王曾:“此亦人家常事,不足为愧,惟早言于上。”并且主动给王曾出主意:“某日可留身陈奏。”

王曾又岂不知丁谓之奸诈,表面上答应给王曾一次单独陈奏的机会,而实质上是看王曾的反映。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丁谓多次勉励王曾单独留下来陈奏,而王曾始终犹犹豫豫,装作不能如此的样子。

最终,王曾的出色“演技”骗过了丁谓,在一次早朝之后,丁谓看王曾又磨磨唧唧没有留下来,便责备王曾说:

“门户事乃尔缓?谓当奉侯于阁门。”王曾不得已,遂留身。

这下子丁谓可是把自己送上了绝路,他站在宫门前等待良久,甚至到了太后和皇帝该进午膳的时辰了,还没看到王曾的身影,就知道大事不妙了。果然,王曾进宫之后,向太后和皇帝详细地陈奏了丁谓弄权、假传圣旨等罪状,并且痛心疾首地说到:“太后陛下若不亟行,不惟臣身齑粉,恐社稷危矣。”

而事情的结果是:太后大怒,许之,乃退。当王曾从宫中出来,在阁门处遇到傻傻等待的丁谓时,“含怒不揖而出”,让丁谓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果不其然,几天之后丁谓就被罢免,流放的地点为海南崖州,比他处心积虑陷害的寇准还要远得多。

(如今的天涯海角是旅游胜地,而在宋朝则是最远的流放之地)

关于王曾忽悠丁谓的理由,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略有不同,采用的是王曾膝下无子,打算过继自己弟弟的儿子这一说法。但是,无论如何,王曾都是巧妙地躲过了丁谓的掌控,凭借唯一的一次“留身独奏”的机会,一举扳倒了丁谓。

一代贤相,青史留名万古扬

丁谓当年得势,全凭骗取了寇准的信任,而王曾此次也是采取了与丁谓当年类似的带有“欺诈”性质的做法,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此事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普遍对王曾表示支持。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丁谓)未必真有祸心也,然天资险狡,多阴谋,得政岁久,要不可测。虽曾以计倾之,而公论不以为过也。”

丁谓倒台后,王曾升任宰相,辅佐宋仁宗勤政爱民,开创了宋朝的繁荣盛世。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一代贤相王曾病逝。朝廷给予王曾的谥号是“文正”,因此,后世多称呼王曾为王文正公。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人对于死后的谥号十分看重,而文臣谥号中又以“文正”居首,凡是能够得到这一谥号的官员,不仅仅要位极人臣,更要能成为读书人在道德上的楷模。正如司马光所强调的那样: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名臣、文豪辈出,能够得到“文正”谥号的仅有9人。而王曾不仅仅被谥以“文正”,还得到了宋仁宗亲笔题写的“旌贤之碑”,开创了皇帝通过立碑表彰功勋卓著大臣的先河,王曾的家乡也因此改称“旌贤乡”。

《朱子语类》评价王曾:“人品甚高!”诚如斯言!

北宋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如何逆袭“绝杀”一代奸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