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紫砂壶必读:详解宜兴紫砂泥的种类

 昵称21399464 2017-04-20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瓷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宜兴紫砂泥大体上可以分为:甲(夹)泥、白泥和嫩泥三大类。

甲泥藏量最多,主要是产自粉砂岩和细砂岩之间,所以也称为“夹泥”;甲泥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大件物种,比如盆、缸、大罐子、瓮等等,这说明甲泥的用料以粗陶为主,现在在网络上很多壶商所说的一些名称,比如“红皮龙”、“红麻子”、“白麻子”、“老蓝青”等名称,实际上都属于甲泥一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甲泥矿土的颜色很多。其主要矿物质成份有:伊利石、高岭石、石英和赤铁矿等。

再说说于制作真正宜兴原矿紫砂壶的“紫砂泥”。其实真正的“紫砂泥”,无非有三种:紫泥(也称青泥)、红泥(石黄泥)和本山绿泥。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紫砂泥,又有岩中泥、泥中泥的别称,因为它来自于甲泥层之中,是粗陶中的细料。psb (68).jpg

1、紫泥(青泥)

最常见的紫砂陶器主要原料。最优质的紫泥,无疑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料子,资料表明,同属天目山系的浙江长兴也产紫泥,但其与宜兴紫泥相比,质量要差很多。这里再回来宜兴紫泥的知识,紫泥原矿外观通常为紫红色、紫色,夹杂有微细银点闪烁,并隐现浅绿色斑点,烧成后呈紫色或紫棕色。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很多人都知道黄龙山4号井的“底槽青”是最好的紫泥,但由于网络的虚炒,9成以上的人并不知道原因,也并未见过真正的“底槽青”,特别是4号井封了之后,用真正黄龙山“底槽青”料制壶更是不容易见到了。  这里只说一个问题,“底槽青”的好,是因为它蕴藏在紫砂泥矿层的最下面(最上面的就是夹泥,中间的叫“中槽泥”),烧成后色感最强,俗称“水色漂亮”。

2、红泥(石黄泥)

它是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古时候称“石黄”。据历史典籍记载,出自赵庄山(今宜兴川阜乡赵庄),是夹在嫩泥矿层里的,因为出矿时呈黄红色,质坚如石,因此而有了石黄的名称。单纯的红泥矿土细而不含砂质,可塑性极强,也因此,它的相对支撑强度不如紫泥,所以烧制大件物品难度相当大。当然,除了赵庄红泥外,宜兴的蒋笠、红卫,还有丁蜀镇的黄龙山也有少量红泥矿,通常这些都是紧贴着龙骨下的很薄的一层。

川阜红泥(俗称“烂黄石”),其收缩比大,沙性小,烧成需要的温度较低,但不适合用传统的手法拍打成型,烧成的颜色相对较鲜艳;而黄龙山红泥则比较适合拍打成型,但烧成的颜色不会太红。不管是哪种红泥,烧制出来呈朱砂色的,就是我个人理解中的“朱泥”了,这一点不强求各位认同。psb (95).jpg

3、本山绿泥:

出矿时矿土色略带青灰色而得名,产自紫砂泥矿中的夹脂层,主要位于龙骨与黑墩头矿层之间,因为其石英含量较高,而氧化铁含量相对紫泥又较少,所以颜色稍浅,烧成后呈米黄色色系。本山绿泥过去一般也较多用于化妆土,粉饰于紫泥坯表面,因为产量不多,同时烧制成功率相对较低,所以相对产量不高,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随着紫砂热的兴起,本绿矿石和制成品价格涨了很多。(hote520)与老师一起交流紫砂壶知识

事实上,紫砂器的可玩性,更在于各种泥料的搭配而产生的迷人效果,比如本山绿泥中加不同紫泥就有完全不同的颜色,如果加底槽青,那么烧成色呈古铜色,而加入中槽泥,呈橙色;另外,人工控制泥粉的粗细度,也会制成完全不同效果的紫砂器,比如各种基底泥中加入不同颗粒的粗砂,便会有类似“梨皮”、“珠粒”出现,十分迷人。

4、关于“紫砂化料”

最后要说的是“紫砂化料”,其实没必要谈“化”色变,关键要区分来看待。紫砂泥加化料最早是上世纪40年代左右,当时是为了更大程度上丰富紫砂器的色彩,比如本山绿泥加氧化钴,烧成呈墨绿色;紫泥加锰变成黑色等。psb (79).jpg

1958年,紫砂工艺厂(后称一厂)原料车间把氧化锰磨细之后兑水变成黑色,再用这种黑水来调泥,使得紫泥色更加深沉迷人,也成就了拼紫泥的佳话,现在越来越受早期壶玩家追捧。到70年代的时候,有人还在高档壶里加入一点氧化钴,使得紫泥的色彩更加迷人,当然,那个时候氧化钴很贵,所以用的人极少,从这个角度讲,早期加化料的壶是很多的,但反而加化料的壶成本要高得多。

现在人们都担心的化料壶,不说其毒性,的确是很差劲,最好不要去用,那么到底差在哪里?

1、本身就用很垃圾的陶土来制作,节省成本,根本不是真正的紫砂泥;2、对化料的品质和用量完全没有个“标准和尺度”,过了量,能没有毒性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