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炉收藏有关典籍汇总(二)

 liangdatushu 2017-04-22

皮色

  皮色是指宣德炉外表呈现的颜色,据《宣德彝器图谱》总结有十几种之多,后人多以此为鉴别“真宣”的重要标准。其实所谓皮壳多为后期加工所致,明末项子京《宣炉博伦》中有关于炉色制作的详细记载。

而铸造生成的自然金属色泽是非常单一的。故而以皮色鉴“真宣”实乃本末倒置,皮色不是先天生成的,与铸造的材质或精炼与否没有关系。皮色本身就是后加上去的,随着使用也会变色或脱掉。

从旧藏的宣德款器物来看,由于长年频繁的使用,器表多有烟渍,包浆过重,颜色灰暗,原来的皮色荡然无存。而后来收购或捐赠的宣德炉多出于藏家之手,赏玩多于实用,具有璀璨的外表,与旧藏器形成强烈的对比。

另外一个方面,旧藏器中清代款识的宣德炉,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国朝年号款,则基本未见使用痕迹,皮壳颜色精彩纷呈,可以见到当年炉色制作后的风貌。

(有关于铜炉皮色,做色和铜质本色论断,从古到今都有不同的说法,见仁见智,关于这一问题,将另行开帖探讨)

图片来源 1、春江月 杭州“长物江南”2011年铜炉专场拍品

             2、故宫永乐宣德文物大展御赐“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台几炉

             3、明清散人 明 万历“轩冕珍玩”款 戟耳筒炉

春江月 杭州2011长物江南拍品.jpg (271.66 KB, 下载次数: 6)

春江月 杭州2011长物江南拍品.jpg

故宫 大请雍正年制台几炉.jpg (388.06 KB, 下载次数: 1)

故宫 大请雍正年制台几炉.jpg

明清散人.jpg (56.45 KB, 下载次数: 1)

明清散人.jpg

明清散人2.jpg (100.9 KB, 下载次数: 1)

明清散人2.jpg


歷代爐具沿革舉隅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 石莹草堂博客

      從歷代爐具沿革變化中,爐具發展有三個重要階段,首先是漢代。爐的觀念在漢代已形成並發展出各種用途的爐具。其次是宋代,由於製瓷工業進步,焚香風氣深入各階層,燃香方法的改變及倣古器風氣的興盛,使得爐具造型上有了重大變化。最後是明代,自「宣爐」為世人所珍,以銅鑄爐風氣大興,銅爐開創爐具的另一高峰。 


      早期的銅爐,以燒炭取暖及熟食為主要用途,例如:戰國早期湖北隋縣曾候乙墓出土炭爐內置有箕與漏鏟各一,漢代南越王墓出土銅爐尚有鐵釬及鍊條等配件,得知前者為燒炭取暖,後者為熟食之用。這一類爐具自唐宋以後,漸變作「風爐」、「提爐」等烹茶煮食用具,或「臥褥爐」等置於被褥取暖之用,異於薰香功能。

      漢代的薰香爐具,泛稱「薰爐」或「香爐」,其主要器型有博山式及豆式兩大類,其中又有承盤及無承盤之別。承盤的用途,一說:應與薰燒的香料不同有關,如可直接燒燃的植物類茅香等香料,使用薰爐之爐身較廣、淺,以承盤接受香料燃後灰燼;而燃燒樹脂類如龍腦、合香等香料,則與其它燃料並置薰燒,故爐器器身較深,不須承盤。二說為據宋代考古圖記載之博山香爐圖考:「香爐象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發,以象海之四環」,以承盤貯水,潤澤香氣並類似海水環繞,這是宋人的看法。

      從漢代薰爐的造型,博山式的薰爐為當時貴族盛行樣式,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之錯金博山爐,其妻竇綰墓出土之騎獸人物博山爐與陝西平茂陵出土竹節薰爐等,其造型皆為山形器蓋,雕鏤高聳叢山,以指海上仙山,正如梁蕭統之銅博山香爐賦云:“有薰帶而巖隱,亦霓裳而升天,寫嵩山之龍嵸,象鄧林之芊眠,方夏鼎之瓖異,類山經之俶詭,制一器而眾備”,說明漢代博山爐的式樣及漢代神仙思想,求道成仙升天之觀念,薰香時裊裊煙霧,有如置身仙境之感。

