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伪营养常识”,总有一条坑过你!

 xdd响当当 2017-04-21

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然而这一原则在营养领域却不一定适用。你所看到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未必是事实真相。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大量的健康咨询所包围,真假难辨,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调入“健康陷阱”。今天小编就来和你总结一下这些年坑过你的“伪营养常识”。


误区1:瘦肉里不含脂肪



很多人因为担心肥胖或高血脂选择“瘦肉”避免“肥肉”,在他们眼中,瘦肉不含脂肪,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


但是事实上,餐桌上的脂肪可以分为显性脂肪和隐性脂肪,而瘦肉中所含的脂肪,属于隐性脂肪。


瘦肉中脂肪含量有极大的差异,一般在0.4%~30%之间。纯瘦猪肉的脂肪含量一般为6.2%。千万别以为看着不肥腻的肉其脂肪含量就不高了。


误区2:没有咸味的食品不含盐



少吃盐就是少吃有咸味的食物,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然而,盐的成分是氯化钠,除此之外,钠还有各种化合形式。


有许多食品或许吃起来不咸,但是却加了不少钠或盐,好比白面包、蛋糕、饼干、果冻等。腌肉、香肠、咸鱼等加工食品,含盐更多。


因此,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标签,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


误区3: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少



提到“糖”,人们往往将其与“甜”挂钩。然而,判断水果里“糖”有多少的标准,光靠口感是不靠谱的。


有些吃起来不甜的水果,比如火龙果和猕猴桃,口感偏酸。但是每100克火龙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3.3克,每100克猕猴桃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4.5克。


如果按照碳水化合物总量计算,火龙果、猕猴桃算得上是真正的“高糖食物”了。


含糖量较高的水果还包括苹果、杏、无花果、橙子、柚子、荔枝、柿子、桂圆、香蕉、杨梅等。 


误区4:奶白色的汤更有营养



有多少人认为“白死就是蛋白质”,“奶白色的糖更有营养”?


小编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个认知大错特错!


奶白色只是脂肪微滴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形成的一种乳化现象。一般来说,脂肪含量越高,汤汁越容易熬煮成奶白色。而是否能煮成奶汤,和汤的营养价值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误区5:食物掉色,肯定被染色了



洗黑米或桑葚时水变黑,是不是因为被染色了呢?


当然不是!其实,食物掉色是种很常见的现象,它主要是由食物中色素溶解引起的。


黑米、紫米、黑花生、黑玉米、黑大豆、桑葚、紫薯、紫甘蓝、蓝莓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水溶性色素——花青素。


因此,这些紫黑色食物遇水掉色,并不一定说明是被染色,很可能是其本身具有的天然颜色。


误区6:糖类是糖尿病元凶



“我不吃这个,太甜,怕得糖尿病。”这句话我们常听到,它代表了一种典型的错误观念,那就是糖是引发糖尿病的元凶。


虽然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高血糖,但它是由胰岛功能失调引起,与摄入的糖关系不大。


当然,如果你已经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糖”摄入量,把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果你没有患糖尿病,摄入糖并不会导致你患上该病。


误区7:有“筋”的菜才有膳食纤维



说到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芹菜茎、白菜梗,这些富含菜筋、口感比较粗糙的食物。


其实,每个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它们都属于膳食纤维。


蔬菜筋并非蔬菜中纤维的唯一来源,没有筋的食物很可能纤维含量更高。


比如说,红薯和毛豆这类蔬菜中不含筋,但它们的膳食纤维含量远远高于白菜。


误区8:天天喝柠檬水能防癌



“很多美国人把柠檬切成片泡水喝,不放糖,从早喝到晚,能抗癌、防癌。”随着这条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大量转发,柠檬的健康效能也被刻画得愈发神奇。


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绝对,食物防癌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提出的防癌膳食指南中指出,要保证食物多样和多吃蔬菜水果。


不要盲目相信某种食物的神奇作用,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