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上海高考高分作文高分佳作

 率我真 2017-04-21

2016上海高考高分作文

 

【真题再现】

写作(70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分佳作一】评价,勿忘其真谛

2016上海一考生

哥哥张国荣歌曲《我》中有言:“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而今作为独特的个体存在于这个崇尚开放、自由,追求话语权的时代,“孤独的沙漠”早已被取代,唯有“赤裸裸”地生活,即我们为他人所共享、所了解地生活着。

在这个时代,个人生活在大众视野下的普及性,正以一种难以抵御的姿态掠过。而评价,就是这一背景下炙手可热的产物之一。从朋友圈的兴起,到微博上每一次空前的热议,我们以一种越来越“社会化”的方式,将对他人生活的关注纳入自己的日常,也同样为他人所消费和“享用”着,所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可以说,评价的常态化,已是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标签。从邻里八卦,亲友日常,到明星绯闻和公众人物及事件……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实现着我们对社会的关注,也实现着一种良性的公共参与。

在这个“没有一只麻雀可以置身事外”的今天,对他人生活的评点既是个人立场的体现,又是社交行为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契合度,都在与日渐长着。这种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大有裨益。

然而,当评价逾越了原有的尺度,从公民层面的参与降格至个人欲望倾诉与发泄的渠道,评价的泛滥更像是一个毒瘤,会极大地影响他人的生活。

当我们拥有生活的权利,而评价生活的话语权却被生活之外的大多数人所掌控时,这样的评价更像是一只暴力的笼子,剥除了生活本身的意趣和魅力。语言的开放性和自主性,让各式各样的“棒杀”和“捧杀”出现,也导致了太多令人扼腕的悲剧的发生。

事实上,当我们抱着一种看热闹和无谓的态度对他人的生活指点发话时,当我们对他人生活的关注凌驾于对自身的经营之上时,评价的空心化和去价值化,恰恰体现的不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关注,而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迷茫,以及我们内心世界的狭隘和短视。也是说,当评价的目的变质,无论它是向外发泄还是自我指涉,以这样的方式去证明存在感,或是寻找成就感,那势必南辕北辙,终究无疾而终。

因此,评价他人生活作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环,决不能失去它的意义和功能,亦不可单向地向他人或自我无限地倾斜。想起黑格尔所言:“哲学即是哲学史。”而评价他人的生活,也不该仅仅止于评价本身。在我们为了更好、更全的评价而求索时所做出的理解和努力,将涵盖我们的言语本身。当评价不只是一种立场,而成为最深切真挚的关怀与理解,我们才终可以在“良性评价”的蓝天里,“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阻碍”。

【评点】

这是一篇很有才气的考场作文。主要有点有:

思路清晰。文章层层深入,从评价的“社会化”到评价的负面影响,再从“空心化”“去价值化”的原因分析到“良性评价”,直到最后,指出评价的“真谛”为“深切真挚的关怀与理解”,可谓水到渠成。

积淀丰厚。思绪从张国荣的歌曲延展开去,想到卞之琳的诗歌,从而写出“公民”“捧杀”“棒杀”等,可见该考生的涵养与视野。

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文辞畅达,站在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现象的“高处”,通过极具风致的言辞,自然呈现出别样风致。故得69分。

 

 

【高分佳作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2016上海一考生

一个人的生命,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茫茫生命之海中的浪花,时时刻刻被一旁的生命所拍打,也无可避免地拍打着其他的生命。

对他人的评价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群体的生命共同存在。人类之所以用着芦苇般脆弱的皮囊却仍能够顽强地活着,只因思想的存在。思想则汇聚成力量,使人具有发声的欲望。人们不断发声,构成评价,也成为了人类思想的有形产物。

评价他人的生活也许正是人们抒发与发泄内心欲望的一种方式,并由此渴望自己的价值观得到聆听,获得存在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个人的生活越来越容易存在于公众的视野中;同样的,更多人渴望通过评价他人的生活,以加入这场互联网世界的大狂欢。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也许就成就了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评价的泛滥,自然是每一个对人类社会有些许责任感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不经过思考加工的评价,往往会引发一些低级追求的风行。冯友兰先生曾将人的境界分为四等,前两等皆是天生而能够得到的。不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往往来自于第二等“功利境界”。由于这类评价来得快,没有个人修养的积淀,没有经过自我反省,一有发言欲望便直接抒发,因此显得粗鄙而幼稚。网络世界的开放平等更是使这种廉价的评价获得了滋生的土壤。于是,一定程度上这种评价成为一股股巨浪,掀起了人们追求物欲的浮躁。