      博山式爐,至魏晉南北朝,隨著佛教興盛,而漸變為佛教禮佛之供具,從當時之佛教造像及石窟中均可具到力士捧爐或雙獅蹲踞與博山爐的造型。其後博山爐的山形樣式便一直沿襲下來,作為薰爐的樣式之一;或取其山形作為爐蓋。較特殊為唐代白瓷蟠龍博山爐(現藏於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以仰蓮花並貼團花樣式作蓋,器柄為雙蟠龍交繞,附承盤,與漢代博山樣式不同。而據宋代考古圖所繪及明宣德彝器圖譜所繪的博山爐樣式又略有不同(插圖一、二)。元代則以當時盛行之鼎式爐為器身,博山式山形為器蓋,顯見博山式爐造型歷朝之演變。

      另,漢代豆式薰爐則以器似青銅器之豆為造型演變而來,如南越王墓東耳室出土的銅薰爐及江蘇銅山小龜山崖洞墓出土鎏金薰爐,此類為銅質。另有陶質,如湖南馬王堆候夫人辛追墓出土彩繪陶薰爐,出土時內盛有芳香炭狀根莖。此類豆式薰爐至魏晉南北朝則演變為一類圓體、器上半部鏤空,三足具承盤樣式的青瓷薰爐所取代,如西晉江蘇宜興周墩墓山土青瓷香薰,具有元康七年(西元二九七年)墓誌及無錫張灣墓出土具有永興二年(西元三O五年)墓磚之青瓷香薰。 

      唐代薰爐,以獸足為多,旦有多至五足者,附蓋(蓋頂有鈕並近鈕處鏤空)的造型最為盛行,如唐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之銀製供佛薰爐即是。而同類造型,亦可見於各地陶瓷器,如唐天復元年(西元九O一年)浙江臨安水邱氏墓出土越窯薰爐及盛唐時洛陽李樓下庄墓出土唐三彩爐具。此類爐具至宋代定窯中仍有燒造,如河北省定縣博物館收藏白瓷五足薰爐。 

      從傳世及出土文物來看,宋代薰爐特色有二:

      首先是薰爐造型上的多樣化。宋代爐器不僅沿襲前代盛行樣式,且開始有系統研究前代古器物,加以紀錄彙集出版圖錄,如考古圖、宣和博古圖一類,在造型上興起復古風潮,尤其以古代青銅器為範本,倣製成爐器,如鬲式爐、簋式爐、鼎式爐等,這些爐器亦成為明清銅爐造型來源之一。 

      其次,在材質上,大量以瓷為爐。宋代各大名窯均有燒造瓷爐出土或傳世,如宋代龍泉窯燒造一類倣自銅鬲之青瓷鬲式爐、定窯之牙白弦紋簋式爐倣自西周青銅簋、南宋官窯粉青雙耳弦紋簋式爐及雙魚耳簋式爐,日本靜嘉堂所藏宋官窯翠青釉鼎式爐及安宅所藏耀州窯青瓷螭紋獸足香爐等等。

      金元時期,薰爐的造型不脫宋代以瓷為爐的風尚。鈞窖燒造爐具,其造型金代(南宋)為一類平口、直頸、圜腹、三獸足爐,或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具有己酉年銘(西元一三O九年)之元鈞窯鼎式爐。而元代另一特色則為爐器上加上鏤空器座,如新安沈船所發現之青瓷爐。而這幾類造型亦為明清銅爐造型之來源。

      明清爐具,在瓷製部分,明龍泉窯,其鼎式爐造型,亦獨具特色,如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索耳及沖耳、扁圓腹、三足為柱足樣式之爐。明代景德鎮官窯則有嘉靖款青花雲龍紋索耳鬲式爐及萬曆款青花雲龍八卦方爐,德化窯則有牙白夔紋(戟耳)簋式爐及福建省博物館所藏白釉雙耳四足方鼎。 

      銅爐為明清時期薰爐之代表,有關銅爐鑄造之始未,造型器式等分述於後。並從展品中擇具其造型相關者序列於表一,與明清其它材質爐器並置,以期透過歷代爐具之演變,瞭解明清銅爐之造型來源及特色。

明清銅爐與中國人的生活

      銅爐的使用為明清時期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用器,其使用常見於:

(一)文房清供及焚香玩賞其香味。

(二)薰香之用。日常生活之除穢、驅蟲、薰衣等。 

(三)宗教之供祭神佛。 

      中國傳統文人生活情趣,從書房展開,所謂: 

     “明窗淨几,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迹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銅鼎,親見商周,端研湧岩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

      此為文人書房之天地。書房也稱文房,文房中各種設備即構成文人生活上的樂趣所在,這些設備通稱為“文房清供”。從南宋趙希鵠於“洞天清祿集”便將文房必備之物分成:古琴、古硯、古鍾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古翰墨真跡、古今石刻、古畫等類別並析論其鑑賞方法。文房清供成為認識及研究文人生活的重要指標。至明清,以銅鑄爐之風興起,銅爐便加入文房清供之例,成為文人精神生活之良伴。 

