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已经在我的头脑里转悠了很多年,或者说几乎每年新学期开始时,我肯定要把这个问题思考一遍:“语文老师该如何教才算是真正的教?” 在我的记忆里有的语文老师会把语文教学变成所谓的知识树,形成所谓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章可循来学习,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表面上看便捷有效,在过去的那种考试里可能可以取得相对比较理想的成绩,至于能否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毕竟语文学科不是理科有那么清晰的知识体系可以按部就班地教学,有的内容根本不能变成所谓的知识体系或者知识树。 还有的语文老师会把语文教学变成思想政治课,这种经历我刚毕业那一阵就是那样做的,因为身边的一些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自己也就跟着依葫芦画瓢学着做,这种教学方法有可能会使语文老师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升没有多大的好处,还会引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反感情绪。 还有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来照本宣科地教,这样的教学方法作为语文老师也曾经乐此不疲,毕竟这样的教学是比较省事简洁,老师可以少动脑筋,上课的效率会有所提高,但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只是搬答案,只是运输工,而学生只是知识接受容器,师与生之间不太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教学热情与教学火花的出现。 还有一种语文教师是这样教语文的,他们上网搜索了不少优秀的课件案例,这样他们可以省去不少备课的时间,可以直接将别人的教学思路与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一个对接,就直接搬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种方法也曾经用过很多次,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不是真正地教语文。毕竟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要有语文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考的体现。 一名语文老师要想真正教语文一定得自己的头脑里有自己的想法。语文课本只是一个可以借助的教学媒介,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你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头脑里还要有自己对语文教学构想与实践的内容。语文课本怎么教,关键看这些课文的价值,如果作为语文教师自己认为某些课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内容,就完全可以大胆地删去,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文本来替代,前提是语文老师自己要有这样的能力来选择与驾驭。 另外语文老师一定还得有这样的一个语文蓝图: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背诵古诗文的习惯的培养,选择一些文体的文章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拨与指导。 语文老师还得有一定的格局与视野:不能只是学科本位主义,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语文学习,而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大语文的角度来设计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自己有限的课外时间,选择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文本来阅读学习,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完整化的学习,甚至可以打通与其他学科自己的关系,变成互补互助的学习。 当然语文老师教语文一定要有趣有文化内涵,一定得让学生觉得语文老师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学习的载体与语文学习的榜样。唯有这样,语文老师的教才是可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这样的语文教师的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