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细思极恐的历史,董卓势力分崩离析的原因?

 海枯石烂海枯 2017-04-21

三国演义里面王司徒巧施连环计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董卓的死及其势力分崩离析其实就蕴含在这个比喻中,那就是西凉军自己内讧。

那些细思极恐的历史,董卓势力分崩离析的原因?

这段历史还要从董卓进京说起。其实董卓并不如我们看到的那么傻。当初董卓刚在洛阳立住脚的时候,手底下带着的西凉兵并不多。当时京城里颇有些王公大臣想跟他硬干,吕布的第一任干爹丁原,还向董卓叫板了。可这时候的董卓很冷静,他密令自己的凉州军每天白天分成三批入京,晚上溜出城,第二天再入一遍。这样一来,洛阳的公卿们一看,每天都有这么多西凉兵入京,董卓的兵马实在是太多了,于是王公大臣们就都老实了。然后,董卓又以一匹赤兔马收买了吕布,砍了丁原,收编了丁原的兵马,这样董卓就真的在洛阳站稳脚跟了。

那些细思极恐的历史,董卓势力分崩离析的原因?

如此看董卓这个人还是有心计的,毕竟是在西凉身经百战的军阀,没有两把刷子也拉不出一支如狼似虎的西凉兵。起初董卓还是有些一心想要加入王允他们的圈子的,就是巴结王允他们。按照历史学者的说法,董卓在起初还是有重整朝纲,想建立一个以武人与文官相结合的新政权。袁绍在洛阳差点跟董卓干起来。最后跑到冀州之后,董卓却给了他一个渤海太守。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阶段董卓和文官们还在所谓的蜜月期。这时候董卓事事都听文官们的,舔着脸巴结他们。袁绍家四世三公,董卓当然不会亏待了袁绍。

不过这会儿的公卿们不怎么厚道,他们明着是帮董卓重整朝纲,暗着实际是把各地的军政大权都交到了他们这个圈子的人手里。这样后来才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董卓当然也很郁闷,老子对你们言听计从,可搞了半天你们耍老子,这些人当了官全起来反我。于是大家就看到了董卓和当时的公卿士族的第一次对决,差不多也就是虎牢关大战。

那些细思极恐的历史,董卓势力分崩离析的原因?

要说虎牢关大战,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三英战吕布,董卓大败而回。实际上,要不是孙坚,关东诸侯估计就败了。关东诸侯根本就不是真心要讨董兴汉,当时真心讨董的就两人,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孙坚。不过当时曹操没什么兵马势力,就是一腔热血。孙坚不一样,他手里有兵马有人才,也确实是想讨董兴汉,而且江东兵的实力也不比西凉兵差。两人在虎牢关狠狠的干了一场,谁也没讨到便宜。这时候董卓动脑筋了,洛阳毕竟不是关中,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早晚要被关东诸侯打进来。于是董卓强行迁都,把一干王公贵族折腾到自己的地盘去看着。董卓回到长安后就再也也不想建立什么朝廷了,每日就是吃喝玩乐,建堳坞,专门供自己淫乐。朝纲自此时起也就完全是大乱了。

那些细思极恐的历史,董卓势力分崩离析的原因?

后来吕布之所以反董卓,乃是因为西凉兵内部分赃不均内讧。董卓自从做了太师,其实自己就不统兵了,李傕和郭汜二将在外,吕布常年驻扎在京城护卫左右。董卓每天是锦衣玉食,荒淫无度,但是没听说吕布也过这样的生活。而且历史记载,吕布与董卓的一个侍婢(一说是貂蝉)私通,董卓知道后大怒。估计吕布早就对董卓不满了,冲锋打仗的都是他,到头来都是董卓享受,自己没份。现在自己和他的一个婢女在一块,但他却连一个女婢都不舍得给自己。吕布也怕董卓砍他,所以就有反心了。

那些细思极恐的历史,董卓势力分崩离析的原因?

不得不说王允的眼光是很毒的,他看出吕董之间的矛盾,于是一挑拨,吕布就反了,砍了董卓。但是王允没有什么军事头脑。董卓一死,西凉军群龙无首,于是大乱。这会儿正是收编西凉军的大好时机。可是王允得到了吕布,就得意忘形以为天下在握了。本来李傕和郭汜领兵在外,搞不清长安里面的形势,心想董太师都被砍了,估计朝廷现在兵强马壮,咱们干脆投降吧。谁知到王允脑子发热,他拒不纳降,还派吕布去打他们。李傕和郭汜被逼到了绝路,只好造反。跟吕布一打,发现朝廷也没多少兵啊,于是吕布被打败,李郭一路杀到了长安。之后大家也知道,王允坠楼而死,汉献帝落到了李傕和郭汜手中。吕布保存实力,引兵投奔了袁绍,去打燕山贼去了。

看到这里大家大概会发现,其实董卓刚死那会儿,天下还有重新回复秩序的机会。如果王允收编了西凉兵,以西凉兵之精锐,吕布和李傕郭汜之骁勇,加上此时袁绍曹操等人势力未成,未始没有令天下重归一统的可能。所以说,后来三国的形成,王允也有很大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