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新品种“大杯蕈”在上林县试种成功

 榆杨 2017-04-21








柳州市农科采用沙子覆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收效率和菇的市场价值。


食用菌新品种“大杯蕈”在上林县试种成功

 
2014.07.09
 
上林县明山菌业有限公司食用菌新品种大杯蕈。
 

6月23日,南宁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上林县明山菌业有限公司引进并试种的食用菌新品种大杯蕈进行现场测产验收,这表明大杯蕈在上林县试种成功。

据了解,大杯蕈是国内近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似竹笋般的清脆、猪肚般的滑腻,被誉为“笋菇”和“猪肚菇”。该品种实体较大,菌盖直径4-25cm,单朵重300-500克,每平方米产量达40多公斤,比常规品种产量高得多,适宜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栽培。大杯蕈的上市可以填补食用菌生产淡季的市场空缺,售价高,现市场价24元每公斤。目前市场货源紧缺,需求量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卢吉芝)

 
广西上林县农村妇女创业致富带头人韦翠兰  2014.7.9

 
工人正在采摘大杯菌(猪肚菇)
 
自信带来动力,勤劳成就梦想。西燕镇江卢村委会干部、共产党员韦翠兰就是一位自信和勤劳的人。历经了9年代课教师的艰辛,她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创建年产值600多万元的上林县明山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引领5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家庭育菌产业,成了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自信带来动力,勤劳成就梦想。西燕镇江卢村委会干部、共产党员韦翠兰就是一位自信和勤劳的人。历经了9年代课教师的艰辛,她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创建年产值600多万元的上林县明山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引领5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家庭育菌产业,成了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变废为宝“淘金”有机菌
 
驱车经过一段有些曲折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坐落在大明山脚下的西燕镇江卢村桑杆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基地门口,“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示范基地”和“南宁市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两块牌子格外醒目。走进基地内,一畦畦营养土里摆着一个个菌筒,菌筒上长着白胖胖的鲜菇,工作人员正忙着摘菇。据了解,这些食用菌个大,鲜嫩诱人,是基地今年新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大杯菌”,俗称“猪肚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很难想象这些食用菌都是用废弃桑枝做栽培原料种植出来的。
 
“这个是大杯菌,我们今年从广西大学引进了新品种,试产已经成功了,今年我们打算在广西推广这个新品种,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韦翠兰介绍道。
 
 
谈起创业之初的感受,韦翠兰完全不像一个常年生活在农村的妇女,更像一个眼光独到而自信的企业家。韦翠兰说:“我从2002年开始创业,通过我们镇政府开班培训,我就了解到我们种菇也蛮赚钱的,我们上林县种桑养蚕有很多桑枝杆丢在田头地脚非常浪费,我就想把它变废为宝,从那时候我把那桑枝收购回来加工粉碎,做成食用菌。
 
成立合作社带富一方群众
发展桑枝栽培食用菌种植项目,能变废为宝,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通过不断学习和市场调查,韦翠兰不仅掌握了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更是发现了食用菌巨大的市场潜力。2009年12月,在韦翠兰的组织下成立了江卢村食用菌业合作社,并首先把支部党员纳为合作社成员,2010年12月合作社又成立了上林县明山菌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南宁首家有机食用菌生产企业。该公司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党员以点带面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
 
 
韦翠兰坦言:“我们试产成功了,我打算把它发展起来,让我们周边的农户拿回家培育,首先在我们这里装包、初步培育,培育菌枝满了就让农户拿回家自己管理种植,最后我们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目前跟我们合作的农户有将近100户左右,都是附近村的,他们对这方面的收获很好,都非常高兴跟我们合作。”
 
每年利用秋冬季节可以培育食用菌2批,按照鲜菇市价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桑园可增收三千至四千元。合作社成员除了卖桑叶杆和食用菌,以及来公司上班获取的酬金外,还可以将菌渣卖给公司,获得另外的收入。在当地,过去是农民,如今变成菌业工人的有100多人,该基地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00个,带动100多家农户种桑、养蚕、培菌,发展食用菌种植业。
 
菌业工人蒙桂珍笑呵呵的说:“我们来跟她拿回家培育,也是非常得钱的,比养猪还要好,按照这样办法,肯定能发财。”
 
今年3月11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余远辉到上林县西燕镇调研时,对明山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路子十分赞赏,并要求有关部门将其作为一个提高农民收入的好项目加以研究推广,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搞好产品深加工,取得更大的效益。
 
 
谈起下一步计划,韦翠兰显得很兴奋:明年她的桑枝食用菌种植基地将投入100余万元建成广西食用菌智能化管理示范基地,3000平方米的出菇房将全部实现自动喷水、调温等智能化管理。而随着基地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明山”牌有机食用菌的价格将比普通食用菌高出一倍。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户,都将通过种植桑枝食用、药用菌,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韦翠兰表示,下一步将把产业做强做大,把周边的群众发展更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来源,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潘瑜玲)返回新民网
 
 

 

柳州市农科所大杯蕈试种成功 2009年

 

      由柳州市农科所生物室科技人员自行组织分离、培育的珍稀食用菌大杯蕈于近日试验栽培成功。
    8月中旬,市农科所科技人员进行了大杯蕈的组织分离培育,于8月底转接栽培包,28天后,菌丝爬满菌包;9月30日,菌袋覆土培育。在覆土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用泥巴覆土的方式,采用沙子覆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收效率和菇的市场价值。自10月份以来,由于受到气候多变的影响,该品种自覆土到采收,需22天的时间。但从总体上看,表现性状良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菌盖肥厚,单株柄长25cm,单株重0.1kg,每袋可产鲜菇0.5kg以上,非常适合柳州本地菌农进行生产化栽培。
    大杯蕈别名大杯伞,又因其风味独特,有似竹笋般的清脆,猪肚般的滑腻,因而被称之为“笋菇”和“猪肚菇”。其营养价值丰富,据分析大杯蕈的蛋白质含量与香菇、金针菇相当或稍高;菌盖中的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最为丰富,粗脂肪的含量高达11.4,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如铝、锌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大杯蕈栽培时间为每年的夏初至秋末(5~10月份),适于在自然气温较高的季节进行栽培,以20-28℃生长发育最适应。柳州夏季的鲜菇市场主要是以草菇为主,品种较单一,无法满足市民多方面的需求,再加上大杯蕈的栽培原料广,管理也较粗放,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大力推广和发展大杯蕈的生产,有利于丰富柳州食用菌生产淡季的鲜菇市场,更是助民增收的又一个好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