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法智慧:曹操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阉二代?

 伟天英 2017-04-21

有人认为曹操成功全凭阉党二代的身份,兵哥认为此观点大谬也。

曹操少时机警过人,权谋机变,任侠放荡,不够规矩,所以不为世人看重。当时只有桥玄、何颙、李瓒和王俊等人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将来一定会安定天下。当曹操默默无闻之时,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许劭鄙视曹操素行不轨,不肯给他看相。曹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找到机会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给曹操做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纵观曹操的一生,这个评语是非常之恰当、精准。

在早年,曹操的确是想做个忠于朝廷的能臣,二十岁做洛阳北校尉时,执法不阿,棒杀权贵,震动朝野。但由于朝廷昏庸,时局动荡,能臣不见用,世道乱了,逼得曹操不得已不做个“奸雄”来实现安国定邦的志向。

兵法智慧:曹操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阉二代?

曹操之英才大略,简单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试以例举,不做全面详解:

第一,治国。

治国就是治官吏,官吏贤能则国家才能大治。为了能够选拔真正的人才,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当今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

在操之前,汉朝选官实行的是察举制,官职这种稀缺资源都掌握在士大夫和权贵手里。而权贵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不可避免的要任人唯亲。而唯才是举令,就打破了这种垄断,从而为国家网络了一大批真正有用的人才。

治国就是政治,用兵是政治的延续,政治不清明,官员不奋力,军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兵法智慧:曹操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阉二代?

第二,治民。

创立推行屯田制。

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当然,最先采取此制度的推行实施的自然是曹操。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打仗,在阵前是拼人命,在阵后是拼钱粮。曹操推行屯田制,钱粮有了着落,这是巩固国家的根本。

第三,治军。

治军之严峻,曹操也带到了治家之中。

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彰,有做将军的志向。建安二十三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曹操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代理骁骑将军。出发前,曹操告诫他:“在家里面是父子,接受任务就是君臣,要以王法为戒。”

孙子兵法云: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治军,讲究的就是素行,功夫都在平时。临阵决断、上阵冲锋,虽然是最后决定胜败的关键;但,士卒平时之训练,军纪平时之严明,却决定了最后冲锋的时候不掉链子。

由曹操对儿子的态度,就可见其对治军的态度。谨小慎微,军令素行,才是制胜之法宝。

兵法智慧:曹操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阉二代?

第四,治变。

临阵作战,情况瞬息万变,战机忽然闪现之时,需要脑子转得快,才能捕捉之成就功业。而在这一点上,曹操也确有过人之处。

我们知道的最为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在行军路上突然短缺了水源,士兵口渴不肯快速前行。

前方军情紧急,不速行就会贻误战机,曹操没办法,只好撒谎: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好吃极了,赶紧去吃梅子啊。

士兵一听,我擦,有梅子吃,立马口舌生津,脚下生风。

另有一战,也可见曹操军事能力非同一般。

当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率部攻袭东武阳,曹操军驻扎在顿丘,诸将皆以为当还军自救,然曹操置治府于不顾,引兵向西,直攻贼首大本营,贼首于毒弃攻武阳,急忙回营,曹操便于贼兵回师路上设伏,大破之。

在发兵前众将疑虑,曹操释疑说:“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

为将者,不仅要有奇谋,也要能当机立断。最忌临机不决,反受其殃。

曹操在危难之时,内心沉静,果决异常。将对方两方面的情况都考量清楚,无论贼兵是攻还是退,都有益于自己,可谓胜算在手才出手,出手必胜。

三国志这样描述: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

兵法智慧:曹操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阉二代?

第五,治言。

通过数十场战役的洗礼,曹操在实践中体会到《孙子兵法》的威力。于是,凭借自己的治军作战经验,对《孙子兵法》做了一些简要而精准的注释。

用曹操自己的话说,“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意思是,世人对《孙子兵法》的精要理解不够,对其注释非常繁杂,而且很多流传甚广的注释都失去了原文的精要,所以我便做了简要的注释(以拨乱反正)。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点:第一,曹操修改的不是《孙子兵法》的原文,而是他人对孙子兵法的注释;第二,曹操嫌弃别人的注释不够精简和准确,自己做注,由此可见曹操的军事理论水平也已达到一定高度,堪比孙武。

当然,人无完人,曹操也因好色、骄傲、大意等,犯了很多错误,否则也可于当时一统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