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瓷器上的耕织图

 芝润斋 2017-04-22

焦秉贞

  

焦秉贞《耕织图·耕》

  

焦秉贞

  

《胤稹耕织图·浸种》

  

焦秉贞

  

康熙五彩耕织图棒槌瓶(两面)

  

焦秉贞

  

道光粉彩耕织图鹿头尊 清晚期粉彩耕织图缸 乾隆斗彩耕织图扁壶

  《耕织图》是古代特有的以图文并茂方式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由于反映了古代农业劳动者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因而成为古代重要的劝农方式。

  出自宋代的以耕织为内容的成套壁画,是我国最早的耕织图,惜已不存。

  1689年,康熙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仿照南宋《耕织图》刊本绘制《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由于康熙的倡导,之后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几代帝王都以皇室名义摹绘或修订《耕织图》,以示不忘“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故宫博物院藏有绢本《胤稹耕织图》册子,图分耕、织各23幅,合计46幅。yishujia.

  耕织图作为瓷器纹饰始见于康熙朝。关于康熙耕织图瓷器的生产年代,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御制耕织全图》刊行之后,故推定凡绘制耕织图的康熙瓷器都属于康熙晚期的制品。

  康熙之后,耕织图纹饰逐渐成为清代瓷器的传统纹样,并演变出“农家乐”等纹饰。以下甄选部分清代各时期耕织图瓷器:

  康熙五彩耕织图棒槌瓶,故宫博物院藏,高46.5厘米。洗口,直颈,瓶身垂直,圈足。颈部绘寒江独钓图,肩部绘梅花锦纹开光。瓶身绘耕织图2组,内容分别为“春碓”、“分箔”。画面描绘农夫碓米劳作的场景,人物动作不同,却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画面上有蚕架、蚕箔数个,蚕箔中装满蚁蚕,两名妇女正在为蚁蚕分箔,一名妇女正在烧炭火为蚕室增温,室外又有妇女、儿童走来。整幅画将孩童顽皮好动的天性及妇女稳重、端庄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春碓”和“分箔”两图代表“耕”与“织”。yishujia.

  康熙青花耕织图碗,故宫博物院藏,高10厘米。内底绘牧牛图,外壁通景绘农耕图,图中农夫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执鞭子站在耙上,正冒雨驱牛耙地。

  康熙青花耕织图碗,上海博物馆藏,高8.3厘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青花通景描绘焦秉贞《耕织图》中“耕”图第11幅“一耘”。焦秉贞《耕织图》中有“一耘”、“二耘”、“三耘”图,说明耘田是耕作中的一项重要工序。图中秧苗茁壮,几个农夫正在水田中耘田除草,田边绿柳繁茂,远处牧童骑牛而来,一片农忙景象。yishujia.

  康熙五彩耕织图盘,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直径21厘米。盘内通体描绘屋舍庭树,屋外有二人提篮携筐正欲进屋,屋内有三人正忙于蚕事,一派繁忙。

  康熙五彩耕织图盘,法国巴黎吉美美术馆藏,直径38.8厘米。盘内通景彩绘茅屋柴扉、小小的院落和屋前的池塘。已是掌灯时分,但蚕妇们仍在辛勤劳作,屋内2个妇人相对而坐,正绞轮引丝,一小儿坐在其中一人身后,但母亲却无暇照顾。画面生动表现了蚕妇们生活的艰辛,极富生活气息。yishujia.

  乾隆斗彩耕织图扁壶,天津博物馆藏,高57.1厘米。器形仿明初扁壶造型,小口,细颈,溜肩,颈部到肩部左右分饰透雕螭龙形耳。腹部两面开光,内绘农家耕种的生产场面,一面绘一农夫站在方形耙上,扬鞭驱牛。远有山丘绿林,近有丛树、农舍,配置得当。壶的周边配有花纹、福寿、如意头等装饰,图案规整,色彩雅致,画面清晰。yishujia.

  道光粉彩耕织图鹿头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44厘米。器收口,垂腹,圈足。器身粉彩绘耕织图,并配以墨书诗文。此尊系乾隆百鹿尊形制,但体形略显笨拙,胎质较粗。器身所绘耕织图分为两层,上层为“织”图,绘有“采桑”、“分箔”、“练丝”、“织”4幅,下层为“耕”图,绘有“耕”、“春碓”、“砻”、“簸扬”4幅。yishujia.

  清晚期粉彩耕织图缸,高47厘米。口沿平整,唇口微撇,鼓腹。内壁用矾红彩绘数条栩栩如生的金鱼,间绘水藻,说明该器原为宫廷帝后观莲赏鱼之物。器身通体绘制耕织图,图中人物神态各异,生动传神,图案构思巧妙,纹饰搭配和谐,绘画技法精湛。yishujia.

  除以上几件耕织图瓷器外,上海博物馆还藏有康熙五彩耕织图碗,北京师范大学文博馆藏有康熙五彩耕织图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黄地粉彩耕织图葫芦瓶等,都可称为清代耕织图瓷器的代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