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以下简称提升年活动),并于4月10日发布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通过开展“提升年活动”,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为此,《方案》还部署了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提高检验检查和药品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改善服务环境和居民体验、提升信息化水平等等。 其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单列一大项。明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鼓励独立设置中医馆、国医堂等形式的中医综合服务区,突出中医文化特色。同时加强中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力推广针刺类、灸类、刮痧类、拔罐类、中医微创类、推拿类等中医药技术方法。 2016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下发了《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对基层中医馆的建设定了目标,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并且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的种类和数量,中医药内容不少于40%。 业内表示,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基层医疗机构开办中医馆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更大化地增强老百姓对中医医疗服务的获得感。 除以上外,中医药还贯穿其他九大任务中的多项,进一步强调了要更大发挥中医药在基层的重要作用。例如: (1)在“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就明确表示:鼓励拓展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中医药“治未病”、康复指导、家庭护理、远程健康监测等,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感受度。 (2)在“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中明确: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脑卒中康复期、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提高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而众所周知,中医药更适合防治慢性病,具有身心结合“治本”的优势。2017年1月份,国家还出台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 广药白云山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医与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体系不同、方法不同、治疗目的也不同。“西药是痛哪治哪,服药方便,但副作用大。慢性病往往关联全身多个器官、多个系统,整体都密切相关,甚至多个系统多个器官都出现病变。中医治疗恰好是全身调理性的治疗。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复方丹参片为例,相对于西药治疗,中药在防治老年痴呆症具有多靶点,副作用小的特点。” (3)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中也明确表示:严格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和质量管理。 (4)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成效”中则强调:加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对主要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普及健康和公众自救互助知识与技能,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而一位西医曾表示:“中医,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点中医知识,争做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也是为什么加大中医科普的原因之一,人民的健康靠什么,靠宣传。 综上所述,人民的健康离不开中医药,没有中医药的参与,中国的医改也无法完成任务。此次方案,是对中医地位的更加认可,是将发挥中医优势进行到底的坚定。 数据显示,中国拥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这13多亿中,9亿多在乡村,可国家的医疗资源80%集中在占国土面积10%的城镇中,为25%的少数中国人服务。而90%的乡村地区缺医少药,卫生服务很落后。 要改变基层百姓缺医少药状态,靠西医药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很困难的。国家日渐对西医的局限性加深认识,对西药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表示怀疑。另外,据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医疗费用从2008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6万亿元,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长。 在以上情况下,只有“简便验廉”的中医才真正适合我国国情,尤其适合人才、设备等资源十分匮乏的农村。在基层提升年活动中,中医药可谓使命担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