然而,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并非一切浮躁追求的本质来源。如今人们广泛遵守着的道德和法律准绳,何尝不是依据前人的无数评价而渐渐形成的呢?现代科技也许使得廉价的评价更容易在人世间流行,但仍有些富有思想价值的评价需要我们去珍重。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完善,与他人的评价不无关系。

有思想家说,将自己的身子全然交由别人评价,那正是自己的不安和疑惑。自己要怎样的生活,不在于别人怎样评价,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心里有怎样的种子,选择怎样的评价来浇灌它。我们的人生确需要评价的滋养,而选择全在于我们手中。

约翰·布恩有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当我们选择以正确的评价滋养心中的种子,我们才有能力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不是任何生命赖以生存的全部,但任何生命也不应抛弃评价的价值。

【评点】

本文亮点有三:

设喻类比,形象生动。作者把人比作岛屿,把别人的评价比作浪花,把网络时代的评价比作一股股巨浪。同时,又把正确的评价比作滋养心灵的种子。比喻论证,使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起承转合,逐层深入。作者认为评价自古就有,而在网络社会,我们评价别人,也被人评价。变得更加容易了。由此,就可能导致评价的泛滥成灾。这是作者的第一层“转”,他提醒我们注意防止“不经过思考加工的评价”,防止廉价的、未经思想沉淀的、随心所欲的评价。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解释,“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并非一切浮躁追求的本质来源”,这是作者的第二层“转”,彰显了作者严谨的思维过程。对于评价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又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他借思想家之言,道出反观自身的真谛。

引经据典,论据充实。引用英国诗人约翰·布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及思想家的话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核心亮点:起承转合,比喻说理。

 

 

【高分佳作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6上海一考生

曾有竹林,容魏晋七贤安身立命,免于流俗之侵。可惜今日,再放眼,已是繁华世道,遑论高士名人,便是一个普通行客,几件柴米油盐事,也逃不过旁人褒贬。

褒言贬语之声,纷扰细碎,杂然入耳,左不过张三行一,李四为二,说道不休。如今的社会,充斥的评价他人生活的快言快语,俨然已成一股新风气。不知这声声评话益弊几何,更不知这一“声”,应有或无。

与我而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诚然,社会的秩序得以维持,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离不开公众的意愿表达。家事国事天下事,有责任事事关心。缺少了民意的阐发,许多弊端将无法忽视。我们需要评价的声音,然而我们并非需要评价他人生活的声音。

常闻有声如此,不是谁的糗事被放入谈话暂充笑料, 就是谁近日突发剧变,要赶紧拿来长吁短叹一番才可略解乏闷日常。这声声言语评价来得不假思索,来得心安理得,来得如此冷漠而事不关己,全然不去操心。

有声如此,不如无声。有声若是随意消遣他人的喜愁哀乐,又可曾想过那个他人当下的感受?有声若是乐得找个时兴八卦,又可曾想过此间是否有误解,误读,误判,误言?有声若是不顾那位“他人”的感受,兀自逞得自己无谓的吐露欲、好恶观,又可曾想过今朝他人明朝己?若他日他人轶事成为自己不愿为外人知的秘密,在旁人沸沸评议下,莫非自己亦能坦然承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存仁义,便知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议沸然,于议者,是道德仁义的败失,更是戕害自身的利刃。试问多少忙于评议他人者,还记得百忙之中着眼自身?在随波逐流的评价他人时,失去的不仅是一颗怀柔他人的仁心,还有不尽的宝贵光阴耗费。在声声“他人如何”中,恰恰遗忘了自身的迷茫和停滞。充斥着他人的生活,现代社会早已光华不再,为更多的人所鄙弃。

物议沸然,于社会,又有多少裨益?助长的是言语泛泛,空置的是真正实在的进步与发展。若所有人的眼光都停留在他人的言谈举止上,又谈何进步,谈何发展。

有声如此,或许不应顺其趋向而继续纵容。当声音仅为纷杂无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评点】

本文的主要亮点有二。其一是典雅韵致的语言。作品的标题,引用了《琵琶行》中的诗句,意在表达如果评价仅为纷杂无谓的评价声音,不如没有评价。文章的起首两段,骈散有致的语言,整散结合的句式,也彰显了作者的深厚语言功底。其次是文章递进深入的论证结构。在本论部分,作者先理清材料中的关键短语,即此评价的对象是指他人的生活。然后从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逐层分析为什么他人的生活不需要无谓的评价。逐层递进,富有思辨。客观地说,考场里能写出这样文质兼美的佳作,实为难得。

 

(皓月空明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