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塚敬节论腹诊

 牤牛河畔生 2017-04-21

   大塚敬节论腹诊

                          大塚敬节原著   王宁元


 腹诊是切诊之一,也被称为腹候、按腹、诊腹等,是日本汉方的常用诊法。

汉方医学腹诊的目的,在于判断虚实、确定治疗方针,与现代医学利用腹部诊察判断脏器形态、肿瘤存在等不同。但是,在我们可能的范围内,也进行各脏器形态及相互关系、甚至肿瘤等判断,这些资料有助于治疗方针的确立,所以,也必须掌握肝脏、脾脏、肾脏等触诊法及肿瘤诊察法。但本文以阐述汉方医学独特腹诊法为目的,便略去脏器及肿瘤诊察法。

腹诊也存在多种流派,此处以伤寒派腹诊为主,对与方药治疗有关的腹诊内容进行论述。

腹诊法

腹诊时,首先使患者仰卧,解开衣服充分暴露腹部,双下肢伸直,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或轻松地交叉在胸部。嘱患者身体放松,无需用力。如果于腹部用力,有可能出现引起误诊的胸胁苦满、腹皮拘急等,也可能妨碍腹部振水音的诊察。所以,我的方法是,首先使患者伸展下肢进行腹诊,然后使膝关节弯曲屈,使腹肌松弛,再做一次腹诊。

一般医师位于患者的左侧,用右手进行诊察,但位于患者的右侧亦可。在诊察小腹急结证时,位于患者右侧比较方便。

医生进行腹诊时,如果手凉,应该使手暖和后再诊察为好,如果手凉按压腹部,腹壁会挛缩,可能会影响诊察。另外,诊察腹部时,如果医生一开始就用手指用力按压腹部,患者的腹壁会变硬,或者有被胳肢的痒感,会影响诊察的顺利进行。所以,开始时应当用手掌从胸下向腹部轻柔地安抚,此时便可得知腹壁的厚度、湿濡与干燥的程度以及有无悸动等,然后再逐个诊察各腹征。

还有,腹诊时需要询问是餐后还是空腹,大小便是否通畅等。诊察心下痞硬时要考虑是否刚刚进食等因素。

腹证及其临床意义

腹证是由腹诊来确认的,腹证具有哪些类型,其临床意义如何,本章将论述这些问题。

腹壁的厚薄  腹壁薄,缺乏弹性,甚至用手指可以捏起皮肤,这种情况多为虚证,小建中汤、人参汤、真武汤等适应证患者可见此种腹证。

腹壁厚、皮下脂肪丰富、有弹性的腹部,可见于实证患者。此种类型的患者,如果具有胸胁苦满,则可用大柴胡汤。

但是并非仅仅依据腹壁的厚薄来确定虚实,必须参酌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2,图

                    ① 心下

② 胸胁

③ 小腹

④ 胁下

⑤ 脐下

⑥ 脐上

心下痞鞕  鞕同硬,如图4,

指心下部位有痞塞感、又具有抵抗的情况。

心下痞鞕为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人参汤等应用指征。

心下痞鞕有时与胸胁苦满同时存在,此为使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方剂的指征。

诊察心下痞鞕时,并拢拇指以外的四指,探按腹部即可,一般可以感觉到抵抗,但无压痛。

心下痞坚  有一种近似于心下痞鞕,被称为心下痞坚的腹证(图5)。心下痞鞕为心下部位即使有抵抗感,也多为具有弹性的抵抗,但心下痞坚为心下部位坚硬如板状且无弹性。心下痞坚腹证为木防己汤的应用指征。

还有一种类似心下痞鞕、心下痞坚,但也并不相同的腹证,该腹证可见于地黄剂适应证患者,从心下部位朝向小腹,具有相同程度的抵抗,上腹部膨隆如狮子的腹部,渐至下腹部则肌肉减少。在八味肾气丸、滋肾明目汤适应证患者中,有表现为此种腹证者。

进行心下痞鞕的诊察时,需要注意患者自己有无胃部或者鸠尾部的痞塞症状。另外,中年以上肥胖皮下脂肪多的女性,即使有心下痞鞕,也可能漏诊。腹壁表面因皮下脂肪软而无抵抗感,但至深部则可以感觉到抵抗,这也是心下痞鞕。需要注意的是,心下痞鞕会在刚进食后变得明显,即使在无心下痞鞕者,也可能在刚进食后表现出类似心下痞鞕的情况。

心下痞  指心下部位痞塞的自觉症状,但他觉诊察无抵抗、无压痛。在主诉心下痞的患者中,多可触及振水音。

腹满  如图6

所示,腹满指全腹部膨满的状态,但腹满也有虚实之别。如果腹部膨满而有弹力,脉沉而有力,兼有便秘等,则为实证,可使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防风通圣散等。与此相反,如果腹部虽然膨满但软弱无力,脉也微弱或沉弱者,则为虚证。另外,有腹水者,发生腹膜炎者,亦多为虚证。此种腹满多为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四逆汤、分消汤等应用指征。

心下满·心下痞满  心下满指仅仅心下部位的膨满,与腹满不同。心下痞满,指心下部位有痞塞感,同时又处于膨满的状态。有时心下满与心下痞满难以区别。此类腹证,多为茵陈蒿汤、苓桂术甘汤、茯苓泽泻汤、五苓散、茯苓饮、半夏厚朴汤等方剂的应用指征。

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是指在胸胁部位,患者自觉胀满感,他觉诊察时,医生的拇指从季肋下向胸腔内按押时,如果存在胸胁苦满,手指会有抵抗感,患者会有窒息般感觉而主诉痛苦难受,如图7所示。

