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论丝绸之路甘肃段三国古遗迹

 稻花香裏 2017-04-21
[摘要]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在这条丝路通道上,散落着无数三国古遗迹。行走在丝绸之路甘肃段,还可领略到当年魏蜀争雄的气息。
  [关键词]丝绸之路;三国文化;历史遗迹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29-02
  一、丝绸之路概况
  “丝绸之路”的概念由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后经学者们使用完善,把从张骞凿空起直至元明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国之间以丝路贸易为媒介的交通统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概念遂成为1000多年来中西交往的代名词。
  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大致可分为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通常所言的丝绸之路,多指陆上丝绸之路。概括地讲,就是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而连接欧亚的一条陆上交通要道。我国学者在表述这条交通要道的时候,又将其划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三个部分。东段是指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至玉门关。根据丝绸之路的实际状况,又把东段划分为陇右段和河西走廊段两部分。我们采用惯常说法,将长安看作丝绸之路东段起点,而陇右段是从长安到甘肃中部地区黄河一带的线路,从长安出发西行,因为需翻越六盘山、渡过黄河,这就给了丝绸之路陇右段路线选择的多样性。一般而言,主要路线有四条:第一条线路称作北线,古代叫回中道。由长安出发,经咸阳、宝鸡、陇县,从靖远地区渡黄河,西进抵达武威,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此道出巡。第二条线路统称中线,又称陇关道。由长安出发,经陇县、略阳(今秦安陇城)、平襄(通渭西)到达兰州地区,从兰州地区渡河,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这条道路在古代不仅是商旅之路,也是重要的运兵之道。第三条线路统称南线,由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天水、临洮、临夏,然后或北上至兰州渡河,或西行越黄河至西宁,经扁都口进入河西地区。第四条线路是明清时代才兴旺起来的线路,它从长安出发,经陕西境内咸阳、礼泉、永寿长武进入甘肃,在甘肃境内,经泾川、平凉,过隆德、静宁、会宁、定西、榆中到达兰州,渡河后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天水是丝绸之路陇右段南线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关中地区有了直接交往,因其地处关陇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战略要冲。天水一带拥有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天水以西的临洮,天水以南的陇南一带,均留存有丰富的三国古遗迹。
  二、丝绸之路甘肃段三国古遗迹
  (一)祁山堡
  祁山堡系诸葛亮伐魏屯兵之处,因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有关而名扬四海。在所有关于三国的故事中,最让人充满遐想而又让人扼腕叹息的当属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即在祁山堡。
  闻名天下的祁山堡,位于礼县祁山乡,奇拔险峻,四面如削,峰顶较为平坦,三面临崖,西面有门可进入城堡,城堡内有一弯曲小径可直达峰顶。《水经注》载:“祁山在蟠冢山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据《三国志》之《诸葛亮传》、《张邰传》记载,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街亭一战,孔明挥泪斩马谡,遂退兵汉中;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运,与魏将张邰战,射杀邰”。得胜后退守祁山堡。祁山堡有九个土丘,据传为诸葛亮驻兵之九寨。依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一生有五次伐魏的壮举,其中仅有两次出祁山。如此说,六出祁山仅是小说家的虚构。
  关于祁山堡,近些年也是争论不断,一些地方史志工作者认为,祁山是位于礼县东的山脉,横亘于西汉水北侧,全长约25公里,祁山堡刚好处于祁山中部。
  (二)街亭
  街亭旧址位于今张家川县东恭门乡城子村。这里地处陇山西侧交通咽喉要道,南面靠马谡当年所守之南山,山间古道尚存,古道附近还残存烽火台。街亭古城址依山而建。街亭西汉时称街泉县,《后汉书?郡国志》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太平寰宇记》载:“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街泉废城在陇城东北六十里。”这一带的人基本都知道此地曾是三国古战场,说及1700年前的街亭之战,《张邰传》云:“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邰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一些地方史志工作者认为,马谡兵败的主要原因是曹兵势大,蜀兵弱小,虽说诸葛亮带10万大军北上伐魏,但被分散在武都、祁山、天水等地,就连诸葛亮都被魏军牵制而无法分兵救援马谡。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诸葛亮先后十余次出兵陇右,最终收获实际并不大,究其原因是诸葛亮中了曹魏空城防御策略。因为曹魏只留空城给蜀兵,这样即使诸葛亮能够占有它,也得不到兵源、粮食等补给。大量的军需物资,不得不从蜀中运送。如此说,罗贯中的生花妙笔,只不过是移花接木而已。
