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Fotolia.com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学术期刊论文来了解全球学者的最新研究,并对此习以为常。但最早的科学交流方式并非如此。15世纪欧洲人发明印刷机后,人们通过出版书籍来传播研究成果,但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这种方式的滞后和不便;17世纪,科学家群体内悄然兴起信函交流,将研究成果分发给相关人士。事实上,最初的科学期刊内容很大程度上征集自科学家之间的来往信函。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注科学的杂志《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又译《自然科学会报》)。其中“哲学”是“自然哲学”的简称,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皇家学会率先提出,科学的进步需要透明、开放的观点交流,辅以实验证据。这一观点日后逐渐成为科学界的主流认识。
《哲学汇刊》1665年第一期。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哲学汇刊》为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牛顿、莱布尼茨、达尔文、富兰克林、麦克斯韦等时代巨擘都曾在该刊发表研究。1776年,《哲学汇刊》更名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1887年拆分为专注物理、数学、工程的 A 刊和专注生命科学的 B 刊,两期刊都延续至今,2016年影响因子分别为2.441和5.847。
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多数学术出版方走向了商业化道路,借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东风,学术出版行业走向了空前的繁荣。出版方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整合信息、联系作者读者、组织同行评审、出版模式标准化等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五大盈利性学术出版方(Elsevier、Springer、Wiley、Taylor & Francis、Sage)贡献了全球学术论文的50%。除此之外,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美国化学会(ACS)、美国物理联合会(AIP)、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知名学会也贡献了相当高比例的优质期刊。
当前学术出版体系以同行评审(peer review)为核心理念。随着科学细分领域的不断增多,仅靠几名编辑来判定所有论文的价值是不切实际的,此时期刊编辑就需要联系出版方之外的同行专家(一般为两名或更多)对论文进行评价,根据同行专家的建议,编辑再做出接收、返修或直接拒稿的决定。依靠专家对同领域的了解,同行评审可以大幅减少论文中的错误、疏漏、重复研究和抄袭。
为保证同行评审的公正性,传统同行评审大多为盲审。盲审又分为审稿人可见作者的单盲评审和审稿人、作者互不知晓的双盲评审。也有部分期刊开始尝试开放同行评审,以避免少数审稿人不负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利于有价值的优质审稿报告得到公开和认可。
同行评议是许多论文投稿者的噩梦,但正是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使得最终发表的研究更加严谨、完善。图片来源:lab-initio.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