这种抵抗与痛苦的强弱,会随着胸胁苦满的程度不同而变化。

胸胁苦满会同时出现在左右两侧,或者仅仅出现在左侧或右侧,但多数的场合会呈现右侧偏强的倾向。胸胁苦满可见于肝脏肿大、胆囊炎等场合,但并非这些疾病时亦可见到。胸胁苦满是使用柴胡剂的重要指征。如图8所示之胸胁苦满时,为小柴胡汤应用指征,如果出现图9所示之重度胸胁苦满时,则为大柴胡汤应用指征。另外,如果如图10所示之既有胸胁苦满,又可见腹直肌紧张,此种腹证为应用柴胡桂枝汤之指征。还有,如果既有胸胁苦满,又存在脐部悸动亢进者,此为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指征。

腹皮拘急(腹直肌紧张)  古人所说的腹皮拘急腹证,相当于腹直肌的紧张。吉益东洞流派的医家称其为“二根棒”。另外,古人称之为“里急”的腹证中,也有指腹直肌紧张者。

腹直肌如果左右侧同时紧张者,有时存在左或右的一侧偏强而另一侧偏弱的情况。另外,有上部紧张而下部不紧张者,或者与此相反者。如图11所示之腹直肌紧张者为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加芍药汤等应用指征。如图12所示之上腹部腹直肌紧张者为四逆散(此时也会有胸胁苦满)、抑肝散等应用指征。

小腹拘急·小腹弦急  《金匮要略》中有“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条文,所谓小腹拘急,指图13所示之可触及下腹部腹直肌牵拉样而发硬的状态。此腹证为八味肾气丸应用之指征。小腹拘急与小腹弦急很近似,不易区别。二者均呈下腹部腹直肌的紧张状态,但小腹弦急则为如图14所示,多呈现为腹直肌的紧张延伸至上方,而下部的紧张强度为高。

小腹不仁  小腹不仁指如图15所示下腹部可见软弱无力之处,这也是八味肾气丸之腹证。所以,八味肾气丸之腹证,有如图13所示之下腹部硬而紧张者,亦有如图15所示者,另外还有下腹部触及正中芯者。正中芯见后述。

小腹急结  小腹急结为瘀血之腹证,是桃核承气汤的应用指征。如图16所示于左侧髂骨窝,用手指按搓样施压时会出现急迫性疼痛。该腹证出现在右侧者较少见。

诊察小腹急结的方法,使患者两下肢伸直,医生并拢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将指头触及患者腹壁,从脐旁斜向左髂骨窝方向,迅速地按搓样移动,如果患者存在小腹急结便会有疼痛的诉说,疼痛剧烈时则会屈膝呼痛。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有皱眉苦脸,甚至做出拨开医生手的动作。

小腹急结多见于女性患者。

小腹满·小腹鞕满  小腹满指下腹部的膨满,小腹鞕满指于下腹部可触及抵抗物,同时具有膨满感。小腹鞕满为瘀血腹证,为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等使用指征。

另外,并无他觉的下腹部膨满,却主诉自觉膨满感者,为瘀血腹证。

小腹鞕满亦有如图17所示者,亦可见如图18所示可触及1处、2处或者2处以上抵抗物者。如图18所示腹证者也可能并无自觉膨满的主诉。

心下悸·脐下悸  心脏的悸动为心悸,所谓心下悸、脐下悸、水分悸动、肾间悸动者,指腹部大动脉的搏动明显,可以视见,或者他觉很容易触及的悸动。

健康人的这些悸动,在腹底处于沉静状态,若触诊,则呈现为或有或无的程度,所以即使用手轻轻地按抵,也基本上无感觉。

俗称的心口窝悸动为心下悸,脐下部位的悸动为脐下悸(图19)。另外,脐上部位的悸动也称为水分悸动、脐下部位的悸动也称为肾间悸动。

对于这些悸动亢进证,可以使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五苓散等。

如图20所示,从脐旁跨及心口窝,可触及棒状明显悸动者,为使用抑肝散加陈皮半夏之应用指征。

心下部位的振水音  医生用手指于心下部位施以冲击时,可以听见水声,此为振水音或者拍水音。振水音屡屡出现于患有胃弛缓、胃下垂、胃扩张等疾病的患者。

振水音为使用人参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茯苓饮、真武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剂指征。

蠕动不安  大建中汤腹证为“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这里所说的是腹部软弱无力,可以经过腹壁看见肠管蠕动的情况。如图21所示,这种肠管蠕动不安也有同时伴腹痛者。大建中汤、解急蜀椒汤,可用于这种腹证并伴有腹痛者,但人参汤、旋覆代赭汤适应证也有呈现为该腹证者。

小建中汤有时以腹直肌紧张为应用指征,但有时也用于与大建中汤相同腹证者。

正中芯  如图22所示,正中芯是指于腹壁皮下沿正中线可触及的如铅笔芯样物。诊察正中芯的方法,并拢食指与中指,手指与正中线呈直角,探巡皮下,可触及无压痛的笔芯状物。正中芯的类型,可见从脐上至脐下一线贯之者,或仅见于脐上者,或仅见于脐者下。从脐上至脐下一线贯之者为使用真武汤、小建中汤、人参汤等之指征。仅见于脐上者,为人参汤、四君子汤等适应指征。仅见于脐下者(如图23),为八味肾气丸适应指征。

脐痛  该腹证为葛根汤适应指征,脐痛与正中芯均为作者(大塚敬节---译者注)发现的腹征。如图24所示,脐痛为脐部正上方具有的压痛,为用食指指端轻轻触压即可感觉到的疼痛。此类型患者腹肌具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脉亦呈紧象。对于鼻窦炎、结膜炎等病证使用葛根汤时,可参考该腹征。

                       (译自《汉方诊疗医典》P45-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