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同仁堂为何能立业三百年?

 思考力_行动力 2017-04-20

梦想考取功名以济世,但年近半百数次不第——出生于医药世家的一位失意者,想起了父亲的教诲:“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唯医药为最。”济世,并非只有诗书功名一途。1705年,北京大栅栏,“同仁堂”三字匾额在一家药铺门前高高挂起。

这位失意者,就是同仁堂的创办人乐凤鸣,“同仁堂”之名是其父乐显扬于1669年定下的。乐显扬认为,“同仁”二字“公而雅”:公,即儒家推崇的“天下为公”,雅,即《尔雅》中所释“义也”“正也”。这些精神之义,正与乐家父子养生济世的价值追求相一致。

同仁堂堂训

随匾额“挂”起的,还有一句铮铮誓言。乐凤鸣在《同仁堂药目》的序言中承诺:“汲汲济世,兢兢小心,虽不能承先人万一,而至于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庶无忝先君之志也。”

346年过去了,同仁堂历经皇朝变迁,闯过民国战乱,搏击于市场经济大潮,历经沧桑,始终昌盛不衰,早已成为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名药更是蜚声海内外。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美德,熔铸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和职工的言行之内,形成了有中药行业特色、独具魅力的同仁堂文化。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同修仁德的敬业精神,货真价实的职业道德,讲信义重人和的行为规范,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同仁堂绵延发展,永续经营的立业之道。

诚信者以“仁”为本

同仁堂300多年的历史中,渗透和体现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主脉——儒家文化的特色。“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同仁堂文化的精神支柱。同仁堂崇尚的“仁德”精神,本意为仁者爱人,同情友爱,也有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之意,亦泛指同仁堂人坚持真理、正义的品行以及坚持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己任,以诚守信,以爱国爱人之心、仁药仁术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类的理想追求。300多年来,同仁堂将“仁本”理念贯穿于创业、立业、续业的整个过程,使其内化为全体同仁堂人认可和追随的传统精神。

同仁堂的创业者便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此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诚实敬业的品德一直深深影响着同仁堂历代经营者,并将其升华为同仁堂职业道德的精髓而代代相传,以仁德、诚信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仁堂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义”的凝结。

时代不同了,历史前进了,但同仁堂的“仁本”思想没有变。如今,同仁堂新的一代经营团队继承了“仁本”理念的精华,并融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善待”的思想,包括善待社会、善待职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这种“善待”文化的运用,使同仁堂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空前高涨,企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诚信者以“质”为根

同仁堂有一条千古不变的规矩:“同仁堂不卖假药”。质量是同仁堂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做长、做强、做大”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企业“仁本”理念的集中体现。要“仁”要“义”就必须首先讲商品质量,尤其是制药企业,关系百姓的生命健康,没有质量就谈不到“仁”和“义”,因而,同仁堂历代继业者始终恪守古训,将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不敢有丝毫怠慢。

从历史上看,同仁堂职工严格的自律意识以及长达188年供奉御药期间无形的外在压力所形成的“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疗效确切,万无一失”的责任和理念深深影响着同仁堂一代又一代,构成了同仁堂独特的质量文化。如今,同仁堂虽已发展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但讲求质量的传统本色没有变,讲求质量的方法更科学。同仁堂引进了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从组织货源、药材鉴别、质量检测,到各道生产工序,再到合格出厂,建立了多级质量保障体系,层层严把质量关,视质量为效益,视质量为生命。即使在市场紧缺、药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同仁堂也一如既往,不以次充好,降低质量要求。与此同时,同仁堂还将“质量”赋予了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即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经营质量和资产质量,从而使企业更加健康。

“同仁堂为什么站得住脚?就是把住了质量关。”在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梅群眼中,做中药人命关天,做的是良心。在生产过程中,同仁堂以“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始终保持着“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制一丸好药,揉入的不止是药材,更是制药者的手艺和良心。同仁堂的创立者认为“古方无不效之理”。“药不应症”,是因为“修合未工,品味不正”。为了保证制药质量,他们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写入“堂训”,刻上楹联,时时警醒,用“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良心,可以“质鬼神”、“应病症”的质量,锤打出一丸丸实打实的“诚信药”。

