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期兽形玉玦鉴定
从照片上看,器物的光亮舒服而且柔和。可是鉴定古玉光亮的级别,目前却没有标准。掌握真品的光亮,只能依靠对千百件的真品实物考察,凭借经验的方法,进行认定和掌握真品的亮度规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经验感觉上鉴定,虽然也是出于经验,但必竟还需要首先掌握真品的标准,然后再进行真伪之间的对比。经过对比确认及获得识别赝品的证据。 1、我们从照片上看到,这种光亮度无疑是出土以后体现的亮度,如果我们把这种光亮度假设为5的话,那么在玉器入土之前亮度应该高于5,也可能是7或8的亮度。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古玉受地下环境的长期侵蚀,一定会造成古玉亮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分析这种减弱的原因主要有:器物通过千百年地下埋藏,造成表面出现沉积物质(皮壳)。另一方面,是玉石材料本身的老化、氧化造成亮度减弱(包浆)。这种侵蚀造成的失亮,与赝品通过抛光或化学腐蚀手段,伪造的假失亮(皮壳、包浆)特征不同,它们形成的条件,以及玉器表面光亮的微结构方面,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我们在鉴定时,用肉眼的简单直观很难区别出来而以。这种传统鉴定只停留在亮度感觉上,并没有通过真伪的微观考察,从真伪的结构差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对比。这是传统辨伪与科学辨伪的差距。 2、我们从三張照片的反光点上,能够比较清楚的看到玉玦表现柔和的光亮效果。并且观察到器物粗糙的表面结构,其结构如同河边海边风化造成麻坑的鹅卵石一样,质感粗糙无光。而赝品伪造这种表面的麻坑唯一的手段是釆用酸腐蚀,腐蚀出较尖利的麻坑,然后再对尖利麻坑进行挫刷处理,用这种手段模仿真品的表面效果,赝品造假的效果就象是用细小石子铺成的石头小路一样, 这种石头子小路的表现特征与海边卵石表面风化的糙面结构和特征是不一样的。 3、古玉真品的受沁有千百种,像这件器物出现分布多处的红沁斑,虽然古玉的各种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渗透颜色的过渡,却是众多古玉受沁的结构规律。就如同我们在宣纸上写墨笔字一样,由于宣纸的密度很低,因此墨汁容易渗透,而且墨色出现由深至浅的色过渡。古玉也是这种渗透和过渡原理,只不过古玉的高硬度高密度,受沁渗透需要千百年的缓慢演变过程而已。赝品的短期强化染色和渗透结构与真品存在着本质区别。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