  (三)姜维墩
  姜维墩位于临洮城外的东山山顶上,因为三国名将姜维在此点将而扬名。三国众多名将中,姜维无疑是一位极具悲剧性的人物。姜维在无奈之中被诸葛亮收于帐下,姜维接诸葛亮衣钵后,奉行的仍然是诸葛亮以攻代守的策略,多次出兵伐魏,期间,五攻狄道(今临洮)。临洮地方文史从业人员有一个共识,姜维伐魏的主战场就在陇右,基本围着洮河流域展开,仅有一次出秦岭攻关中。其时,蜀魏对峙已有数十年,魏强蜀弱,蜀国实力不济,秦岭和祁山防线早已固若金汤。回想当年,诸葛亮北伐时,也仅有两次出祁山,对姜维而言,走祁山已成奢望。无奈之下,姜维选择攻取临洮,他想利用自己熟悉羌人的优势条件,先控制住羌人,然后再向东攻击曹魏,这似乎已经预示姜维的悲情结局。随着蜀后主投降,姜维在诈降后继续做着复兴蜀汉的美梦,最终失败被杀。
  (四)阴平古道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即今甘肃陇南文县老城所在地,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阴平道系峡谷上所筑栈道。当年,邓艾父子先后于段谷(今天水西南)、候和(今临潭县西南)等地多次打败蜀将姜维,彻底打乱了蜀军的防御战略,邓艾随后又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偷渡阴平。   阴平道以奇险著称,在万丈悬崖之腰凿孔插石条,在石条上铺成1米宽的路面。现存江岸崖壁上有多处石孔,最壮观的是在武都城东约20公里处的观风崖栈道孔遗迹。《三国志》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阴平道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700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现在阴平古道沿途依然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每处可探寻的遗迹,背后都存有许多传奇故事。
  (五)邓邓桥
  从礼县出发,沿阴平古道进入宕昌境内。宕昌有一座古城遗址,坐落在今宕昌县城西侧岷江畔的一个土台上。在这座古城遗址对面岷江南岸的羊马城山巅,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后相连的三个古城堡,这里曾是古宕昌国的都城。宕昌国是古代宕昌地区的羌人政权。当年邓艾挥军南下走的就是这条路。至今,在宕昌县花石峡口的岷江上,还保存着邓艾父子修筑的邓邓桥遗迹。
  花石峡古时候置有花石关,多置重兵防守,这里是阴平古道的咽喉。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父子率部从临洮南下踏上阴平道入蜀,在花石峡被岷江所阻。邓艾于是命令兵士在险峻的悬崖上修筑栈道,并以西岸花石峡口岩石为桥墩,修造桥梁,邓艾率军渡过岷江,出花石峡,过武都,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沿阴平道直取成都。因为这座桥是邓艾父子主持建造,后人便称其为邓邓桥。在邓邓桥附近的悬崖绝壁上,现在依然可看到当年邓艾父子指挥修建古栈道的石孔及木桩遗迹。《三国志?蜀志?邓艾传》载:“景元四年(263)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邓邓桥北峡口外不到1公里的山谷里,有一个村庄叫邓邓桥村,据说那原是邓艾留下的守桥士兵所居住的地方。邓艾遭诬陷被害后,手下士卒为避免牵累,大多在这一带隐居。现在的邓邓桥村,就是这些守桥的士兵在此地定居而形成的村落。
  (六)木门道
  木门道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40公里牡丹乡木门村附近。古道东侧为王家梁山和张家坪,西侧为旋帽梁。峡谷窄处仅有一小道可通。中间有一条宽约50米长的峡谷,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东汉时期,这里盛产木材。空谷之中,稠泥河自峡谷南下泻人西汉水。岸边一条曲折小道自北向南而下,地形险要,形成天然门道。古时),人们从山林中所伐木材,都由这条小道运出,故称木门古道。
  木门道周边怪石嶙峋,地势险要,古战场的气势至今犹可感受。木门道自古是街亭入祁山的重要通道。公元231年,诸葛亮在此运筹帷幄、指挥蜀军作战,他在马谡痛失街亭之后,设计于撤退途中从容而激越地大败魏兵,魏将张邰于木门道被射杀。
  在木门村边,远远可看见武侯祠若隐若现。从山下拾级而上,仰头便是半拱红门,左右两侧是砖雕长联。进得青砖仿古山门,武侯祠看上去庄严肃穆,周围山体绿树成荫,庭院显得幽雅而静谧。新落成不久的武侯祠一院三进,第一进为照壁过厅;第二进为武侯祠;第三进为先主殿,塑刘备像。先主殿楹联日:“破黄巾,救青州,丹心力扶汉鼎;逆乌浪,伐碧眼,白帝空余蜀魂。”楹联对刘备一生作了极其形象概括。
  三、结语
  在甘肃省境内的丝路古道上,还有很多三国古遗迹尚待进一步考证,如天水关、铁笼山等。已经得到证明的众多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构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旅游怀古图,使得人们行走在丝绸之路古道上,还可领略到当年魏蜀争雄的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