同仁堂选药讲究“地道、上等、纯洁”,即产地地道,质色兼优,拣选纯净。在其秘不示人的制药“配本”里,每味药都标注着产地、炮制方法、工艺要点。

所谓“地道”,就是用传统原产地的药材,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多时采收,“采其地,用其时”。在同仁堂,人参用吉林的,山药用河南的,枸杞用宁夏的, 白芍用浙江东阳的,大黄用青海西宁的,郁金用黄郁金,茯苓用白茯苓,栀子用红栀子,黄连用川黄连。制药时,僵蚕不能用僵蛹代替,一斤十六头的人参不能用三十二头的小参代替,七珍丹中的寒食,必须在春天柳树发芽时制造,大蜜丸所用之蜂蜜,必须专用河北兴隆的枣花蜜……“遵肘后”,严格依方配药,不得更改;“辨地产”,坚持用地道、纯正、上等药材。这是他们对两个“必不敢”诺言的实践。

“上等”是指药材若分等级,一定用最高级别的。“不怕价高,但求货好”,求真勿滥。

“纯洁”是要将药材清洗干净,连个头儿不及小米的菟丝子都不例外。清洁之后还要“过手”,“用花的把柄去掉,用茎的把根去掉,用根的把苗去掉”,去除非药用部分后,与药效相悖的部分也要剔除。比如安神益智的远志,内有细芯会让人烦躁,处理时要用碾子碾出,再一一挑拣,这样处理过的药能保证药效。

手工泛制水丸

在制药环节,虽然大部分工序已采用机械化生产,但在中药生产的最关键环节——前处理工序,仍然沿用同仁堂传统的加工炮制方法,保持着人工挑拣、去毛、去刺等传统手工操作,去除非药用部位。同仁堂还专门设立了专家小组,采用传统的经验鉴别与现代化仪器检测相结合的“双保险”形式,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把关。确保所有的原料都严格按高标准下料,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

“凭感官鉴药是同仁堂‘老药工’的绝活。这里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人品。”1956年,19岁的芦广荣来到同仁堂,拜师学习药材鉴别。如今她已是著名的药材专家。麝香、牛黄、羚羊、犀角……这些价格昂贵的细料,经她眼看、手摸、鼻闻、口尝,即可断真假优劣。现在,人工检验仍是同仁堂进药的第一关。“中药材的好坏,不能单看理化指标。”芦广荣说,麝香价格昂贵,其中的麝香酮是天然的还是添加的,化验不出来。但“掺杂使假骗得了机器,骗不了咱。”在同仁堂,通过“感官鉴别”的药材,才能送去实验室过理化检验关。有了这样的一丝不苟,同仁堂才当得起“选料上乘”这句褒奖。

2010年,饮片市场上的檀香质量突然有些变化。要知道,供货商为药店提供的檀香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药效。据药典记载的标准,檀香的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3%。质量管理部的工作人员随即对准备验收进店的檀香展开检查,把相继四批供货单位提供的檀香样品报送检验。结果,这些样品均因挥发油含量没有达标而拒收。

供货商对此非常不理解:“顾客又无法验证其挥发油的含量,且大环境都是这样,你们何必呢?”“宁缺毋滥,这是为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同仁堂药店的验收人员解释说。

几经努力,药店采购人员发现,市场上有一种大块状檀香质量较好,决定购入引进一批。经药检所检验后,问题却出现了。由于这种檀香质硬且块大,无法直接用于饮片调剂。若用斧头简单凿碎,就会造成檀香损耗,成本增加。

为解决这一问题,同仁堂质量管理部、商品采购部和商品保管部迅速实时联动,共同出谋划策并与药店领导沟通,决定把质量关口前移,派员工在现场监督加工过程,不放过每一个檀香切片的加工细节。这样,既确保了檀香的质量,又使损耗降到了最低。最后,合格的檀香饮片摆上了调剂部的柜台。

近几年,同仁堂的香砂枳术丸因缺货而被顾客质疑。但真实情况是,由于气候异常、种植环境变化等原因,枳实橙皮苷含量不达标,很难找到符合标准的原料,同仁堂因此暂停了香砂枳术丸的生产。药材等级不够,决不下料,决不以次充好,缺货反而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负责和诚信之举。