      至於焚香玩賞香味,品評等級及香霧形狀,亦是文人生活上的雅事之一。如宋代蘇軾所論:烹團茶、燒衙香、用諸葛筆,乃喜事。 

      自明以後,焚香的方式,以燃燒塊狀的沉香一類為風尚,取其沉香香味精純,耐久燃且具醒腦、清神、正念之功效。將小指狀沉香塊插入裝有爐灰之銅爐內點燃,觀其香霧燃繞,搭配古雅之銅爐,兩者相得益彰,確為人生妙事。

      除爐具之外,焚香所需香具尚有:香盒、爐灰、香炭墼、隔火砂片、靈灰、匙筯等(見於《焚香七要》)。從史料來看,爐與香盒或爐與瓶的搭配為常見陳設方式,較完整為“爐瓶盒”三具,稱為案供或三供。爐為焚香之用,盒內裝有香品,瓶內則插有匙筯、香鏟。匙筯以夾香品或撥弄爐灰,香鏟則鏟出爐灰(通常於燒香篆使用)。明代,三供的材質可以隨心搭配,並非為同一材質,如香盒可用鉛錫胎剔紅漆盒或定窯、饒窯(景德鎮地區窯址)香盒皆是常見樣式,但至清代「爐瓶盒」三供則多由同一類材質成套製成,成為清代香具待色。 

图品来源  1、品泉山房
              2、本人书桌

品泉山房.jpg (190.71 KB, 下载次数: 9)

品泉山房.jpg

IMG_9647-1.jpg (338.31 KB, 下载次数: 2)

IMG_9647-1.jpg


明 文震亨《长物志》中有关炉、香记录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曾孙, 天启五年(1625)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

《长物志》卷七 器具篇之一 香炉

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唯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宋姜铸亦可,惟不可用神炉、太乙及鎏金白铜双鱼、象鬲之类,尤忌者云间、潘铜、胡铜所铸八吉祥、倭景、百钉诸式,及新制建窑、五色花窑等炉。又古青绿博山亦可兼用。木鼎可置山中,石鼎惟以供佛,余俱不入品。古人鼎彝,俱有底盖,今人以木为之,乌木者最上,紫檀、花梨俱可,忌菱花、葵花诸俗式,炉顶以帽顶及角端、海兽诸样,随炉大小配之,玛瑙、水晶之属,旧者亦可用。

注释:

姜铸 杭州姜娘子铸炉。

神炉 神佛供奉之炉。

建窑 福建德化诸窑


图片来源 牧心斋

2006.jpg (204.83 KB, 下载次数: 1)

2006.jpg

20061.jpg (249.78 KB, 下载次数: 2)

20061.jpg


《长物志》卷七 器具篇之二 香合

香合以宋剔合色如珊瑚者为上,古有一剑环、二花草、三人物之说,又有无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者次之。有倭合三子五子者,有倭撞金银片者,有果园厂,大小二种,底盖各置一厂,花色不等,故以一合为贵。有内府填漆合,俱可用。小者有定窑、饶窑、蔗段、串铃二式、余不入品。尤忌描金书金字,徽人剔漆并磁合,即宣成、嘉隆等窑,俱不可用。

注释:

剑环 剔红的一种。

果园厂 明永乐制漆地

饶窑 即景德镇窑

蔗段 细圆柱形盒式样

串铃 幢式盒


图片来源 牧心斋

牧心斋.jpg (298.25 KB, 下载次数: 1)

牧心斋.jpg


《长物志》卷七 器具篇之三 隔火

炉中不可断火,即不焚香,使其常温,方有意趣,且灰燥易燃,谓之“活火”。隔火,砂片第一,定片次之,玉片又次之,金银不可用。以火浣布以大钱者,银镶四围,供用尤妙。

注释:

隔火 香炉中盖火圆片。

火浣布 遇火不然之布,石棉砂之类。


图片来源 yy2725

yy2715.jpg (412.66 KB, 下载次数: 2)

yy2715.jpg

yy2715 (2).jpg (406.5 KB, 下载次数: 1)

yy2715 (2).jpg


《长物志》卷七 器具篇之四 匙筋(炉匙 炉筷)

匙筋紫铜者佳,云间胡文明及南都白铜者亦可用,忌用金银,及长大填花诸式。



《长物志》卷七 器具篇之五 筋瓶(炉瓶)

筋瓶,官、哥、定窑者俱佳,不宜日用,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插筋下重不仆,铜者不入品。


注释:筋瓶 插放炉匙炉筷之瓶。



图片来源 牧心斋

牧心斋 (2).jpg (465.92 KB, 下载次数: 3)

牧心斋 (2).jpg


曙光初照演兵场发表于雅昌论坛 水泊人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