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有书卷气的人

 LOVE天使的外婆 2017-04-21

人有书卷气,气质美如兰。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一种高雅之气、君子之气。


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修养,彰显于言行。



腹有诗书才华,书生便如国画之美;胸有沟壑万丈,画中便有书卷之气。观画品雅,你我俱有诗韵书香。


有书卷气的人,身上有那么一股淡淡的书香,透着墨的芬芳,留着砚的韵味,带着纸的气息。


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



漫步历史长廊,洋溢书卷气的人不胜枚举。


从“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到通宵达旦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


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起义前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狱中留下《清贫》的方志敏,到“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的陈毅……



纵观人生跌宕起伏,人到最后实质上拼的是气质而不是颜值,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再美的容颜、再高的颜值,都会随着韶华流逝而无情衰退,而气质会伴随终生,甚至历久弥香。


有人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人品就藏于你读过的书里,好人品自带书卷气。



书卷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那它到底从哪里来呢?


一、从读书中来


苏轼曾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书卷气绝不可能在牌桌、麻将桌上“打”出来,更不可能在酒肆、茶楼里“泡”出来,只会也只有在书桌、书房中浸润、滋养出来。


读好书、好读书的人,以书为伴、以文为友的人,书卷气自然而来。


读书,还要善读书、活读书。要学会跳出书本去读书、联系实际去读书、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接地气。



善读书滋养出书卷气,而死读书则驯养出书生气。


历史上,纸上谈兵而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的赵括,为书生气作了害己误事的注释;


自诩精通兵法却失街亭的马谡,替书生交了一份断头的答卷;


鲁迅笔下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更是成了无用书生的符号和代名词……


所谓善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


茅盾的“穷本溯源”,是为求通;

华罗庚的“厚书薄读”,是为求通;

钱钟书的“取长补短”,是为求通;

秦牧的“牛嚼鲸吞”,是为求通;

冯友兰的“知音解味”,是为求通。

把握了“通”的原则,

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



二、从修身中来


现实中,有的人书读的也不少,却充其量只是个“书生”“学究”,落到“愧无半策匡时难”的境地。


而有的人虽然书读得不是特别多,但因“吾日三省吾身”,善于以此弥补读书不够的短板,于是举手投足间充盈着一种超然脱俗的清新之气。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也是在读书,读好人生无字书,也能涵养出做人的书卷气。



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春夏秋冬,读书喝茶,只闻花香,不谈喜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