药材虽小,诚信大过天。像檀香饮片、香砂枳术丸这样的事,在同仁堂历史上不计其数。也许正是这些外人看来微不足道之处,彰显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熠熠之光。对于这些对药材的苛刻要求,对于这些繁复而增加药物成本的工序,包括一些同仁堂新来的伙计,也曾多有腹诽:炮制药材的过程又没人看见,有一些工序省了也不见得会影响药效,何苦如此呢?每遇此,老同仁堂人都会请出那句药行里的老话教育他们: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就是这种对老传统的坚守,这种发自内心的自律,才能够让这家药店超越同侪成为御药供应商,逾数百年风雨而不衰。

同仁堂股份公司亦庄分厂生产自动控制中心

在恪守堂训的同时,同仁堂还不断融入了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在质量管理上,同仁堂按照国家GAP标准建立了13个原料种植基地,着力解决了药材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高和药材变异等问题,将“生产车间”建到田间地头,将绿色标准建在中药的源头;在生产管理上,2004年,同仁堂投资6亿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GMP标准新建和改造了两大现代化生产基地,从制剂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系统自动化到能源控制、环保、施工质量等实现了“六个一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在经营管理上,同仁堂在所属商业单位推行了国家GSP标准管理,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服务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售后服务体系。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同仁堂集团总经理助理、科技质量部部长李志猛说。正是由于同仁堂从配方、选料、加工制作一直到仓储配送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高于国家标准进行,以对药品安全质量全面负责、对消费者健康高度负责的敬畏之心,确保了同仁堂的药品质量,才使这一特殊商品深得病患者的信赖。提起北京同仁堂,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过硬的质量与其联系在一起。许多顾客,包括海外患者都专程来同仁堂购药,他们说,同仁堂生产的药都是放心药。

诚信者以“义”为上

“以义为上,义利共生”是同仁堂的经营哲学,其深刻内涵就是以义取利,不取无义之利;尤其是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义为上、为先,先义后利,以义取利,从而实现义利共生。同仁堂坚信在生产经营中把“义”放在首位,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讲求社会大义,利润自然会滚滚而来;坚信重义才能取信于市场,有了信誉才能盈利。从长远战略角度看,企业经营无义即无利,小义即小利,只有大义才能有大利,它反映的是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同仁堂人抱着以义为先的信念处理生意,无论利小、利大,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同仁堂在服务中都以诚信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任,这也是同仁堂得以做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上,同仁堂在扩大经营的同时普施善举,如为进京赶考的举子免费赠送平安药;通过冬设粥厂夏送暑药,施义棺、办义学等方式救济穷苦百姓;自酬资金创办消防水会……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义举,使得同仁堂在百姓心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同仁堂依旧深植“仁本”之基、“诚信”之念,保持着自己的优良传统。一些儿童用药属微利产品,有的药品一包利润只有几厘钱,一些厂家都不愿生产,但只要市场需要,同仁堂就生产。

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当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板蓝根一药难求,同仁堂门口聚满了前来求药的人。同仁堂的职工昼夜加班,半月内赶制了一百八十万袋板蓝根,当时板蓝根在市场上已由3毛多钱涨到8毛、9毛,但同仁堂不为所动,继续按原来定价,派专人专车将药品送往疫区。同仁堂人说:“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能乘人之危发民难财。”1998年,南方发生特大洪水,同仁堂集团又将400多万元药品及时送往灾区。

2003年“非典”肆虐京城,由于药品供不应求,当时的安国药市号称一天出一个百万富翁。但同仁堂为保供应,坚决不涨价,还毅然拿出1000万元平定中药市场价格,甚至停掉其他产品生产线以增加急需药品的供应。同仁堂曾对外公开三项承诺:保证产品质量,保证药品供应,保证药价不涨。非典期间累计向市民提供“非典”药和瓶装代煎液300万副,61家同仁堂店供应着全北京近一半的药量,满足了近100万人次的用药需求,自己却承担了近700万元的损失。义利相争,公义为先,这便是他们的济世之道。

