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盘华 | 紫砂壶鉴别的方式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18-01-31

  许多壶友经常讨论如何判断紫砂壶的真假,其中有一条:紫砂有其独特的颗粒感,如果壶表面摸上去是粗糙的,就是真的紫砂壶,如果是光滑细腻的就是假的。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今天我们来聊一下。

  紫砂是一种矿料,本身含有石英等介质颗粒,不同于瓷器,砂是其烧成后的体现,也是紫砂的特点。这么一说好像上面的说法确实是对的,然而,还是要具体分析。紫砂壶表面摸起来粗糙、细腻,其实是取决于其泥料的目数。在紫砂矿风化后,研磨成颗粒的时候,会使用筛网,而泥料的目数就是根据筛网的目数来的

  目直径单位,指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个数,有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等等。目数其实就是指的泥料的粗细,目数越小泥料越粗,目数越大泥料越细。一般来说,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壶身的凹凸感、颗粒感就比较明显,透气性也较好。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壶身表面就会比较光滑,如120目这种泥料,就少了那种颗粒感。另外朱泥的泥质也是比较细腻的。

  壶身摸起来的颗粒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手感,什么是粗什么是细可以说是比较主观的,壶身颗粒感只能作参考却不能作依据。光滑表面那些所谓假紫砂,大多是灌浆壶、添加水玻璃的手拉壶等等,这些工艺的要求都是很细的,一般多为200多目。所以这样的壶出来,表面都是比较光滑的。

  这么一说好像开头的说法确实是对的,然而,还是要具体分析。为了掩盖这一点,有的人会在表面进行喷浆,即将调砂的泥浆喷于壶表面,这样再进行烧制,壶表面就也会有颗粒感。但是这种颗粒感不同目数粗的那种,前者都是浮于壶表,而后者是融于壶身的。

  综上所述壶表面摸上去是粗糙和细腻,只能作为判断的一个参考而不能作为一个依据。看一把壶需要从多方面,仅凭一点是不可靠的,否则就是钻了牛角尖了!具体就这么多,如果有其他意见想法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讨论!

  1.灰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粗沙铝土质黏土陈“白泥”。原矿呈灰白、桃红、象牙白等色,经淘漂压滤后,表面细腻光亮,烧成以后呈象牙色泽。多用于制作砂锅、煨罐和彩釉工艺陶器。

  2.浅灰、淡黄和黄红色为主的杂色黏土称“嫩泥”,其接近地层表面者,亦称“黄泥”,原矿材质在风化前软、嫩、细。

  3.紫红、紫青、浅紫和棕红色为主的杂色粉沙质黏土称“甲泥”,俗称“石骨”。原矿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未经风化),位于坚如铁甲的黄石岩板(宜兴人称为甲泥)下,材质在风化前硬、脆、粗。甲泥和嫩泥矿,均富含氧化铁,少者不低于2%,多者可达8%以上。经适当炼制,这两种泥均可烧制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色的陶器。

  紫砂矿和陶土矿有什么区别?

  在夹泥、嫩泥陶土矿中,夹杂有一些特种泥矿,宜兴人把这些泥矿称“紫砂泥”。他们将“紫砂泥”又分为三大类:民间俗称紫泥为“龙肌”,称绿泥为“龙肋”,称红泥为“龙皮”。

  1、在夹泥矿层中“藏”有一个透镜状的夹层矿体,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外观颜色呈紫色或紫红色,有的带有浅绿色斑点,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屑及铁质等,这就是“紫砂矿”,古称“青泥”,可加工为紫泥料。紫泥料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成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

  2、在“紫泥矿”中,有时会含有“夹脂”,俗称“泥中泥”。这种“夹脂”有俩种状况:一是单纯的绿泥料,可加工为绿泥料。其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一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的“团泥矿”,可加工为团泥料。

  3、在嫩泥矿层的底部,存续着一些琐碎的、需经手工挑选的矿料,这就是“红泥矿”,可加工为红泥料。古人把红泥称为“石黄泥”。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后有朱砂、朱砂紫和海棠红等色。

  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浙之长兴,晋之安泽、乡宁、平定……我国多地亦有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沉稳,均难与宜兴紫砂矿比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