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中医方剂,辨证加减调治痛风

 昵称42110679 2017-04-21

秋水仙碱是临床上痛风的常用药,疗效好,见效快,但不良反应也令人望而生畏。腹痛、腹泻、水样便、呕吐及食欲缺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80%,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为常见中毒表现。长期大剂量使用可直接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而死亡,致畸、肾脂肪变性、局部组织坏死。

其他排酸药物、抑制尿酸合成药物、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均能缓解痛风症状,但也同样存在不良反应问题。风友的群体大多为代谢综合症患者,且中老年人群居多,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的隐患。因此,中医更适合痛风人群众,虽然疗程长、疗效慢,但治疗效果比较稳固,更容易被风友接受而配合治疗。

对中医来说,痛风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兼挟、辨虚实。痛风的主要病因为湿热,兼挟之邪。一是外邪,如起居不慎,外感风寒,膏粱厚味,内聚湿热均可诱发;二是痰浊瘀血,湿热聚而生痰,痰凝则影响气血流通而气滞血瘀;湿热与痰、瘀俱为有形之邪,常胶结一处,故在辨证方面须掌握其不同特征,以便了解何者为主,何者为次,而相应地在用药上有所侧重。如瘀滞甚者,局部皮色紫黯,疼痛夜重;痰浊甚者,局部皮色不变,但却有肿胀表现;湿热也能引起肿胀,但局部有灼热感等。本病多虚、实兼见。虚证为气血亏虚证多,重者则见肝肾亏虚证。气虚证的表现是倦怠乏力、面色苍白、食少、便溏、短气、自汗、舌淡、脉弱。血虚证的表现是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多梦失眠、爪甲色淡,疼痛呈游走性,舌淡、脉细;肝肾不足者则多头晕、心悸、腰痛耳鸣、舌淡(阴虚火旺则舌质红),脉细弱。痛风在早期以实证为主,中晚期则多见虚实兼见,甚至以虚证为主。

在采用中医辨证加减治疗时,亦可选用中药方剂。如四妙勇安汤出自《验方新编》,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生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如《本草备要》云“专主风湿内结为热。毒结血凝,服此毒气顿解,既清气分热邪,又能解血分热毒”,为方中君药。辅以当归活血怯瘀,通利血脉,为血中之气药,能行血气,散瘀滞,祛瘀生新,濡养四肢肌肉、筋骨。玄参清热滋阴,软坚散结。既助金银花清热解毒,又合当归养血和营,甘草具有泻火解毒之功为佐使,增强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功,并能调和诸药。

蠲痹汤出自《医学心语》,为治痹祖方。最早由宋代杨俄《杨氏家藏方》所载,用药为当归、黄芪、白芍、羌活、姜黄、防风、甘草,功能怯风利湿、补益气血,偏重于调和营卫止痹。方中黄芪实卫,防风怯风,当归和营,羌活散寒,白芍通脉络之痹,姜黄通经隧之痹,甘草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和营,怯风胜石,通络除痹之功。身痛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甘草组成。诸药配伍有活血行气、怯瘀通络、通痹止痛之功效,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清热利湿除痹方为中医经验方,由忍冬藤5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败酱草30 g、车前子(包煎)30 g、蚕沙15 g、虎杖15 g、延胡索15 g、刘寄奴15 g、苍术15 g、赤芍15 g、黄柏15 g、玄参15 g。方中以土茯苓、车前子利湿解毒消肿;忍冬藤、薏苡仁、败酱草清热解毒;黄柏清下焦湿热;苍术健脾除湿,可减轻局部炎性反应,缓解关节肿痛;蚕沙怯风和中化湿;虎杖刘寄奴、赤芍、玄参清热凉血化瘀;延胡索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利关节消肿止痛之功,使病瘀解除,关节滑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