准确调配处方,确保调剂质量

在同仁堂,“义”和“利”从根本上是不矛盾的。上海“甲肝”、北京“非典”,虽然同仁堂当时赔了钱、丢了利,但却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市场,为今后的经营创造了无限的商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仁堂看得更远、更深。有人统计,1990年亚运会开幕当天,大栅栏一条街一天营业额80多万元,其中同仁堂药店就占了52万元;从1996年到2008年,同仁堂连续12年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双位数增长;2008年在世界经济环境的“寒冬”下,同仁堂逆市而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同仁堂的“利”正是来源于厚积薄发之“义”,因为同仁堂“以义为上”的诚信理念早已象一座无形的丰碑,牢固树立在了亿万消费者的心中,这种“义利共生”的模式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诚信者以“礼”立身

有了放心药,还要有贴心的服务。同仁堂有上千家零售药店,但服务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顾客满意最大化。同仁堂提出“1%=100%”(即我的一次服务不规范等于顾客100%不满意)等新的服务理念,从强调服务的规范化入手,进而在创造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膳食、健康产品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于是同仁堂鼓励并要求店员实现由店面营业员向公共营养师的转变。“公共营养师”可以走出店堂为顾客做专业服务,成为高端客户的健康营养顾问,从而使传统模式的营销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专业内涵,不仅促进了营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创造了高质量服务的新典范。

热情服务

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

同仁堂还继承发扬热心为顾客服务的优良传统,想顾客之想,急顾客之急,为顾客排忧解难。代客加工饮片及成药,代客寄药、煎药、送药等都是同仁堂的传统服务项目,每年为各地患者回信约四五千封,邮寄药品1000多件,这些都是不赚钱,甚至赔本的买卖。特别是一些本小利微的饮片,既占资金又占库房,很多药店不愿经营,而同仁堂从患者需要出发,讲的就是“仁德”和“诚信”,虽然不盈利甚至亏本,但同仁堂坚持至今,依然不悔。在同仁堂药店扩大经营面积、进行建设改造时,曾有人建议取消代客煎药业务,但被同仁堂拒绝了。

同仁堂大栅栏药店夜景

随着时代变化,同仁堂也在不断优化便民服务设施。北京市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营业面积有4600多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药店之一。柜台里药品琳琅满目,药品达一万余种,进货、检验、销售有严格的流程,以保证质量,每天的零售额达到40万元。药店开设了外配加工、夜间售药、外币兑换、电话咨询、缺货登记等新的服务项目,还聘请有经验的老药工、老药师坐堂咨询,免费为顾客服务。许多店堂员工帮助年老顾客开票、交费、取药,甚至送药到家,既赢得了顾客的赞誉,也赢得了同仁堂的声誉。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人和老伴来买药,在所要的药品断档的情况下,售货员石欣、孙健急忙帮助联系厂商送药,并给两位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在感谢信中写道:同仁堂诚信为本,药好,人更好,员工有一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好作风。同时店里又增加了融入时代气息的便民设施,顾客在这里可以兑换20多个国家的货币,可以使用6种国内信用卡,5种国际信用卡,可通过两台自动提款机取款。顾客还可通过电子触摸屏,查询同仁堂药店各部门的介绍、药物价格。

诚信者以“智”为先

从一家药室发展成一家庞大的跨国制药企业,同仁堂历经346年风雨而不倒,不仅因其有古方、秘方奠定的扎实根基,更得益于其与时俱进、“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持续创新。同仁堂人在继承祖辈诚信文化的同时,不断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其中,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将科技与睿智融入其中,造就了与时俱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仁堂文化,打造了愈久弥坚的同仁堂品牌。

想当年,传统中药只有“丸散膏丹”。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同仁堂的药品也在“应变”中不断丰富。大药丸子改成了片剂、水丸、口服液和浓缩滴丸等新剂型。传统的乌鸡白凤丸改成口服液和胶囊,还创新推出速效心痛宁滴丸、冠心苏合滴丸、愈风宁心滴丸、速效心痛宁气雾剂等,大大方便了患者用药。

主治风湿的虎骨酒是同仁堂的名药。中国加入保护野生动物国际公约后,虎骨不能用了。科研人员辗转发现,青海有一种被称为“塞隆”的高原鼢鼠,骨骼不仅对关节炎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还能镇痛并促进愈合,效用与虎骨相当。几年后,塞隆风湿酒上市。高原鼢鼠啃食草根破坏生态,本是高原一害。新药研制成功,农牧民靠捕鼠致富,鼠害因此减轻。此后,药酒又升级成胶囊,还增加了治疗骨质疏松等适应症。

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转型的加快,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几十年前常见的营养不良成了稀罕物,“三高”、抑郁症成了“新贵”。

中成药能治抑郁症吗?能!科研人员从“四大南药”之一的巴戟天中提取出了抗焦虑的巴戟天寡糖,制成纯中药制剂巴戟天寡糖胶囊,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恐惧症、暴食或厌食等病症。第三方机构采用国际通用方法,把它与鼎鼎大名的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对照,结论是:其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疗效和盐酸氟西汀片相当,且不良反应轻微。

“2008年到2014年,同仁堂获批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的中药新药五类、六类产品4个。”北京同仁堂研究院院长解素花介绍说,除巴戟天寡糖胶囊外,还有参丹活血胶囊、贞芪益肾颗粒、止渴养阴胶囊,涵盖冠心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疑难病症。

同仁堂的创新,还体现在制药工艺的现代化上:通过引入颗粒状食品灭菌技术,运用瞬间高温灭菌技术基本解决中药原粉灭菌这一难题;制中药离不开提取浓缩,需要耗气耗电耗能,而采用新的节能提取技术,可节能85%;传统大蜜丸的生产费工费时,自动化蘸蜡设备一投用,蘸蜡、扣壳、包玻璃纸等工序实现自动化,保证了质量,扩大了产能……

而运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药材DNA鉴别,运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产品的质量标准,使同仁堂逐步建立起高于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构筑起保证产品质量、保护企业品牌的坚实“防线”。

诚信者以“文”化人

在同仁堂300多年的岁月中,有些东西从未改变。

“同仁堂经历了公私合营、国有企业、股改上市等多个体制机制的变化,但诚信之魂一直未丢,也未变。”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陆建国1981年进入同仁堂,30余年的经历使他有足够的自信告诉众人,同仁堂300年承诺锤炼出的诚信之魂不仅当下不会变,以后也不会变。因为,诚信已成为同仁堂的文化基因。“同仁堂讲究师徒传承,在传承技艺之外,尤其重视传承文化。”陆建国说,同仁堂对于每个新来的员工,首要之事便是传承同仁堂文化,以前多是老师傅的言行传教,现在则有专门的培训。

同仁堂大栅栏药店净匾活动。同仁堂的净(敬)匾活动可谓“年年净(敬)匾,年年新”,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侧重。净匾也为敬匾,净匾更要净心,意在让每个同仁堂员工怀有敬畏之心,承担起传承、发扬同仁堂文化与理念的重任。

同仁堂集团总经理助理、法务部负责人赵现红喜欢听堂史,也喜欢说堂史,就像他的那些老师傅一样。“听说”即是传承,他们在不断的历史重读中,将同仁堂的文化积淀、留住、传播。这文化教会他们要存公义之心和济世情怀,教会他们要存心天知而自律自爱,教会他们守古而不泥古,教会他们无论多久的承诺都不能失信。赵现红对刚进入同仁堂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老师傅曾指着同仁堂门上的“必不敢”对联,向他谆谆叮嘱,“这不是对联,而是箴言。”同仁堂的文化不仅仅在于规范其职工的行为,更在于塑造一个人。

“这种文化传承还能促进同仁堂的同仁们心同志同,并肩协力。”陆建国说,这便是《周易》的“和同于人”思想与同仁堂文化的契合。《周易》中有“同人卦”:“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意为能与众人同心协力跋涉于野外,有利于君子坚守正道。同仁堂的文化传承,正是要塑造这样共同坚守正道的人。

“同仁堂文化是儒家思想和中医药事业的结合,将中医药养生作为济世的事业,将制药的诚信作为个人的品德。”陆建国说,济世和诚信的价值追求成就了同仁堂。“诚信是经营的底线,自律则是诚信的根基,在制药过程中顾客可能看不见你,但是制药的人一定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同仁堂人并不信奉神明,但他们信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种自律使他们从“不敢”走向了“不想”,使诚信成为一种自觉。


来源丨中国文明网

编辑丨义乌文明网编辑部

文明义乌丨微信号 wmyiw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